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重建宗室-大宋王朝

时间:2024-01-09 17:26:07

赵构重建宗室

宋靖康元年(1126),金东、西两路军长驱直入,进逼宋朝都城开封府(今属河南)。宋廷中投降派把持朝政不断派遣使臣赴金军谈判。十月,宋帝赵桓令其弟康王赵构与知枢密院事冯湃前往金军议和。十一月,赵桓再令赵构与刑部尚书王云为割地请和使,赴金东路军统帅宗望军营,且进奉衮冕、车辂,尊金帝为皇叔,上18字尊号。赵构一行自开封经滑州(治今河南滑县东)、溶州(治今河南浚县),到达磁州(治今河北磁县)。此前,金军于磁州遭宋守将宗泽的抵抗,未能破城而径直渡河南下。宗泽因此劝阻赵构,认为肃王赵枢与太宰兼门下侍郎张邦昌作为人质已随第一次金军北撤,至今未归。而此刻金军又再度南侵,还要去北方有什么用?遂请他留居磁州。磁州军民发现王云的行囊中夹有“番巾”,认定他是金朝的奸细,准备挟持赵构去金朝,愤怒的百姓群起将他打死。赵构因此暂时留下,可随从却认为磁州不安全,不可久留。相州知州汪伯彦闻讯,派人持蜡书来请赵构,于是他便又退回相州(治今河南安阳)。

其时,金军在开封城下发起进攻。闰十一月,天气骤冷,开封守城宋军冻饿而亡者甚众,伤亡亦十分惨重,而“勤王”兵却迟迟不至,开封城危在旦夕。赵桓又命赵构为天下(一说河北)兵马大元帅,并写“蜡诏”(密诏),令阀门祗候秦存前往相州,严交赵构。又令知中山府陈亨伯为元帅,汪伯彦、宗泽为副元帅。秦存见赵构,自头发中取出蜡诏,赵构宣读诏令,在场的军民无不悲泣。不久,尚书左丞耿南仲急速赶到相州,向赵构面授赵桓旨意,令他召集河北地区的宋军入城。赵构遂与耿南仲一起招募兵士,准备“勤王”。十二日初一日,赵构于相州建立大元帅府,有兵士5万,分为五军。令武显大夫陈淬为都统制军马。大元帅府方置,圈门祗候侯章又持“蜡诏”自开封赶来,急令大元帅赵构速发河北军队,由州县守将各自统领所部,入援京城。赵构随即命令各州县长官与将领,迅速领兵南渡黄河。初四日,赵构率军离开相州,自冰上穿过黄河,到达大名府(今河北大名东北)。宗泽率领2000兵土先期抵达这里,随后知信德府梁扬祖也领3000兵到达。其中有张俊、苗傅、杨沂中、田师中等数位将领,赵构的兵力因此得到加强,继续开赴京城。

赵构重建宗室-大宋王朝

正在这时,签书枢密院事曹辅又持“蜡诏”赶来,称金军已占据开封城墙,宋廷与金军刚刚议和,令赵构领兵屯。驻于邻近开封地区,不可轻举妄动,以免惹怒金人,议和不成。汪伯彦等人都相信宋廷能与金军和议,只有宗泽不信,建议马上领兵直趋澶州(治今河南濮阳),再步步为营,推进开封,以解金军之围,“万一敌有异谋,则吾兵已在城下”。宗泽的建议遭到汪伯彦等人的非难,他们授意赵构派遣宗泽率所部先行,而请赵构移军至东平府(今山东东平)。宗泽领万人进屯澶渊,并扬言康王在此军中。汪伯彦等人此举的用意是排挤力主抗金的宗泽,此后宗泽再也不能参预大元帅府的谋议和决策。待宗泽统兵离开大元帅府,赵构随即离开大名府,进驻东平府,于是河北地区的军务要政,全由大元帅府决策。

