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堂为何是对别人母亲的尊称

时间:2023-11-23 02:49:02

“令”当作敬辞,由美、善的本义引申而来,用于赞美与对方有关的人。以“令”敬称的称谓,只有“令堂”一词较为费解。那么,“令堂”为什么用来尊称对方的母亲呢?

古代的建筑物面南背北,内部分为三个部分:堂,室,房。最前面是“堂”,“堂”不住人,是家族举行祭祀或者接待宾客等礼仪活动的处所。“堂”建在一个高台上面,台前有台阶,或为三阶,或更多阶。之所以建在台上,是为了防潮。“登堂”一词,就是指必须登上台阶才能进到堂内。

“堂”后面(也就是北面)的建筑,正中的一间叫“室”,因此,所谓“登堂入室”,就是指登上“堂”,然后穿过“堂”,才能进入后面的正室。“室”两侧的建筑叫“房”,东边的叫“东房”,西边的叫“西房”。正中的“室”为主人所居,两侧的“房”则为晚辈所居。

“堂”高大轩敞,又是祭祀的重要之地,后来引申用来泛指房屋的正厅,因此古人就把一家之主的父母尊称为“高堂”。举行祭祀之礼的时候,一家的主妇也就是母亲通常活动于东房的北部,因此用“北堂”来指代母亲。

《仪礼·士昏礼》中规定:“妇洗在北堂。”“洗”是盥洗用的器皿,主妇盥洗都在北堂,故又称“北洗”,有小门和台阶通户外。《诗经·国风·伯兮》中有“焉得谖草?言树之背”的诗句,“谖草”即萱草,又称忘忧草。《毛传》说:“谖草令人善忘;背,北堂也。”

古人认为萱草可以使人忘忧,游子出门远行的时候,常常要在母亲居住的北堂台阶下种上几株萱草,以免母亲惦念游子,同时让母亲忘记忧愁,因此就将母亲的居处称为“萱堂”。唐代诗人聂夷中有诗《游子行》:“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亲倚门望,不见萱草花。”

这就是将对方的母亲尊称为“令堂”的来历。“北堂”或“萱堂”用来作为对自己母亲的代称;“令堂”则只能尊称对方的母亲,如果称自己的母亲为“令堂”,就会让人笑掉大牙!

古诗中常常出现“椿萱”一词,比如唐代诗人牟融《送徐浩》:“知君此去情偏切,堂上椿萱雪满头。”“椿”是一种多年生落叶乔木,庄子在《逍遥游》中说:“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可见它有多么长寿。因此古人就把它拿来比喻父亲,盼望父亲像大椿一样长生不老;后来为一切男性长辈祝寿,都尊称对方为“椿寿”。又因为当年孔子的儿子孔鲤怕打扰父亲思考问题,“趋庭而过”,即快步走过自家的庭院,因此古人就把“椿”和“庭”合起来,称父亲为“椿庭”。

“椿萱”合称即代指父母,父母都健在称为“椿萱并茂”,前引“堂上椿萱雪满头”的诗句就是形容父母都老了,头发都白了。

令堂为何是对别人母亲的尊称

《椿萱图》,明代沈周绘,绢本设色,藏安徽博物馆。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等,吴门画派创始人,明四家之一,长洲(今苏州)人。一生家居读书作画,优游林泉,未应科举。沈周侍父母极孝,照顾母亲也是他多次婉辞出仕的理由,创作过不少椿萱题材作品。

图中右侧一株椿树,挺拔繁茂;树下一块玲珑太湖石,石边萱草一丛,正在盛开。草叶嫩绿舒展,花朵清柔妍美,向左探出,姿态婀娜中有挺秀之意。右上角行书自题七律一首:“灵椿寿及八千岁,萱草同生寿亦同。白发高堂进春酒,凤凰飞下影云中。”画面工整端凝,设色妍丽古雅。椿萱相映而并茂,寄寓着对父母安康长寿的祝愿。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