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君臣的诗句(181句)

时间:2024-01-14 16:53:03

关于君臣的诗句

1、【上之所为,民之归也】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一年》。上层人物所做的,百姓会跟着那样做。归:归附,趋向。

2、【上乐施,则下益宽】语出《孔子家语·王言解》。国君乐施恩惠,在下位的人就会更加宽厚。施:施舍。益:更加。

3、【财匮而令虐,所以失其民也】语出《管子·君臣下》。财力匮乏和法令暴虐,是失民心的原因。匮:缺乏;不足。

4、【观国者观君。观军者观将】语出《管子·霸言》。观察一个国家要看国君如何,观察一支军队要看将帅如何。

5、【君贤者其国治,君不能者其国乱】语出《荀子·议兵》。君主英明,国家就能安定;君主没有才能,国家就会混乱。

6、【居上克明,为下克忠】语出《书·伊训》。居上位的人能够体察下情,在下位的人事上就能够竭尽忠诚。克;能够。

7、【将欲治人,必先治己】语出宋代杨时《河南程氏经说·中庸解》。要去管别人,一定要首先把自己管好。治:管理。

8、【善人在上,则国无幸民】语出《左传·宣公十六年》。有贤良的君主在上位,国中就没有心存侥幸的百姓。幸:侥幸。

9、【为君不君,为臣不臣,乱之本也】语出《国语·齐语》。当国君的不像国君,做臣子的不像臣子,这是国家混乱的根源。

关于君臣的诗句(181句)

关于君臣的诗句

10、【为政,通下情为急】语出明代薛王宣《薛子道论·下篇》。执掌政事,最急迫的问题是通晓下层的情况。通:通晓。熟知。

11、【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语出《孟子·离娄下》。国君有仁德了,便没有人不仁德;国君讲仁义了,便没有人不仁义。

12、【上无骄行,下无谄德】语出《晏子春秋·内篇问上》。谓国君没有骄傲的行为,臣子就不会有谄媚的作风。谄:巴结,奉承。

13、【无怨无恶,率由群匹】语出《诗·大雅·假乐》。没有人怨恨没有人憎恶,能够听从群臣的意见。率(shuai帅):循。由:从。群匹:群臣。

14、【一手独拍,虽疾无声】语出《韩非子·功名》。一只手单独拍,虽然快速但没有响声。意谓君臣、上下应互相配合,才能奏效。

15、【明主好要,暗主好详】语出《荀子·王霸》。英明的君主善于抓要领,愚昧的君主喜欢样样都抓。要:指要领,纲领。详:细密;完备。

16、【万民之主,不阿一人】语出《吕氏春秋·贵公》。万民的君主,不偏袒某一个人。谓君主待人应公正,处事应以公心。阿(e):偏袒,庇护。

17、【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语出《孔子家语·王言解》。国君是百姓的表率,表率端正了,还有什么能不端正呢?表:表率。

18、【上恶盒则下耻争】语出《孔子家语·王言解》。国君厌恶贪财,下面的人就会以争夺私利为耻。强调在上位的人的表率作用。

19、【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语出《孟子·离娄上》。天下的根本是国家,国家的根本是家庭,家庭的根本是个人。

20、【处君位而令不行,则危】语出《商君书·君臣》。处在国君的地位,其命令却不被执行,就危险了。处:居。令不行:命令得不到执行。

21、【臣义而行,不待命】语出《左传·定公四年》。臣子做事,符合道义就去做,不必等待命令。义:道义。此处作动词,符合道义的意思。

22、【事君贵于兴国】语出三国曹植《求自试表》。侍奉国君最可贵的是使国家强盛。说明大臣的根本职责在于治国安邦。事:侍奉。

23、【大臣法,小臣廉】语出明代黄绾《明道编》卷四。朝中大臣能奉公守法,地方官吏就会清明廉正。说明吏治完好的关键在于上层。

24、【以有余补不足,以长续短之谓明主】语出《韩非子·观行》。用剩余的弥补不足的,用长的来接续短的,这可以叫做英明的国君。

25、【以众者,此君人之大宝也】语出《吕氏春秋·用众》。意谓依靠众人,这是治理人民的人之最重要的方法。大宝:指最宝贵的东西。

26、【尔德不明,以无陪无卿】语出《诗·大雅·荡》。你的德不显著,因而没有辅臣没有卿相。陪:辅佐。卿:古代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

27、【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语出《易·系辞下》。君子要不断积蓄才智,等待有利时机而行动。此引孔子之言。器:指才能、才智。时:时机。

28、【擅国权以深索于民者,圣王之禁也】语出《管子·法禁》。独揽国家大权来勒索人民,这是圣明的君主所要禁止的。擅:独揽。索:求取。

29、【王顾左右而言他】语出《孟子·梁惠王下》。齐王回顾他的左右,避开正题而说其它的事情。后用以形容对主要问题故意避而不答。

关于君臣的诗句(181句)

关于君臣的诗句

30、【贤君无私怨】语出《列子·力命》。贤明的君主没有个人怨仇。意谓贤明的统治者不计较个人的怨仇,而是事事出于公心。私:个人的。

31、【公则生明,廉则生威】语出清代朱舜水《伯养说》。公正,就会心明眼亮,廉洁,就会威望崇高。说明为政必须用心公、持身廉。公:公正。威:威望。

32、【善罪身者,民不得罪也;不能罪身者,民罪之】语出《管子·小称》。善于自责的,人民不会责备他,不肯自责的,人民才谴责他。罪:谴责,归罪。

33、【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语出汉代刘向《说苑·尊贤》。水深广,就会长出大鱼;君主贤明,臣子就会尽忠。谓君主贤明,贤才才能为其所用。

34、【民之观也察矣,不可遁逃以为不善】语出《管子·小称》。人民看问题最清楚了,任何人也不能避过他们的眼睛而干坏事。察:明显。遁逃:逃避。

35、【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语出《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大家认为好的,我就去施行它;大家所厌恶的,我就改正它。恶(wu误):讨厌。

36、【不解于位,民于攸塈】语出《诗·大雅·假乐》。意谓各级官员对于职守都不懈怠,老百姓因而能够安居乐业。解:通“懈”。攸(you优):所。塈(xi戏,又读ji既):休息。

37、【公生明,偏生暗】语出《荀子·不苟》。意谓公正能使人明白事理,偏见会叫人愚昧糊涂。公:公平;公正。生:产生。明:指明白事理。偏:偏私。暗:愚昧;糊涂。

38、【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语出《墨子·公孟》。管理政务的人,嘴上说的,自己一定要先做到。说明为政者应言行一致,尤其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