靖康二年(1127)正月,宗泽领兵进至开德,与金军13次交战,大获全胜。他上书赵构,请他发布檄文,召集各路兵马会合京城。同时他又移书北道都总管赵野,河东、河,北路宣抚使范讷,知兴仁府曾楙,请他们合兵入援开封。然而他们竟认为宗泽狂妄,未予理睬。宗泽孤军奋进,都统陈淬称前方金军兵力太强,认为不可贸然用兵。宗泽听后极为气愤,准备将他处死,诸将领纷纷乞请,让他戴罪杀敌立功,宗泽便令陈淬领兵进军。陈淬指挥兵士奋勇杀敌,击败金军的阻击。此后,宗泽又派部将孔彦威于开德府大败金军的进攻,于濮州(治今山东鄄城北)等地多次打败金军,随即兵至卫州(治今河南汲县)南。宗泽考虑到自己将孤兵寡,不深入敌军则不可能取胜,遂挥师再进。正行之际,先锋军报告前方有金军营帐,宗泽指挥将士直扑金营,迅速歼灭金兵,又移师东进。金军召集大部兵力围歼宗泽部,部将王孝忠阵亡,宋兵陷入金军前后堵截的困境。宗泽告诫兵士:“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宋兵无不以一当百,拼死杀敌。金军被斩首数千级,大败,后退数十里。宗泽看到金军十倍于己,如今一战就败退,必会卷土重来,如果出动铁骑夜袭宋军,自己将处境危难。他立刻下令乘天黑转移。入夜,金军果然出兵袭击,见到一座空营,吃惊不已。从此,金军害怕与宗泽交战,也不敢再出兵追击。

赵构移大元帅府于东平府后,河北地区的宋军纷纷投奔府下,高阳关路安抚使黄潜善、总管杨惟忠率数千兵士到东平。赵构令黄潜善领兵进驻兴仁,留杨惟忠为元帅府都统制。二月,赵构应汪伯彦等人之请。自东平移到济州(治今山东巨野南),大元帅府拥有官军和前来投奔的义兵已号称百万,分兵驻守于济州、濮州等诸州府,可是各路准备人援开封的“勤王”兵却被安置于此,不得发兵。而此时太上皇赵佶、宋帝赵桓均已被金军掳入营中。三月,金军册立张邦昌为帝,国号“大楚”。消息传来,赵构失声痛哭。大元帅府官僚中,有人主张赵构南移至宿州(治今安徽宿县)。再南下江浙,但未成行。依据宋朝官制,赵构以宗泽为徽猷阁待制,又以汪伯彦为显谟阁待制、充元帅,黄潜善为徽猷阁待制、充副元帅。

赵构重建宗室-大宋王朝

不久,完颜宗望挟赵佶北撤。四月初,完颜宗翰又挟持遭废黜的赵桓北归。宗泽闻讯,立刻起兵直趋滑州,经黎阳关(今河南浚县东),到大名府准备径直渡河,直插金军北撤必经之路,劫回二帝。可“勤王”兵却按兵不动,没人响应。听说张邦昌僭位称帝,宗泽又准备先出兵诛讨张邦昌。但却得到大元帅府的令书,让他将所部带往靠近开封的地方,按兵不动。宗泽致书赵构:“自古奸臣皆外为恭顷而中藏祸心,未有窃据实位、改元肆赦、恶状昭著若邦昌者。”希望能出兵征讨张邦昌。与此同时,在大元帅府内,耿南仲正率幕僚劝说赵构称帝即位,赵构推辞不肯接受。汪伯彦等人又借天命、人心再请他登极,甚至还说“靖康”纪元年号,即蕴涵有“十二月立康”的预兆,赵构提出仍需考虑后再说。正在这时,张邦昌派遣总閤阎门宣赞舍人蒋师愈等人持文书前来拜见赵构,自称将归还大宋印玺,退让皇帝之位。赵构见张邦昌有“避位”之意,随即向诸将领下令,不许领兵前往开封,已到开封也不许入城。并日派人告谕宗泽等人,称“受伪命之人义当诛讨”,然而出于权宜的考虑,不要轻易出兵。

