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心得写作要做到注重积累

时间:2023-10-02 00:19:01

体会心得写作要做到注重积累

鲁迅先生曾在一封书信中说:“文章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多练习,此外别无心得和方法的。”这清楚地阐明了读与写的关系,读的书越多,积累的材料越多,语言经验越丰富,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越准确。这正如郭沫若同志所说:“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钓任翕张。”我们写心得体会,如果有丰富的积累,下笔时就能辞直义畅,奔驰放达,任凭吞吐。

体会心得写作要做到注重积累

(一)积累的重要意义

对于写文章来说,材料,是木之本、水之源。这是不言而喻的。有的人写文章,提起笔来,总是信手拈来,左右逢源,大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势。考其原因,正是材料储备十分丰沛,曾在积累上下过一番功夫。古今中外,一切有成就的作家,都有积累材料的嗜好。革命导师马克思为完成巨著《资本论》,研读了1500多种书,做笔记25年之久。汉代史学家司马迁,“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从生活中积累了大量材料,才写出了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清代小说家蒲松龄,从人民群众中广泛搜集新奇的故事,而后整理、加工成了《聊斋志异》。元末文学家陶宗仪晚年做教官,还不忘把见到的事情用树叶来记录,回家后贮存在一种瓦罐里,年复一年,十年中竟积下十几罐,后来他取出积累的树叶,一张张重新加以修改整理,“积叶成章”,编辑了长达30卷的《辍耕录》。1902年的8月,伦敦东区的贫民窟来了一个水手,这个水手愿意和一切人交朋友,什么都想知道人们都喜欢这个水手,乐于把话告诉他。到了晚上,这个水手就躲到个不为人知的地方,把看到、听到、想到的一切都记下来。3个月后,这个水手提着一个手提箱回到美国,不久,箱子里的素材整理成特写《深渊中的人们》出版。这个水手,想必大家已经猜到了杰克·伦敦。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写作虽在一时,积累却在平时,没有平时丰富的“原始积累”,写作的时候便无话可说。读苏轼应试之作《刑赏忠厚之至论》。即举事例证明文义,援引之广,及于《诗》《书》《传》《春秋》,旁征博引,而又言简意赅,读之不能不令人赞叹,真正达到了积博取约的高度。对于作文,苏轼从来就主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稼说》)。当然,“博观”“厚积”是“约取”“薄发”的前提,这就更加有力地证明了积累的重要意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的话说明了积累的重要性。知识是越积累越广博,材料是越积累越丰富,这是量的变化,而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如果我们对某事物材料积累多了,对它的认识便会产生飞跃,在此基础上写出的心得体会也会是有高度、有深度、有见地的。

体会心得写作要做到注重积累

(二)积累的方法

明确积累之义,进而探求积累之方。概括起来,积累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1.博览

所谓博览,即广泛阅读。鲁迅曾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起,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这无疑是至理名言。因为只有广泛涉猎,遨游书山学海,才能使积累有充沛的泉源。要写好心得体会,平时要多看文件报刊,留心电视、电影以及街头文化中可积累的素材。

2.记诵

只是“博览”,尚难以达到积累的目的。必须辅之以记诵,即用笔随时“记”下来,有些内容还要熟读成“诵”。“记”的方法多种多样:杂记式的,边读边记;“手册”式的,分类记,系统记;卡片式的,将需要记的内容,用摘抄,或提要,或缩写,记在一张卡片上,并进行归类妥存,以备查用。至于“诵”,并非指所有记的内容,可精选其中特别有助于思想观点的充实和语言的蓄积者,学而时诵之

3.体味

对于所记各类材料,不能只满足于记,重要的还在于体味,即进行仔细的体会和玩味,以加深理解和记忆。这是积累过程中比摘抄、记诵更深人的一环,所抄、记的材料,能否用之于文,就决定于体味的深浅。如果不进行体味,所有摘、记的材料都易地成为死材料,不能付诸运用。所谓“体味”,实质上就是吸收,让材料烂熟于心,在头脑里活起来,以便于在写心得体会的过程中随时选用。

4.运用

本来积累的目的,就在于运用,而运用的过程,又将促使积累更加巩固。所以,运用既是积累之果,又是积累深人的过程。如何运用?一般的用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引用,如语例、名言之类在文章里原文照录;另一种是灵活运用,即在体味的基础上,经过融化、制作而后用

我们都知道,毛泽东同志知识渊博,善于用典,他的文章旁征博引很有说服力。他在写文章时,善于随时自然地把脑海里储存的知识运用到文章中去说理论事。在《为人民服务》中,毛泽东同志引用了司马迁的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此典说明: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他引用《水浒传》中的故事说明战争中的战略战术:“《水浒传》上的洪教头,在柴进家中要打林冲,连唤几个‘来”来”来’,结果是退让的林冲看出洪教头的破绽,一脚踢翻了洪教头。”毛泽东同志以此典说明这样一个道理:两个拳师放对,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步,而蠢人则其势汹汹,辟头就使出全副本领,结果却往往被退让者打倒。1939年7月毛泽东同志给即将上前线的华北联合大学师生讲话时引用了《封神演义》中的典故:“当年姜子牙下昆仑山,元始天尊赠了他杏黄旗、四不像、打神鞭三样法宝。”毛泽东同志用这个典故引出:“现在你们出发上前线,我也赠给你们三样法宝,这就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这种比兴手法,促使人们牢记三大法宝。

古文所谓“虽引古事而莫取旧辞”(《文心雕龙·事类》就是说的引用古的事例,不抄录原文,经过融化,变成自己的话运用在作文里,也就是灵活运用。在这方面,毛泽东同志是一个很好的榜样。我们要写出高水平的心得体会,必须把积累的材料融会贯通,用好、用活

体会心得写作要做到注重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