39、【骄主必不好计,而亡国之臣贪于财】语出《战国策·燕策一》。骄傲的国君一定不会虚心听纳计谋,亡国的大臣无不贪取财宝。好计:乐闻计谋。

40、【吏者,民之本、纲者也,故圣人治吏不治民】语出《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官吏,是老百姓的根本和纲,所以圣明的君主管教官吏而不管教老百姓。

41、【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语出宋代吕祖谦《官箴》。当官的大法是只需要做好这样三个方面的事,一个是清廉,一个是谨慎,一个是勤苦。

42、【侈将以其力毙,专则人实毙之】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奢侈将会使其自行灭亡,专制则会被别人消灭。说明治国者不能穷奢极侈,专横自用。

4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语出《诗·大雅·思齐》。国君能示范于其嫡妻,至于兄弟也是如此,以此来治理天下。刑:通“型”,典范,引申为示范。御:治。

44、【非贤者莫能用贤】语出汉代韩婴《韩诗外传》卷五。不是贤明的君主就不能任用贤才。说明根据君主能不能任用贤才就可以判断他是不是位贤君。

45、【上不正,下参差】语出晋代,杨泉《物理论》。处于上位的人行为不端正,下面的人就会跟着为非。说明领导者应当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参差(cen ci):不齐貌,不正貌。

46、【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语出《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谓一心做好事可以消除怨恨,未有依仗权势可以防止怨恨的。损;减少,消除。威:权威。权势。

47、【渊广者其鱼大,主明者其臣慧】语出汉代韩婴《韩诗外传》卷五。潭水深广。里面才会生长大鱼;君主贤明,他的臣子才会聪慧。谓只有贤君才能任用贤人。

48、【一言偾事。一人定国】语出《礼记·大学》。意谓国君说一句错话就可以使事业失败,谨慎处理就可以使国家安定。说明治国者必须谨言慎行。偾 (fen奋)事:败事。

49、【上能同甘苦,下必同安危】语出宋代梅尧臣《送周介之学士通判定州》诗。上级能与下属同甘共苦,那么下属也会与上级同安共危。上:地位高的人。下:下属。

关于君臣的诗句(181句)

关于君臣的诗句

50、【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语出《礼记·中庸》。谓执政者在时,他的政治主张能实行;执政者死去,他的政治主张也就停止实行了。举:实行。息:止息。

51、【法之不行,自上犯之】语出《史记·商君列传》。法令不能实行,是由于在上位的人带头犯法。俗语“上梁不正下梁歪”与此意相近。说明领导者应起表率作用。?

52、【病困乃重良医,世乱而贵忠贞】语出晋代葛洪《抱朴子·广譬》。病情危急了便看重医道高明的医生,天下混乱了则看重忠贞不二的大臣。困:指生命垂危。

53、【獭多则鱼扰,鹰众则鸟乱】语出晋代葛洪《抱朴子·诘鲍篇》。水獭多了,鱼群就会惊扰;鹰多了,众鸟就会混乱。比喻贪官污吏鱼肉百姓。獭(ta塔):水獭,主食鱼类。

54、【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语出《左传·宣公十五年》。君主能够制定命令就是道义,臣子能够接受君主的命令就是信用。制命:制定命令。承命:接受命令。

55、【唯圣人能外内无患,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语出《左传·成公十六年》。只有圣人才能使外部内部都没有祸患,如果不是圣人,外部安宁了,一定会有内忧。

56、【力多则人朝,力寡则朝于人,故明君务力】语出《韩非子·显学》。力量强大,别人就来朝见,力量弱小,就要朝见别人,所以圣明的君主就致力于加强自己的实力。

57、【公则说,信则人任焉】语出清代顾炎武《郡县论》之五。做事公正,人们就会喜悦;讲信用,人们就会信任。说明为政必须公正守信。说(yue曰):通“悦”,喜悦。信:守信用。任:信任。

58、【去好去恶,群臣见素】语出《韩非子·二柄》。不表现出个人的爱好,也不表现出个人的厌恶,群臣就会显现出自己的本来面目。见(xian县):同“现”,显现。素:本色的,本来的。

59、【群尚则爱,群弃则恶】语出清代唐甄《潜书·卿牧》。众人都看好的就喜爱,众人都鄙弃的就厌恶。意谓必须顺同众人的爱憎。群:众人。尚:崇尚,看好。恶(wu误):讨厌,憎恨。

60、【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语出《书·皋陶谟》。意谓谨慎勤恳,天天处理上万件政务。兢兢业业:恐惧的样子,后形容做事谨慎勤恳。万几:又作“万机”,指纷繁的政务。

61、【择子莫如父,择臣莫如君】语出《左传·昭公十一年》。挑选儿子谁也不如父亲,选择臣子谁也比不上国君。《管子·大匡篇》作“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与此意相近。

62、【治天下终不以私乱公】语出《史记·韩长孺列传》。治理国家始终不能由于私情而扰乱国家大计。说明治理国家的人应一心为公,以国家利益为重。天下:全国。终:始终。

63、【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令,从其所行】语出《礼记·缁衣》。下级对待上级,不是顺从他的命令,而是顺从他的行动。说明上级领导应当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事:奉事,对待。从:顺从。

64、【主道知人,臣道知事】语出《荀子·大略》。做君主的职责是选用贤才,做大臣的职责是处理份内事务。知人:指选用贤才。知,主持,掌管;人,指贤才。知事:处理份内事务。事,指职事。

65、【过举不匿,则官无邪人】语出《商君书·垦令》。官吏的错误行为不能隐瞒了,那么做官的人中间,就没有奸邪不正派的人了。过举:错误的举止行动。匿(ni逆):隐瞒。邪人:奸邪的人。

66、【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语出《韩非子·有度》。意谓君主执行法度坚决有力,国家就会强盛;君主执行法度软弱无力,国家就会衰弱。奉法者:指执行法度的君主。

67、【智者因危而建安,明者矫失而成德】语出唐代陆贽《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有智谋的人往往能在危难的情况下实现安定,明达之人往往能纠正过失从而成就美德。

68、【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语出汉代贾谊《新书·大政上》:做臣子的,把使老百姓富裕快乐作为功劳,把使老百姓贫穷痛苦视为罪责。说明为官者应当为民着想。

69、【上下和睦,周旋不逆;求无不具,各知其极】语出《左传·成公十六年》。上下亲近,彼此互不抵触;所需要的无不具备,各人都知道行事的准则。睦:亲近。周旋:相处。逆:抵触。求:需求。极:准则。

70、【君圣则臣忠,上明则下直】语出唐代白居易《论制科人状》。做君王的圣明了,做臣子的就会忠诚;上级通达了,下级就会刚直。说明开明政治的出现,关键在于君王,在于上层。圣:圣明。