不久,门下侍郎吕好问派人送来“蜡书”,称赵构若不自立为帝,恐怕就会有不该称帝而自立为帝者。伪楚大臣谢克家也送“大宋受命之宝”到济州,赵构跪受印玺,且命谢克家返回开封,备办各种仪物。济州的百姓纷纷来到军营门前,请求赵构在此即位称帝。恰在这时,宗泽赶到,认为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南),为当年太祖赵匡胤封王之地,且应天府地处国家中心,漕运极为便利。赵构于是决定再迁至应天府。这天晚上,张邦昌于开封亲笔手书,为已被宋哲宗罢废的皇后盂氏上尊号为元枯皇后,派尚书左丞冯懈为奉迎使;迎孟氏入居皇宫。孟氏随即派其侄、卫尉少卿孟忠厚持手书赴济州,面呈赵构,请他即皇帝位,自己则垂帘听政。在以吕好问为首的部分原宋廷臣僚的反对下,张邦昌被迫宣布退位,改任尚书左仆射。为了缓解宫廷内外对他的非议,他率领在京城的百官,上请赵构即位。孟氏又以手书告之朝廷内外,宣布由赵构承袭帝位。

在大元帅府官员和原宋旧臣的再三请求下,赵构终于同意称帝。他派宗泽统兵分驻于长垣(今属河南)、韦城等县,以应付意外。不久,东道副都总管朱胜非、宣抚司统制官韩世忠、鄜延路副总管刘光世、西道都总管王襄分别统领所部相继投奔赵构,赵构遂以刘光世为五军都提举,这才从济州动身,到达南京应天府。两天后,张邦昌也自开封来到应天府,见到赵构便伏地痛哭,请求一死了之,赵构却极力安抚宽慰他。随后赵构又以汪伯彦为显谟阁直学士,黄潜善为徽猷阁直学士。很快,权吏部尚书王时雍等人给赵构送来车舆、服饰等仪物。官府也于应天府门东侧修筑天地坛,供登极祭祀之用。

五月初一日,赵构登坛受命,即位于应天府官署,下令改元建炎。随后便任命臣僚,以黄潜善为中书侍郎,汪伯彦同知枢密院事,河东、河北宣抚使范讷为京城留守,兵部尚书吕好问为尚书右丞兼门下侍郎。又以黄潜善兼御营使,汪伯彦为副使,真定府路副都总管王渊为都统制,都延路副都总管刘光世提举一行事务。以资政殿学士路允迪为京城抚谕使,龙图阁学士耿延禧为副使。以保静军节度使姚古为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东)知府,以宗泽为龙图阁学士、知襄阳府。对于靖康年间“主和误国”的臣僚李邦彦、吴敏等人一概贬官,发配地方管制。但对张邦昌,赵构却认为“知几达变,勋在社稷”,仍留于朝中,特许他每月两次赴尚书省议事,不久又进封为太傅。御史中丞颜岐甚至提出:“张邦昌为金人所喜,虽已为三公、郡王,宜更加同平章事,增重其体。”由于新任臣僚威望不高,赵构遂委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令他赶来应天府。可朝廷中的主和派势力却反对和阻挠李纲任右相,颜岐先后五次上硫,认为:“李纲为金人所恶,虽已命相,宜及其未至,罢之。”直到赵构出面干涉,指出“如朕之立,恐亦非金人所喜”。才不再声张。但颜岐仍不罢休,竟又派人将他的奏章面交正行于途中的李纲,企图阻止他入朝。赵构因朝廷刚立,且金军北撒后威胁仍在,感到“欲使敌国畏服,四方安宁”,非任用李纲不可,故拒绝了李纲辞去宰相职务的请求,而将范宗尹、颜岐等贬出朝廷。

李纲入朝后,立即向赵构上书,提出“国是、巡幸、赦令、僭逆、伪命、战、守、本政、责成、修德”等“十议”之事,指出应罢和议,积极备战,严明军纪,改革朝政弊端,并请求严厉惩处以张邦昌为首的降金官员。第二天,赵构令臣僚商议李纲所奏之事,但却留下僭逆、伪命二事,不交廷议。李纲仍力主处置张邦昌,黄潜善极力主张留用,吕好问则推托交由赵构裁决。在李纲一再坚持下,赵构只好下诏,将张邦昌等一批降金官僚贬谪,又以李纲兼御营使。

赵构重建宗室-大宋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