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我中华有才,于斯华夏为盛作文1300字,高三作文

时间:2024-01-03 13:44:08关键词:夏天,高三,作文

惟我中华有才,于斯华夏为盛

张谛 [珠海市第一中学 高三(6)班]

2009年给我们留下永远的怀念,梁羽生、何满子、丁聪、任继愈、季羡林、贝时璋、钱学森、王世襄、冯纪忠等一代大师先后去世。人们在悼念之余,也在叹息,感受到大师们离开后的重大损失。于是出现了“为后世忧”的议论:我们这个时代能否出现大师,能否承继大师们的学问、精神,能否肩负起民族、国家的重任等等。请根据这种“为后世忧”的议论,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当我们在为“钱学森之问”争执不已时,当我们诚心缅怀大师们并为后世忧时,当我们在怀疑这个虚浮的时代能否重现百年前的辉煌时——是否应该静下心来,潜下性来,体察一下我们自身的浮躁,观照一些被我们忘却的精神。

大师可以应运而生。国危社稷崩的二十世纪初,造就了群星璀璨的文化昌盛;思想的激荡,文化的碰撞,为的是中华儿女的涅槃新生。大师们醒世而来,一如章太炎、辜鸿铭、陈寅恪、黄兴;大师们救世而来,一如鲁迅、蔡元培、钱锺书……他们生为当时,光耀后世,荫泽着新世纪的残缺的我们,堪为垂范。

非师点评

文字上有些别扭的地方,像题目的“中华”、“华夏”就未免重复,“中华儿女的涅槃新生”应是“中华文明的涅槃新生”才合适。在知识上也有不确之处,如黄兴不是文化人物,而钱锺书也不是救世人物。整篇文章前后的脉络不太清晰,未能真正回应主题。不过,这也并非完全是作者的责任,“钱学森之问”这种问题,成人尚且不易搔到痒处,何况是中学生?中学生作文,似乎不宜出此类题目。

但我们的忧心忡忡唤不来大师,我们的浮躁之气已然蒙蔽了前方的道路。一个连民族的自信与骨气都没有的国家,凭什么出大师,凭什么立足于世界之林?

——著名专栏作家 胡一刀

奥地利萨尔茨堡没有莫扎特的雕像供游人参观,连其故居仍是三楼的几间厅房。但你会发现每一个当地人,无论店铺老板,还是街头流浪者,都会拉一首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抑或是弹一首钢琴曲。每个萨尔茨堡人的血液里都深深融入了莫扎特的灵气与底蕴,随意和一个路人攀谈,他会自信地向你介绍此地的风韵,如数家珍,信手拈来。这,才是后人对大师最好的敬仰。不为后世忧,只因有出大师的最肥沃的土壤。

记得岳麓书院门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乍一看,好大的口气!但要知道这里是理学发扬继承之地,近代经世致用、救国革命之处,从此走出的湖湘才子们改变了中国,掀起了革命。当时外国传教士最不敢去的就是湖湘之地,当地民风剽悍、倔强,骨子里就有股傲气,不畏洋人,不惧枪炮。而岳麓书院百年来恪守着朱子与张縂留下的“忠孝贞洁,整齐严肃”古训,承启着理学的发展,塑造着才子们的风骨,孕育出多少人杰:王夫之、魏源、曾国藩、左宗棠,再到杨昌济、蔡和森、毛润之等一浪又一浪治世革命之人,敢于任事,身负国难,自强不息,缔造出了新中国的雏形!忧当世之事,育后世之才,何为后世忧!

可见,我们现今的弊病仍在于萎缩的民族信心,偏软的浮华世风,缺少些沉稳刚健的铁骨汉子,多了很多浮躁软弱的媚俗蛋子,如此疲软的双肩又怎能扛起家国重任,撑起民族之脊梁,孕育中华之大师?

在岳麓山上的爱晚亭,可以瞭望到湘江的橘子洲头,破开层叠不穷的风浪,岿然不动,我在想:倘若现今能有人再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击的是那绵软的水,遏的是那轻飘的舟——或许这个时代就不会缺少了时代的脊梁,这个民族就不会缺少了民族的支柱。

后世之忧,何以解?惟我泱泱中华之才。

惟我中华有才,于斯华夏为盛作文1300字,高三作文

名师点评

堂上作文,能有这样喷薄的才思,不俗的才情,足以见得学生厚实的积累与独到的思考;可惜行文略显粗糙,生硬,对当下“大师之忧”未能深度解读,而岳麓书院的辉煌历史,于今天而言又昭示着什么,并未能点出,实为遗憾。

——珠海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 赵凤莲

作文好句赏析:

1、他想也没想,提起饱蘸墨的笔在纸上一阵挥舞,一匹栩栩如生的骏马跃然纸上。

2、叶校长四十多岁了,总是板着脸。走路时手总背在身后,背有点驼。

3、弟弟拿起毛笔,蘸饱了墨汁,悬起肘腕,目不斜视,“刷刷刷”地挥毫行书,“腾飞”二字便跃然纸上。

4、台下,我们聚精会神地读着,声音响亮而整齐。台上,老师半眯着眼睛,摇头晃脑地吟着,一副十分享受的样子。

5、它身披一件大红袍,右手捏着一把折扇,左手提着玉带,脚上套着一双笨重的大黑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