71、【义人在上,天下必治】语出《墨子·非命上》。有道义的人在上位,天下一定能太平安定。说明在上位的国君应实行“义政”,所作所为要符合“道义“,这样国家才能安定。义人:主持道义的人。

72、【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语出《晏子春秋·外篇》。国君喜欢穿的衣服,臣子也喜欢穿)国君爱吃的食物,臣子也爱吃。比喻上面喜好的东西,下面会仿效着做。嗜(shi试):喜好,爱好。

73、【上为之,下效之】语出汉代班固《白虎通·三教》。处于上位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怎么仿效。说明领导者应当洁身自爱,不给下面的人做出坏的榜样。成语“上行下效”本此。为:做。效;仿效。

74、【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语出《书·盘庚上》。好像网结在纲上,才能有条理而不紊乱。比喻臣民要按君主的总则办事,才能使政务有条不紊。纲:网上的总绳,比喻起统帅作用的总则。紊:乱。

75、【治天下者惟君,乱天下者惟君】语出清代唐甄《潜书-鲜君》。使天下太平无事的是君王,使天下动荡不安的也是君王。说明君王是国家治乱的关键,必须言行举止十分谨慎。治:安,使安定。

76、【以一人劳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语出清代朱舜水《伯养说》。以自己一个人为全天下的人们忧劳,而不以全天下的人们奉养自己一人。二句话讲君子的胸怀。劳:为……优劳。奉:侍奉,奉养。

77、【能自得师者王,谓人莫己若者亡】语出《书·仲虺之诰》。意谓能够自己求得圣贤为师的,可以成就王业;认为别人没有比得上自己的,就会灭亡。莫己若:“莫若己”的倒装,没有人能比上自己。

78、【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语出《易·系辞上》。国君不能保密就会贻害臣子,臣子不能保密就会丧失生命,细微的事情不能保密就会对成功造成危害。几:细微。成:成功。

79、【祸福在君,不在天时】语出《六韬·文韬·盈虚》。国家是遭受灾难还是获致福祥,这取决于国君的作为,而不取决于天命。说明领导者应当恭谨为政,这样才会使国家长治久安。天时:谓天命。

关于君臣的诗句(181句)

关于君臣的诗句

80、【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语出《礼记·中庸》。处在上位,不欺凌下级;处在下位,不攀附上级。意谓领导者应当端正自持,无论是讨好上级,还是欺凌下级,都是不足取的。陵:通“凌”,欺凌。援:攀附。

81、【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语出《资治通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家道困穷,则希望有一个会持家的妻予;国家混乱,则渴求有一个治国有方的宰相。意谓困难来了,就需要能解决困难的人出现。

82、【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语出《孟子·离娄上》。要做君主,就要努力体行为君之道;要做大臣,就要努力体行为臣之道。意谓君主、大臣都应严格按照各自的持身行己之道做事,不能放任。

83、【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语出汉代韩婴《韩诗外传》卷五。国君是人民的源头,源头清澈水流就清澈,源头浑浊水流就浑浊。意谓领导者的行为对被领导者具有非常直接的影响。

84、【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人不至】语出《荀子·大略》。一个人有好嫉妒他人的朋友,那么贤德的朋友就不会来亲近他;国君有好嫉妒他人的臣子,那么贤良的人就不会来辅佐他。交:朋友。

85、【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语出《诗·小雅·北山》。整个天下,没有不是君王的土地;沿着国土的边界,没有人不是君王的臣下。四句诗谓国力强盛。溥(pu谱);通“普”,普遍。率:循。滨:水边,此指边界。

86、【一心可以事百君,三心不可以事一君】语出《晏子春秋·内篇问下》。只要一心一意为国,不管更换多少个国君,也能在朝中做事;三心二意,就是侍奉一个国君,也不能至终。谓人臣应当忠心为国。事:侍奉。

87、【左右为社鼠,用事者为猛狗,则术不行矣】语出《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左右近侍如社鼠,掌权的人像猛狗,那么治国的方法就不能实行了。社鼠:社庙中的老鼠,指有所依托的小人。术:指治国方法和手段。

88、【忠臣安于心,谀臣安于身】语出汉代荀悦《申鉴·杂言上》。尽忠输诚之臣要求的是内心的安宁,阿谀奉承之臣要求的是自身的安宁。意谓忠臣意在无愧于心,谀臣意在保全自身。谀臣:阿谀奉承的大臣。

89、【主好要则百事详,主好详则百事荒】语出《荀子·王霸》。如果君主善于抓要领,那么各种事情都会被处理得细密完备;如果君主喜好样样都抓,那么什么事情都会荒废。要:指要领,纲要。详:细密;完备。荒:荒废。

90、【败不可处,时不可失,忠不可弃,怀不可从】语出《国语·晋语四》。政事败坏的地方不可以居住,有利时机不可以丢失,忠诚的人不可以抛弃,眷恋私欲的情绪不可以依顺。处:居住。怀:指眷恋私欲。从:依顺,听从。

91、【闻学而后人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语出《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意谓学习以后才能做官从政,未有用做官从政来学习的。这是郑国大夫子产论从政的话。说明做官从政应当是受过教育、有一定学识的人。

92、【吏者,平法者也,治国者不可失平也】语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官吏就是公正执行法律的人,治理国家不可以不公正。意谓公正执法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个基本保证,是官吏必备的素养。平法:公正执法。

93、【君臣同心,其利断金】语出汉代袁康《越绝德序外传记》。君臣同心同德,其锐利足可以截断金属。说明君臣一心一意,就没有做不成的事。语本《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利:锐利,锋利。断金:截断金属。

94、【君好则臣为,上行则下效】语出唐代白居易《人之困穷由君之奢欲策》。君王喜欢什么,臣下就做什么;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也就学着怎么做。言下之意是上面的人应当戒奢戒欲。好(hao号):喜欢。为:做。效:仿效。

95、【上之变下。犹风之靡草也】语出汉代刘向《说苑·贵德》。处于上位的人之影响改变下属,就像风吹草伏一样。意谓处于上位的人的作为,对其下级有着一种直接的行为导向作用。变下:改变下属。靡草:使草倒伏。

96、【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语出《墨子·兼爱中》。具有仁德的人处理政事,一定是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情,革除对天下有害的事情。说明为政应遵循为天下兴利除害的原则。事:指政事。

9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语出三国曹操《短歌行》。明月当空,星星稀稀疏疏地挂在天际。乌鸦喜鹊向南飞去,它们绕树飞了几圈,还不知哪根树枝可以栖息。比喻贤人要选择明主而事。三匝:几圈。

