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悔之无及”适用于哪种情况?

时间:2023-11-09 03:49:01

“悔之无及”语本《尚书·盘庚上》:“汝不和吉言于百姓,惟汝自生毒,乃败祸奸宄,以自灾于厥身。乃既先恶于民,乃奉其恫,汝悔身何及(你们不把我的善言向百姓宣布,这是你们咎由自取。你们所做的坏事已经败露,这样会害了你们。你们既然引导人民做了坏事,痛苦自然也应当由你们来承担。到了那时候,你们再后悔也就来不及了)。”这是商朝第20代君王盘庚说的话。盘庚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决心再一次迁都。但是大多数贵族贪图安逸,不愿意搬迁。一部分贵族还煽动平民起来反对。为此盘庚把贵族召来,劝他们不要再做不利于国家大局的事,应该立刻搬迁,而且对平民做说服工作。上面的引文即是对贵族讲话的一部分。所说的“汝悔身何及”,即是告诉贵族:如果你们再继续做反对国家迁都大计的事,受到了严惩,那时就是后悔也来不及了。“悔之无及”即由此转化而来,用来指造成了严重的恶果后再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汉书·晁错传》:“夫以人之死争胜,跌而不振,则悔之无及也。”这是晁错上书论战争所说的话,意思是:战争是以人的死来争胜的事。由于人命关天,所以一旦失败,很难恢复元气。如因考虑不周而失败,那时会悔之无及。再如《三国志·魏志·董卓传》裴松之注:“及溺呼船(等到溺水了再呼船),悔之无及。”

也作“懊悔无及”、“后悔无及”、“悔之何及”。用例依次是《三国演义》第九十八回:“令人往探之,果是虚营,只插着数十面旌旗,兵已去了二日也。曹真懊悔无及。”《镜花缘》第九十八回:“我们的罪都是为他而起,以致弄出人命事来……后悔无及。”《孔子家语·致思》:“吾有三失,晚而自觉,悔之何及(我有三种过失,到了晚年才发觉,再后悔已来不及)。”这是丘吾子说的话。此话涉及一个故事:孔子到齐国去,路上听到哭声,其音甚哀。孔子就下车问痛哭的人是谁,为何如此地悲哀。哭者说:“我是丘吾子。我有三次过失,让我非常痛心:一是我自少年时期起非常好学,走遍天下。后来回家时,双亲已去世,失掉了奉养双亲的机会,这是一失;二是我长期辅佐齐王,齐王因骄傲奢侈失去了许多贤士,我作为臣子节操也不能保全,这是二失;三是我的至亲好友,如今均已离我而去,这是三失。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已经过去而不再来的是年华,不能再见面的是双亲。现在我就向你告别。”说完即投水而死。孔子见此情景,对他的弟子们说:“你们要以此为鉴。”从此孔子弟子回家奉亲的十之有三。

 “悔之无及”适用于哪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