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读后感范文评析

时间:2023-10-01 23:59:01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读后感范文评析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读后感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读后感范文评析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真实再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中期,中国大变革、大转折的一段往事,真实讲述了当时人们思想和内心深处所盼的故事,浓墨重彩地书写了邓小平同志在这段岁月中,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在百废待兴的大地上,实事求是地探索、艰苦卓绝地奋斗、解放思想创造业绩,以及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崭新道路的过程中的伟大实践。

此书让邓小平同志的形象得到鲜活的展示:邓小平同志作为父亲有着很深的情感;身为领导,有着稳健的作风和强大的吸引力。该书最能吸引人之处,在于其“大众化”“平民化”“纪实化”等特点,因为这个特点,领袖人物的平凡故事更容易走进普通人群中,更能打动人心。从内容上讲,这有以下几个十分鲜明的特点。

特点之一:大人物牵手小人物。

联系群众是邓小平同志一贯的工作作风。粉碎“四人帮”后,德高望重的邓小平同志受到党中央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一致拥戴,实际上主持着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他的工作作风朴实无华,上连中央下接“地气”。为了表示对解决重大问题的支持,他总会表达一个“牵手约定”,即告诉对方“让我们一起手拉手”。邓小平同志与云南知青代表、与攴持“包产到户”做法的村干部、与深圳经济特区敢试、敢闯、改革决心坚定的各级群众代表等,都作出过庄重的“牵手约定”。在老百姓眼中,邓小平同志与群众的“牵手约定”就是“定心丸”。

特点之二:小事物催生大变革。

改革开放初期,人民群众围绕“国家稳定、生活变好”的改革激情不断迸发,各种新生事物不仅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而且不断激发人们劳动创造、脱贫致富的实践行动。面对人民群众思变、思富、思进的大变革时代,邓小平同志一直保持着敏锐的眼光,迅速做出准确的判断,及时将群众的智慧转化为改革的动力。后来,邓小平同志评价“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说“这是农民的发明”,评价“深圳特区建设经验”时说“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评价“城市创办个体工商户”时说“这是一条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根本方式”。

特点之三:新事物挑战旧事物。

情节最精彩的是广东省办特区的初始阶段。当时,把广东作为改革开放试点,显示了党中央和邓小平同志的高瞻远矚。在百废待兴的创业时期,“姓资姓社的问题”一开始就成为论争焦点,而蛇口“土地租赁”更直接成为“支持与保守”意见僵持不下的争议点,甚至让许多前来参加创办特区的专家都以“不愿再次被打倒”而纷纷退却。然而,“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改革大潮,让更多坚定的改革者不仅“阅破经典找依据”,而且“敢为人先闯禁区”。在历史转折所面临的各种旧式挑战下,邓小平同志的“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口号,从此让共产党人获得思想解放的“自由”。

特点之四:小舞台演绎大戏曲。

邓小平同志不愧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设计师。从邓小平同志确立深圳蛇口作为先试先行“窗口”后,蛇口的第一揪掘土声便在“要杀出一条血路来”的决心下响起。随着把时间当作金钱、把效率当作生命的改革主体登上舞台,中国改革开放最动听、最富有节律的时代音符得到了尽情演绎。而蛇口以她骄傲和自豪的身姿在港澳的彼岸昂起“龙头”,让中国沿海数个港口城市释放出巨龙抖擞威风的气势。在解决中国对外招商引资问题上,集革命政治家的经验和科学发展的智慧于一身的邓小平同志邀请外国资本家——美国石油大亨哈里斯到中国投资,为中国实现由点到面的“技术引进、管理进步、资本扩张”作出示范。在解决香港问题上,邓小平同志更是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设想,不仅为世界各国解决领土争端找到出路,也为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展示了光明的前景。

这一本值得称道的好书描写的是我亲身经历过的年代,有太多让人回味、感慨和牵挂的故事和情感,其中每个故事情节和片段,都激起了我许多回忆。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我读完这,写下这些文字,以表达对邓小平同志的无限缅怀之情

(来源:湖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网站2019年8月30日,有改动)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读后感范文评析

【范文评析】

本文总结了《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在内容方面的四个特点,展现了邓小平同志作为伟大政治家的高瞻远瞩,回顾了邓小平同志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在百废待兴的大地上,实事求是地探索、艰苦卓绝地奋斗的一些难忘片段,表达了对邓小平同志的敬仰和缅怀。文章选材精当,语言生动,感情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