9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语出《论语·子路》。统治者本身言行正当,即使不下命令,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动;其言行不正者,纵使三令五申,老百姓也不会跟着行动。意谓领导者必须以身作则,为人表率。

99、【为国者,反民性,然后可以与民戚。民欲佚而教以劳,民欲生而教以死】语出《管子·侈靡》。治理国家的人,要先违反人民的习性,然后才可以与民亲近。人民贪图安逸就要他们劳动,人民贪生就教他们不怕死。戚:亲近。

100、【兴王赏谏臣,逸王罚之】语出《国语·晋语六》。使国家振兴的君王奖赏敢谏之臣,贪图安逸的君王则惩罚敢谏之臣。说明从对待谏臣的态度上即可区分君王的品类。兴王:使国家振兴的君王。逸王:贪图安逸的君王。

101、【君戒专欲,臣戒专利】语出汉代荀悦《申鉴·杂言上》做君主的切忌专求满足自己的物欲,做大臣的切忌专谋自己的利益。意谓君主不能沉溺于逸乐,大臣不能以权谋私。戒:防备;禁忌。专欲:只图私欲。专利:专谋私利。

102、【事上之道莫若忠,待下之道莫若恕】语出宋代晁说之《晁氏客语》。服事君王的办法,最好莫过于忠心耿耿;对待下臣的方法,最好莫过于虚怀大度。二句话谈君臣之道。事:侍奉。上:指君王。莫若:没有能比得上。恕:宽恕,大度。

103、【天子为善,天能赏之;天子为暴,天能罚之】语出《墨子·天志中》。国君做好事,上天能够奖赏他;国君做凶残的事,上天能够惩罚他。说明即使贵为天子,也应以行善为本;为非作歹,天理不容,同样会受到应有的惩罚。暴:凶残。

104、【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语出《孟子·滕文公上》。没有当官的就无法管理普通民众,没有普通民众就无法养活当官的。意谓在一个国家中官吏和民众缺一不可。君子:指官吏。治:管理。野人:庶民,老百姓。养:供养。

105、【圣人明君者,非尽能其万物也,知万物之要也】语出《商君书·农战》。圣人和英明的君主,并非全能了解社会上的各种事物,只是能知道万物的纲要。此句说明圣明的君主应以“农战”为纲,才能使国家强盛。要:纲要,指农战。

106、【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语出《韩非子·有度》。英明的君主用法度来选择人才,不按自己的私意来提拔,用法度来衡量功绩,不凭自己的私意来推测。自举:按照自己的私意来荐举人。度(duo夺):推测,估计。

107、【美曰美,不一毫虚美;过曰过,不一毫讳过】语出明代海瑞《治安疏》。好就说好,一点也不掩饰其好;错就说错,一点也不夸张其错。此为作者所恪守的奉上之道,今天,它同样应该成为人们交往的信条。虚美:虚夸美好。讳:忌讳。

108、【一马之奔,无一毛而不动;一舟之覆,无一物而不沉】语出北周庾信《拟连珠》之十九。马奔跑的时候,全身没有一根毛不振动;船倾覆以后,船上的东西没有一样不沉没。比喻国君对于百姓、国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覆:倾覆。

109、【民不富,士不荣;君不胜,国不壮】语出宋代黄唏《聱隅子·文成篇》。人民不富裕,作官的就不光荣;君王能力不强,国家就不能昌盛。说明强国富民,关键在于官吏的能力和责任心。士:泛指官吏。荣:光荣。胜:力能担任。壮:强壮,强大。

110、【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语出唐代柳宗元《送薛存义序》。所有在地方上做官的人,你知道他们的职责是什么吗?他们是老百姓的仆役,而不仅仅是役使老百姓。吏:做官。若:你。役:仆役。役民:役使百姓。

111、【邪之与正,犹水与火,不同原,不得并盛】语出汉代王符《潜夫论·慎微》。邪恶和正直,就像水和火一样,其本源不同,不能同时两立。喻指邪恶和正直是对立的、不可调和的。说明治国者应扶正去邪,才能使国家昌盛。原:本源,根源。

112、【治平而忽危亡,未有不危亡者也;高位而忘颠覆,未有不颠覆者也】语出宋代苏舜钦《乞纳谏书》。形势安定而忽视危亡之可能,没有不危亡的;地位崇高而想不到失位之可能,没有不失位的。忽:忽略,不经意。颠覆:翻跌,喻失去官位。

113、【怒不犯无罪之人,喜不从可戮之士】语出三国诸葛亮《便宜十六策·喜怒》。发怒的时候不去侵犯没有罪过的人,高兴的时候也不放纵应该杀头的坏人。意谓治国者必须喜怒有节,绝不能感情用事。犯:侵犯。从:通“纵”,放纵。戮(lu路):杀。

114、【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语出汉代桓宽《盐铁论·疾贪》。想要影子正,就必须端正投下影子的标杆,想要下面的人廉洁,首先自己要做到廉洁。说明要求别人做的事情,自己应该先做,要以身作则。表:标杆。廉:廉洁,方正。

115、【上之所好,下必从之】语出《北史·李彪传》。处于上位的人喜好什么,下面的人一定跟着喜好什么。说明领导者必须节制自己的嗜欲,不给下属带来不好的影响。语本《孟子·滕文公上》:“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从:仿效,跟从。

116、【治天下国家,必体诸身。其身不正,而能治天下国家者,无之】语出宋代杨时《河南程氏粹言·论学篇》(程颐语)。治理国家的人,一定要先从自身做起。自身不端正,而能把国家治理好,这样的事是不会有的。本诸身:求之于自身,从自身做起。

117、【元首丛脞哉,股肱惰哉,万事堕哉】语出《书·益稷》。意谓国君做事细碎繁琐而胸无大略,辅助他的臣子就会懈怠,这样,任何事情也做不成功。元首:国君。丛脞(cuo):细碎;繁琐。股肱(gong工):喻指辅助国君的臣子。惰:懈怠。堕:落,这里是失败、不成功的意思。

118、【以公共为心者,人必乐而从之,以私奉为心者,人必咈而叛之】语出唐代陆贽《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胸怀天下的人,人民必定满意并顺从他,顾念一己私利的人,人民必定心有抵触并背叛他。公共:社会,天下。私奉:私利。咈(fu扶):抵触,违逆。

119、【上求材,臣残木;上求鱼,臣干谷】语出《淮南子·说山训》。君主想得到木材,臣下就要去残坏树林;君主想得到鱼,臣下就要去淘干河谷。喻指君主一起嗜欲,臣下就会采取过分的行动来予以满足。说明领导者必须注意节制自己的嗜欲之心。

