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何用拙荆、贱内、娘子等称呼妻子?

时间:2023-11-10 20:39:01

《后汉书》中记载:东汉梁鸿饱读诗书、品德高尚,很多人家都想把女儿嫁给他这样的人,但是梁鸿一直独善其身。在他所住的地方住着一户姓孟的大户,家里有个女儿肤色黝黑,体态肥胖,已经30岁了仍没有成家。媒婆倒是也给介绍了一些,但是她都不嫁。问她原因,原来是想嫁梁鸿这样的人。梁鸿听说这件事索性下了聘礼娶了孟家女。

古人为何用拙荆、贱内、娘子等称呼妻子?

婚是结了,但是梁鸿却冷落了这位新娘子。一日,孟女终于按耐不住脾气,质问梁鸿为什么这样生分地对待自己。梁鸿说:“我要的是能穿粗布麻衣,与我共甘苦的女人,你身着绫罗绸缎哪像过日子的人?让我有些后悔娶你了。”孟女一听,从此便粗布麻衣着身,安心过起了日子,后来便有了“举案齐眉”这个成语,对妻子,也有了“荆钗布裙”的叫法。

“荆钗布裙”其实是指妇女穿着的粗布麻衣类装束,于是文人们就以“拙荆”、“山荆”来谦称自己的妻子,有甘苦与共的意思。

在古代,女子地位向来不比男子,通常地位比较低下,因而,在对妻子的称呼中,通常带有这种等级观念。女子婚嫁之后,很少出门,因而会以内子来称代妻子,在外人面前介绍时,前面会加个“贱”字,用以表示身份卑微。

为什么把原配夫妻称为“结发夫妻”,这个称呼与古代婚俗中的结发仪式有关吗?

相传,有一位皇帝在登基的前一天,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皇后便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情。原来,当地人向来以胡须的长短衡量学识多少,而这位要登基的皇帝胡子很短,他担心登基后压不住群臣。皇后听了,便剪下自己的长发,接在了皇帝的胡须上。第二天早朝,群臣见皇帝一夜之间胡须过腰,认定其为天之骄子,无不拜服。这一佳话流传开来,人们便以“结发”来指代互助互爱的夫妻。

当然,这只是个传说。以“结发夫妻”指代原配夫妻,另有来由。其源自古代婚俗中的“结发仪式”。据《礼记》记载,古代女子许嫁之后,要用一种发绳将头发扎起来,以表示已经有婆家了。这条扎头发的绳子要等到成婚之后,由新郎亲自解下来。这种婚俗被人们称为“结发仪式”。

“结发仪式”是由古代的“成人礼”衍生而来的。在古代,女子15岁便被视为成年人,人们会为她举行“笄礼”。仪式中,女孩改变少女时的装扮,将长发扎拢起来,表示可以嫁人了。另据史料记载,并非女子年龄到了15岁必须举行笄礼,而是在许完人家之后举行笄礼。由此,笄礼也就成了婚俗的一部分,后来便演变成了“结发仪式”。

到了唐朝,这种结发仪式已经淡化。新婚夫妇会在新婚仪式结束后,喝交杯酒,然后各剪一绺青丝系在一起,以表喜结连理,夫妻同心。因而才有了“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的诗句。

随着婚礼习俗的变更,这种结发礼虽然已经不再拘泥于形式,但是人们还是习惯沿用“结发夫妻”来指代原配夫妻。

 

 

古人为何用拙荆、贱内、娘子等称呼妻子?

知识链接

伉俪

在赞美事业上较有成就的夫妻俩时,人们经常会用到“贤伉俪”;说到夫妻情深,人们也会说“伉俪情深”。可见“伉俪”是“夫妻”的同义词。这个说法起源甚早。据《谷梁传》:“使世子伉俪喉之礼而来朝。”其中的伉俪解释为结缘配偶。后来,孔颖达作注说:“伉俪者,言是相敌之匹偶。”于是,人们就称那些男女双方都在事业中有所建树的夫妻为“伉俪”。后来,一般夫妻也使用这一称谓。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