“本来面目”就是“庐山面目”吗?

时间:2023-11-08 21:09:04

两语有相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方面。“本来面目”原是佛家用语,指人本有的心性,自己的本分。如《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然或修持未到,一入轮回,便迷却本来面目。”这段话中的“修持”指佛教徒依佛法修正自己因妄念而产生的种种错误,持戒以止恶扬善,通过持之以恒的实践而达到求证佛果的目的。引文中说“修持未到”即这种功夫下得还不够。“轮回”是梵语译音,也是佛家语,是“流转”的意思。佛家认为有“六道轮回”,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如不寻求“解脱”,就永远在“六道轮回”中生死相续,无有止息。引文所说的“一入轮回,便迷却本来面目”,即一旦进入此种“流转”中便迷失了人本有的心性。“本来面目”除有上述佛家语的用法外,也指“原来的样子”。如明王守仁《观傀儡次韵》:“本来面目还谁识,且向樽前学楚狂。”此中的“本来面目”即是“原来的样子”。此中的“楚狂”,指春秋时的楚国隐士,名陆接舆。此人平时躬耕以食,佯狂不仕。他人格高尚,不与统治者合作。所以也称他为“楚狂接舆”。引诗说“且向樽前学楚狂”,即指以饮酒为乐,学习隐士的气派。

“庐山面目”语出北宋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面目”比喻事物的真相或一个人的本来面目。由此可知,此语的含义比“本来面目”宽泛。再如《〈聊斋志异〉遗稿例言》:“苟非自作聪明,即欲省其铅椠(qiàn)。致令庐山面目,渐失其真。”此中的“庐山面目”即指事情的真相。“铅椠”指铅粉笔与木板,是古人记录文字的工具。

 “本来面目”就是“庐山面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