120、【不弃狂夫之言者,然后嘉谟可闻也】语出唐代白居易《为人上宰相书一首》。无知妄为之人的言论也能虚心听取,那么良计善策也就可以听到了。意谓只要真正虚心听取意见,就能得到好的计策。狂夫:无知妄为的人。嘉谟:良计善策。谟。计策。

121、【城中好高髻,四方离一尺】语出《乐府诗集·杂谣歌辞-城中谣》。京城中的人喜欢挽高发,其它地方的人就会挽得有一尺高。比喻上面的人喜欢什么,下面的人就会仿效,并且会有过之而无不及。与俗语“上行下效”意似。髻:挽在头顶上的发结。

122、【鳞介尊神龙。走兽宗麒麟】语出三国曹植《薤露行》诗。水中的鱼鳖都敬重龙王,山中的野兽都尊奉麒麟。比喻志士愿为贤明的君主效力,为国家建立功勋。鳞介:泛指有鳞和介甲的水生动物。宗:尊奉。麒麟:传说中的神兽,古代作为吉祥的象征。

123、【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语出《荀子·大略》。上天化育人民,不是为了君主;上天设立君主,却是为了人民。意谓君主是上天安排;用以服务于人民的,不应该是人民的压迫者。这个尊民抑君的提法在当时是非常新颖和可贵的。

124、【立朝何必无纤过,要在闻而遽改之】语出清代郑燮《立朝》诗。在朝廷做事不可能一点细小的过错也不出,关键在于听说后立即改正。意谓犯错误、办错事是难免的,但必须知过即改。立朝;立身朝廷,指在中央作官。纤:细小。要:关键。遽(ju巨);急速,立即。

关于君臣的诗句(181句)

关于君臣的诗句

125、【量足以容君子,识足以辨小人,可以为大臣矣】语出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达贤录》。气量大得足可以容下君子,见识强得足可以认清小人,这样的人就可以做大臣了。说明大臣应有包容贤才的气量和辨清小人的卓识。量:气量,度量。识:见识。

126、【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语出《礼记·大学》。老百姓喜欢什么,当权者就喜欢什么,老百姓厌恶什么,当权者就厌恶什么,这才称得上老百姓的父母。意谓当权者关心人民疾苦,才能取得人民的信任。好(hao号):喜爱。恶(wu误):憎恨,厌恶。

127、【有道之君,以乐乐民;无道之君,以乐乐身】语出《三国志·吴志·陆凯传》。圣明的君主,把快乐让给人民享受;昏庸的君主,把快乐全部留给自已享受。说明以民为重还是以己为重,是区分明君和昏主的重要标准。有道:指有德政。无道:没有德政。身:自己。

128、【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语出唐代李白《远别离》诗。君主没有贤臣作辅助,也就像龙变成了鱼一样,威严和力量全无;假若奸臣窃取权柄,他们就会像老鼠变成了老虎,残民以逞,不可一世。为政者,远小人,近君子—这是二句诗的言下之意。

129、【下臣事君以货,中臣事君以身,上臣事君以人】语出《荀子·大略》。最下等的大臣是以聚敛珍异来事奉君王,一般的大臣是以奉公尽职来事奉君王,最好的大臣是以引荐贤人来事奉君王。说明荐贤贤于贤。货:指奇珍异宝。身:自身,指奉公守职。人:指贤人。

130、【上用目,则下饰观;上用耳,则下饰声;上用虑,则下繁辞】语出《韩非子·有度》。国君用眼睛看。臣下就粉饰外观;国君用耳朵听,臣下就说好听的话;国君用脑子思考,臣下就用繁多的言论来附会。饰观:装饰外表。饰声:指说好听的话。虑:思考。繁辞:繁多的言辞。

131、【上求楫,而下致船;上言若丝,下言若纶】语出《淮南子·说山训》。君主想得到船桨,臣下就会献上一条船;君主说像是丝,臣下就会说像是纶。意谓臣下往往持附益、逢迎君主的态度,说明领导者应当清醒冷静,不为所惑。楫:船桨。纶:青丝绶。凡粗于丝者为纶。

132、【上为下效,君行臣甚】语出晋代葛洪《抱朴子·审举》。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怎么效法;君主做到什么地步,大臣则会在其基础上更进一步。说明领导者必须端正自持,为下属做出表率,这样才能对下属形成好的影响。为:做。效:仿效,效法。甚:更进一步。

133、【安得天下之吏廉且循,庶政如水无冤民】语出元代揭傒斯《燕氏救兄》诗。怎样才能使天下的官吏清廉守法,行政像水一样平正,不再有蒙冤受屈的人呢?二句诗表现了作者对弊政的憎恶和对廉明政治的企盼。安得:怎样才能得到。循:守法。庶政:各种政务。

134、【善治国者,不尤斯民而罪诸己,不责诸下而求诸身】语出三国桓范《世要论·臣不易》。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不归咎于众人而问罪于自己,不苛责下属而细求于自身。意谓治国者必须在出了问题时多从自身找原因,而不能迁怒于别人。尤:怨恨,归咎。罪:问罪。

135、【闻谤而怒者,谗之由也;见誉而喜者,佞之媒也】语出隋代王通《中说·魏相》。听到谤谏就怒气冲冲,这是招来谗言的缘由;受到称赞就喜形于色,这是引来媚语的媒介。说明领导者应当加强修养,不能闻誉则喜、闻谏则怒。谤:谤谏。由:因由,缘由。佞:花言巧语。媒:媒介。

136、【下无言则吾谓之瘖,上无闻则吾谓之聋。聋瘖,非害国家而如何也】语出《晏子春秋·内篇谏下》。臣子不发表意见我认为这是“哑”,国君听不到下面的意见我认为这是“聋”,又“聋”又“哑”,是危害国家的。说明国君滥用威严,会阻塞言路,“一言堂”会给国家造成危害。瘖(yin音):哑。

137、【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语出《孟子·滕文公上》,上面有喜好什么的人,下面一定有喜好它喜好得更厉害的人。此句说明领导者的作风对下面影响很大。班固《自虎通·三教》“上为之,下效之”和《旧唐书·贾曾传》“上行下效,淫俗将成”,与此句意义相近。

138、【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语出《孟子-尽心下》。贤人总是把问题弄明白了再去教别人,使其明白:现在的人自己对问题还糊糊涂涂,却去教训别人,使别人明白。今用此句说明领导者应首先学习,才能领导正确,不出错误。昭昭:明白。昏昏:糊涂。

139、【善为人者能自为者也,善治人者能自治者也】语出汉代桓宽《盐铁论·贫富》。善于为别人办事的人,能够做好自己的事;善于统治别人的人,能够管理好自己。强调治理国家的人,首先应当善于“自治”,否则便治理不好国家。自为:指把自己的事做好。自治:管理好自己。

