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世宗时的“大礼议”是怎么回事-大明王朝

时间:2024-01-10 03:26:03

明世宗时的“大礼议”是怎么回事

明世宗朱厚熄(1507~1566)是武宗的堂弟,于武宗正德十六年以藩王身份入京继承帝位。即位后,在有关他的生父兴献王的主祀封号之事上跟朝臣展开了长达一二十年的较量,史称“大礼议”。

世宗即位五天后,就令负责礼仪的官员讨论他的生父兴献王的主祀封号。按照礼法,世宗应继承皇统,尊武宗之父孝宗为父,而称生父为叔父。开始,礼臣议定以孝宗为皇考(皇父),兴献王为皇叔父兴献大王,兴献王妃为皇叔母兴献王大王妃。对这种“移易”父母的办法,世宗当即表示不满,要臣下再议。当年七月,观政进士张璁迎合世宗私意,提出“继统不继嗣,请尊崇所生”,世宗非常高兴,命大臣再议。内阁首辅杨廷和等人上疏反对,世宗都不予理睬。十月,杨廷和见势不得已,只得退一步,在起草给礼部的诏书中称,奉圣母慈太后懿旨,皇上本生父兴献王宜称兴献帝,生母宜称兴献后。

明世宗时的“大礼议”是怎么回事-大明王朝

世宗嘉靖元年(1522)正月,杨廷和等人利用宫中失火制造舆论,迫使世宗称孝宗为皇考,兴献帝和兴献后为本生父母。但世宗并未就此罢休,想方设法要去掉生身父母尊称中的“本生”二字,并得到一批中下层官僚的支持。三年,皇考之争几经周折,最后终于改称:孝宗为皇伯考,昭圣皇太后为皇伯母,献皇帝为皇考,章圣皇太后为圣母。世宗去掉“本生”二字,在当时引起一场大风波,为了争取保留“本生”二字,也就是争取孝宗至武宗系统的延续,二百多名官员聚集于左顺门外,跪伏哭谏,世宗两次传旨,他们都跪伏不起。世宗大怒,下令逮捕一百三十四人关入狱中。在二百多名官员中,四品以上的剥夺俸禄,五品以下的施行杖刑,有十六人被打死。至此,他为父母上尊号、立庙之事再没有了阻碍,于四年下令在太庙旁另立世庙,后改为献皇帝庙。七年,世宗颁布了记述“议大礼”事件的《明伦大典》,对曾持反对态度的官员进一步定罪并处罚。其中,将早已辞官的杨廷和定为罪魁,革职为民。十七年,奉兴献帝神主入太庙,称睿宗,为了将睿宗配享上帝,世宗把太宗朱棣的庙号改为成祖。

对兴献王的主祀封号,世宗君臣争论了一二十年。这件事本身不过是礼法条文,其实背后却隐藏着朝臣与皇帝、朝臣各派系之间的权力斗争,对明朝后期的政治产生了深刻影响。

明世宗时的“大礼议”是怎么回事-大明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