140、【訑訑之声音颜色,距人于千里之外。士止于千里之外,刚谗谄面谀之人至矣】语出《孟子·告子下》。以骄傲自满的样子发出的声音,表现的面色,会把别人拒之于千里之外。士人在千里之外停下来,那进谗言阿谀的人就来了。訑訑(yi宜):自满的样子。距:通“拒”。面谀:当面奉承。

141、【执狐疑之心者,来谗贼之口;持不断之意者,开群枉之门】语出《汉书·楚元王传》。心中多疑的人,容易招致坏人的谗言;优柔寡断的人,容易让恶人的邪说钻空子。说明领导者应当不胡乱猜疑并善于决断。狐疑:多疑。谗贼:好进谗言的坏人。不断:犹豫不决。群枉:种种邪说。

142、【言是而不能立,言非而不能废,有功而不能赏,有罪而不能诛,若是而能治民者,未之有也】语出《管子·七法》意见正确而不能采纳,意见错误而不能废止,有功的人不能给予奖赏,有罪的人不能加以惩罚,像这样而能治理好百姓的,还未曾有过。是:正确。非:错误。诛:惩罚。

143、【为人君而侮其臣者,智者不为谋,辩者不为使,勇者不为斗】语出汉代刘向《新序·杂事》。当君主的不敬重臣子,有智慧的人不为他出谋划策,有辩才的人不为他充当出国使节,勇敢的人不为他去战斗。谓国君应当尊重臣子,否则会给国家带来危害。辩者:能言善辩的人。

144、【彼日月之照明兮,尚黯黮而有瑕;何况一国之事兮,亦多端而胶加】语出战国宋玉《九辩》。那日月明亮地照耀着,尚且有昏暗和有斑点的时候;何况一个国家的事情,又是那样纷繁复杂千头万绪。喻指圣明的君主日理万机,有时难免出错。黯黮(tan探):昏暗不明。胶加:纠缠牵涉。

145、【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语出《晏子春秋·内篇谏上》。古代贤明的君主,自己吃饱了能想到别人的饥饿,自己穿暖了能想到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逸了能想到别人的劳苦。谓能推已及人,体恤下情,设身处地为百姓着想,才能成为贤君。逸:安闲。

146、【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语出三国诸葛亮《便宜十六策-纳言》。雨水透过屋顶漏在地下,要制止住它,就得在屋顶上堵塞漏洞;屋顶堵不好,雨水滴漏不止,地下就不能够居住。喻指下面有问题,必须从上面我原因;上面的问题克服不了,下面也就不可收拾了。

147、【百富各处其职,治其事,以待主,主无不安矣。以此治国,国无不利矣;以此备患,患无由至矣】语出《吕氏春秋·圜道》。官员们都各自处在自己的岗位上,治理自己份内的事,以此对待君主,君主没有不安宁的,以此来治理国家,国家没有不富强的,以此来防备祸患,祸患就不会到来了。

148、【谗不自来,因疑而来;间不自人,乘隙而人】语出明代刘基《郁离子·畏鬼》。谗言不会自己随便到来,它是根据你心中对人有所疑而来;挑拨离间的话不会自己随便进入,它是趁着人们之间的矛盾和隔阂而入。谗:谗言,中伤别人的话。间:间言,挑拨离间的话。隙:空子,指矛盾点、分歧点。

149、【导臣诛,阿臣刑,尸臣绌】语出汉代荀悦《申鉴·杂言上》。引导君主做错事的大臣杀头,怂恿君主做错事的大臣治罪,看到君主做错事不加以劝阻的大臣废黜。导臣:指引导君主做错事的大臣。阿臣:指怂恿君主做错事的大臣。尸臣:指看到君主做错事而不予劝阻的大臣。绌:通“黜”,废黜。

150、【抱火措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偷安也】语出汉代贾谊《新书·数宁》。把火种放在成堆的柴草下面,而在柴草之上睡觉,在火还没有烧起来的时候,就认为安全,这是只顾眼前的安全啊。比喻君主治国不可苟且求安,应重视正在酝酿着的危机。薪:柴草。寝:睡。偷:苟且。

151、【善御者不忘其马,善射者不忘其弓,善为上者不忘其下】语出汉代韩婴《韩诗外传》卷四。善于驾驶车马的人,不会忘记他的马;善于射箭的人,不会忘记他的弓;能把君主的事做好的人,不会忘记他的百姓。意谓一个好的国君应以民为本,随时想着百姓的疾苦。御:驾驶车马。上:指国君。

152、【上有毫发之意,则下有丘山之取】语出宋代苏辙《久旱乞放民间积欠状》。处于上位的人一旦想得到如同毛发一样细小的东西,那么下面的官吏就会向老百姓征收多如山丘的东西。说明领导者应当节制欲念,不给下属造成敲剥人民的借口。毫发:毛发,比喻细小。丘山:山丘,比喻众多。

153、【为上能自爱,群属必畏钳】语出清代爱新觉罗·玄烨《示江南浙江守土诸臣》诗。地位在上的如果能做到端端正正,其手下的人们一定会恭敬谨畏并且有所约束。说明上层必须要为下层做出表率。自爱:自己爱惜自己,指严守纲纪,不胡作非为。群属:指其下属。畏钳:敬畏和约束。钳,限制。

154、【人无贤不贤,贤不贤惟君;政无善不善,善不善惟君】语出清代唐甄《潜书·远谏》。常人并没有好不好的问题,好不好只在于君主;政治本身并没有好不好的问题,好不好只在于君主。意谓君主贤否决定着常人贤否和政治善否,亦即君主好,则常人好,政治清明;君主不好,常人亦不好,政治昏暗。

155、【騊駼骋远,必以四足之力;鸑桢冢橇缰靡病坑锍鎏拼抟读酵椤さ檬У谄摺贰rP駼余驰骋千里,靠的是四条腿的力量;鸑叻赏蚶铮氩豢拷〉挠鸪帷S髦赶途髦饕怖氩涣酥诙喔ǔ嫉母ㄖrP駼(tao tu逃途):良马名。骋(cheng逞)远:奔驰千里。鸑?(yue zhuo岳浊):凤的别称。遐:远。六翮(he河):健羽。翮。鸟的翅膀。

156、【善为天下者,计大而不计小,务德而不务刑,据安念危,值利思害】语出《新唐书·陈子昂传》。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应该是思谋大事而不责细小,致力道德而不重刑罚,处在平安的环境中想着可能出现的危险,当着获得成效的时候不忘或许会有的不利方面。为:治理。计:考虑。务:致力,从事。据:通“居”,处。

157、【节欲而听谏,敬贤而勿慢,使能而勿贱,为人君能行此三者,其国必强大】语出汉代刘向《说苑·说丛》。节制私欲而听从臣子的规劝,尊敬贤人而不怠慢他,任用有才能的人而不轻视他,做国君的能做到这三点,他的国家一定会强大起来。说明国君“节欲”、“敬贤”、“使能”对国家的重要意义。谏:规劝。贱:轻视。

158、【君贵明,不贵察;臣责正,不贵权】语出宋代晁说之《晁氏客语》。做君主的以明辨为贵,而不以洞察一切为贵;做臣子的以正直为贵,而不以善于权变为贵。意谓君主应当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心明眼亮,不必事无巨细全都弄清;臣子应当心怀刚直,切忌随机应变,胸无直节。察:仔细看,洞察。正:正直。权;权变。

159、【与民共其乐者。人必忧其忧;与民同其安者,人必拯其危】语出《三国志·魏志·曹昂等传》注引《魏氏春秋》。与人民一起享受自己的快乐的,人民一定会为他的忧愁而忧愁;与人民一起享受自己的安逸的,人民一定会在他困于危难的时候全力拯救。说明统治者一定要与人民共命运。拯(zheng整):解救。

160、【务在独乐,不顾众庶,忘国家之政,贪雉兔之获,则仁老不繇也】语出汉代司马相如《上林赋》。只知自己享乐,而不顾百姓的疾苦,荒废了国家的政务,只贪图猎取野鸡野兔,有仁德的人是不这样做的。意谓统治者不要只顾自己玩乐享受,而应关心国家的政事和百姓的疾苦。众庶:百姓,平民。雉 (zhi志):野鸡。繇:同“由”,从。

161、【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语出宋代王禹偁《待漏院记》。一个国家的大政,数以万计的人的性命,掌握在宰相一个人的手里,说话办事,不谨慎行吗?意谓宰相之职十分重要,凡事不可马虎。悬:吊挂,牵系。宰相:封建社会辅助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欤(yu余):文言助词,表示疑问或感叹。

162、【上好紫则下皆女服,上好剑则士皆曼胡】语出清代魏源《默觚下·治篇十四》。皇上喜欢华贵的衣服,人们就个个穿漂亮的女装;皇上喜欢挂刀佩剑,人们就个个佩带长戟。喻指上有所好,下必效之。说明居高位者必须慎其所好。上:指皇上,最高统治者。好(hao号):喜欢。紫:指华美的衣服。女服:女装,俏丽的衣服。曼胡:长戟。

163、【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语出《论语·颜渊》。君子的道德好像风,小人的道德好像草。风吹向哪边,草就倒向哪边。这是孔子回答季康子问政的话。孔子不同意季康子用杀戮的办法理政,而主张用道德来感化百姓。他把“风”比作当政者的道德,把“草”比作老百姓的道德,当政者引向哪里,老百姓就会走向哪里。偃(yan演):倒下。

164、【表曲者景必邪,源清者流必洁】语出《资治通鉴·汉顺帝阳嘉二年》。标杆弯曲,其影子也一定是歪歪斜斜的;源头清澈,水流也一定是洁洁净净的。原喻指上梁不正下梁歪,上级清廉明正了,下面的自然端正无邪。也可喻指品质不好,做事为人就必定有邪恶;品质好,做事为人必定得宜适当。表:古时测量日影以计时的标杆。景:同“影”。邪:同“斜”。

关于君臣的诗句(181句)

关于君臣的诗句

165、【勾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语出清代顾炎武《秋山》诗之二。勾践卧薪尝胆,栖居会稽山中,越国的老百姓便情愿效死。说明领导者只要有坚持斗争的决心,群众就会踊跃跟从,不惜流血丧生。勾践:春秋时期越国的国君,曾被吴王夫差打败。此后,他卧薪尝胆,奋发图强,“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终灭掉了吴国。栖(qi妻):歇息,住。国人:全国的人民。致死:献出生命。

166、【海唯能下,故川泽之水归之;人君唯能下,故天下之善归之】语出清代唐甄《潜书·抑尊》。大海只是因为自甘低下,所以长江大河能纷纷汇入;人君只是因为自甘低下,所以种种善美能集其一身。说明统治者只有虚心待人,才会赢得天下人的赞美,从而才会使天下的人归从自己。川泽:泛指江河流水。人君:君主。天下之善:天下人的赞美,引申为各种美德。

167、【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宠,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无大功而受厚禄,三危也】语出《淮南子·人间训》。天下有三种危险:好的品德少而受到的恩宠多,这是第一种危险;才能低而官位高,这是第二种危险;自己没有立过大功而得到的俸禄丰厚,这是第三种危险。说明人所享用的福禄应该和自身的品德、才能、贡献相称,否则,福禄就会带来灾祸。禄:俸禄。

168、【上枉下曲,上乱下逆】语出三国诸葛亮《便宜十六策·君臣》。上面不正直,下面就弯曲;上面混乱,下面就叛逆。说明地位在上的必须以身作则。晋代杨泉《物理论》:“上不正,下参差。”《缀白裘·铁冠图夜乐》:“上梁不正下梁歪。”明代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六十二回:“上梁不正下梁蹲。”枉;弯曲。比喻不正直。参差(cen ci:不齐貌,比喻百丑俱全。蹲(dun吨):曲腿似坐,比喻弯曲。

169、【牛躅之洼,不生鲂鱮;巢幕之窠,不容鹄卵】语出北齐刘昼《刘子·妄瑕》。牛蹄子踩出的小坑,不能生长鲂鱼与鳄鱼,在帷幕上筑成的窝巢,不能容纳鸿鹄的卵蛋。喻指心胸狭窄,就不能容得下贤能之士。说明为政者必须气度宏大,有容人之量。牛躅(zhuo浊):牛足踩出的痕迹。洼:蹄涔,牛马足迹之水。鲂鱮(fang xu房序):均为鱼名,比喻贤才。巢幕:筑巢于帷幕。窠 (ke科):巢穴。鹄(hu胡):鸿鹊,天鹅。

170、【为国家厘细务百,不若定大计一;为国家得能吏百,不若得硕辅一】语出清代魏源《默觚下·治篇一》。替国家做好一百件微小的事情,不如决定一项重大的计策;替国家寻得一百名能干的一般官吏,不如寻得一名贤良辅佐之臣。意谓应当为国家谋大事、举大才。厘:整理。治理。细务:琐事,无关紧要的事务。大计:重大的谋画。能吏:能干的小官吏。硕辅:贤良的辅佐之臣。

171、【人惟幄之中,参庙堂之上,不能为主尽规以谋社稷。君子所耻也】语出《颜氏家训·诫兵》。在军帐中谋事。朝廷上参政,不能尽心规劝君主,来为国家出谋划策,这是君子认为耻辱的事情。说明在其位,而不能尽其职,是可耻的。帷幄:军帐。庙堂:宗庙和明堂,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引申为朝廷。规:规劝,谏诤。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地神和谷神,后用作国家的代称。

172、【位在十人之上者,必处十人之下;位在百人之上者,必处百人之下;位在天下之上者,必处天下之下】语出清代唐甄《潜书·抑尊》。地位在十人之上的,一定要身在十人之下;地位在一百人之上的,一定要身在一百人之下;地位在全天下的人们之上的,一定要身在天下的人们之下。意谓无论是一般官吏还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都必须谦以待众,绝不能自视高贵。处:置身。

173、【不任舟楫,岂得济彼巨川?不藉盐梅,安得调夫五味】语出唐代吴兢《贞观政要·公平》。不使用舟船,怎么能渡过大河?不凭借盐梅,怎么能做出五味俱全的羹汤?喻指要把国家大事办好,必须充分利用群臣的力量。语本《书·说命下》:“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若作和羹,尔惟盐梅”。任:任用,使用。舟楫(ji集):舟船。楫,桨。济:渡过。藉:通“借”。凭借。盐梅:咸盐和酸梅,调味之品。五味:指甜、酸、苦、辣、咸五种味道,泛指各种味道。

174、【有所举措,不我贤愚,一因其人;有所可否,不我是非,一准于理】语出明代张居正《翰林为师相高公六十寿序》。有举荐出来的人,不根据自己的主观好恶妄加评论,一律看其人的具体情况;有反映上来的意见,不用自己的成见妄加决断,一律拿理去衡量,看看是否合乎道理。意谓做领导者,不能感情用事,而必须遵照客观标准来判定人之贤愚、事之是非。举措:推举出来,并加安置。因:根据。可否:指肯定或否定的意见。准:依据。

175、【除肤疡,不除症结者,其人必死;称君圣,谪百官过者,其国必亡】语出清代唐甄《潜书·抑尊》。除去皮肤上的疮疖,而不除去疮疖因以生长的病根,这个人一定要死亡;一味颂扬君王圣明,每有错误总要斥责百官,这个国家一定要衰亡。说明国家在政务上有了问题,首先要从最高统治者那里找原因;否则,为尊者讳,一味拿众人开刀,国家就只能衰败、灭亡。疡(yang阳):疮。症结:腹中结块的病,比喻病根。圣:圣明。谪(zhe哲):指责。百官:众官。过:错误。

176、【为巨室者,工虽多必有大匠焉,非其画不敢裁也;操巨舟者,人虽多必有舵师焉,非其指不敢行也】语出明代刘基《郁离子·主一不乱》。要建造一座大房子,做工的人虽然很多,但必须有一个大匠,没有他画线,谁也不敢乱裁木料;要驾驶一艘大船,操作者虽然很多,但必须有一个舵手,没有他导航,谁也不敢随便动作。喻指一个国家只有政令划一,才能把事情办好。巨室:大房子。大匠:手艺高超的木工。裁:切割。舵(duo惰)师:舵手,掌舵的人。

177、【上主以师为佐,中主以友为佐,下主以吏为佐,危亡之主以隶为佐】语出汉代韩婴《韩诗外传》卷五。上等的国君是以堪做自己老师的人为辅佐,中等的国君是以堪做自己朋友的人为辅佐,下等的国君是以堪做自己僚属的人为辅佐,亡国之君是以堪做自己奴隶的人为辅佐。说明根据领导者用什么样的人做助手即可判定该领导者是贤是恶是智是愚。师:老师。此指道德才能堪为老师。友:朋友。此指道德才能堪为朋友。吏:指守法守职而唯命是从的僚属。隶;奴隶。

178、【虽有忧勤之心而不知致治之要,则心愈劳而事愈乖,虽有纳谏之明而无力行之果断,则言愈多而听愈惑】语出宋代欧阳修《准诏言事上书》。虽然有忧愁劳苦之心但不知道达到太平盛世的要领,那势必会心里越是忧劳,事情越是办不好;虽然有采纳众议的明智,但缺乏尽力实行的坚定意志,那势必会言论越多听起来就越是困惑不解。说明治理国家不仅要忧勤国事,更要懂得治国之术;不仅要从谏如流,更要尽力实践。忧勤:忧恐和劳苦,指忧思并勤于国事。致治:达到太平盛世。要:基本的道理和方法。乖(guai):谬误。果断:坚定而不犹豫。

179、【不以尧舜之心为君者,具君也;不以伊尹、周公之心为臣者,具臣也】语出唐代皮日休《鹿门隐书》。不怀着唐尧和虞舜那样的心境做君主的,就是不称职的君主;不怀着伊尹、周公那样的心境做大臣的,就是不称职的大臣。尧舜:上古时期两位贤明的帝王。具君:备位充数、不称职守之君。伊尹:商朝初期的大臣,曾辅佐商汤伐灭夏桀。商汤死后,其孙太甲破坏商汤法制,伊尹将他放逐,三年后迎他复位。周公:即姬旦,曾辅佐周武王伐灭商纣。武王死后。成王年幼,周公摄政。管叔、蔡叔作乱,周公将其平定。周朝的礼乐制度相传都是周公制定。具臣:备位充数、不称职守之臣。

180、【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陈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语出《颜氏家训·涉务》。在长期太平的社会中生活,不知道有灭亡战乱的灾祸;在朝廷中任职,不知道有战争的紧急)只知道保住自己的俸禄资财,不知道有耕种的辛苦;只知道在差役百姓上作威作福,不知道有劳役之苦,所以这样的人很难适应时世而把事情办理好。说明只有居安思危,体恤下情,才能适应社会,有所成就。庙堂:宗庙明堂,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代指朝廷。陈(zhen阵):同“阵”,交战时的战斗队列。肆:放纵。勤:苦。应世:适应时世。经务:办理事务。?

18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语出《礼记·大学》。意谓古代要向天下显示完美道德的人,首先要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他的国家,先要治理好他的家庭;要治理好自己的家庭,首先要加强自己道德品质的修养;要加强自己道德品质的修养,首先要使自己心地纯正;要使自己成为心地纯正的人,首先要使自己的心意诚实;要使自己成为心意诚实的人,首先要使自己获得一定的知识,而获得知识在于把握事物的原理。这段话论述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其中强调个人品质道德的修养,有一定借鉴意义。明德:美好、崇高的道德。齐:整治。格物:传统解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格,推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