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事迹介绍(5篇)

时间:2024-02-25 16:26:03

屠呦呦事迹介绍第1篇(全文455字)

屠呦呦,女,药学家。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前后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学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2017年1月9日,屠呦呦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屠呦呦事迹介绍(5篇)

屠呦呦事迹介绍第2篇(全文755字)

一、彭博全球金融影响力排行:习近平高居第二位

日前,美国财经杂志公布了第五届全球金融

50大最具影响力人物,美联储(FederalReserve)主席耶伦(JanetYellen)位列首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第二,超越了排名第三的苹果CEO库克(TimCook)、第五的股神巴菲特(WarrenBuffett)以及第六的美国总统奥巴马。

习近平高居排行榜第二。《彭博市场》表示,全世界都在等待习近平等中国领导人展示出他们能够正确领导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能力。

二、屠呦呦诺贝尔医学奖中国第一人!实验191次才成功

当地时间2015年10月5日,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委员会举办新闻发布会,宣布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药学家屠呦呦,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分享该奖项。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屠呦呦获奖感言:“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获得诺贝尔奖是个很高的荣誉。青蒿素研究获奖是当年研究团队集体攻关的结果,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也标志中医研究科学得到国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和认可,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中国科学家的骄傲。”她退休后常来实验室,愿与年轻人交流,她勉励年轻人:科研的事业还是属于你们年轻人的。你们既然走上了这条道路,就要有一种执着坚持的精神。”当时,青蒿素的提取仍是一个世界公认的难题,从蒿族植物的品种选择到提取部位的去留存废,从浸泡液体的尝试筛选到提取方法的反复摸索,屠呦呦和她年轻的同事们熬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体会过无数次碰壁挫折。今天,荣誉终于来了。尽管屠呦呦用了大半生时间研究青蒿素,她却依然痴迷于此,未为青蒿素就是党和国家赋予她的使命。“确实没什么好讲的”“自身试毒坏了肝脏”

“第191次实验成功”今天,荣誉终于来了。尽管屠呦呦用了大半生时间研究青蒿素,她却依然痴迷于此,未曾停歇。她说,“荣誉多了,责任更大,我还有很多事要做。”

屠呦呦事迹介绍(5篇)

屠呦呦事迹介绍第3篇(全文1648字)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荣誉

2015年10月5日北京时间17时30分,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生平

1930年底,屠呦呦出生在浙江宁波。她是家里5个孩子中惟一的女孩。作为一名生药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除参加过为期两年半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她几乎没有长时间离开过东直门附近的那座小楼。

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接到了一个“中草药抗疟”的研发任务,那是一个不小的军事计划的一部分,代号523。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开始征服疟疾的艰难历程。

从1969年1月开始,历经380多次实验、190多个样品、2000多张卡片,屠呦呦和课题组以鼠疟原虫为模型,发现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可达68%。但是,后续的实验结果显示,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只有12%—40%。屠呦呦分析,抑制率上不去的原因,可能是提取物中有效成分浓度过低。

为什么在实验室里青蒿提取物不能很有效地抑制疟疾呢?是提取方法有问题,还是做实验的老鼠有问题?屠呦呦心有不甘,她重新把古代文献搬了出来,细细翻查。有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吸引了屠呦呦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为什么这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原来里面用的是青蒿鲜汁!

“温度!这两者的差别是温度!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就被破坏掉了。如此说来,以前进行实验的方法都错了。”屠呦呦立即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终于发现了青蒿素。从12%到100%,用乙醚提取青蒿素,这个看似极为简单的提取过程,却弥足珍贵。那一幕,屠呦呦记忆犹新:“太高兴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得以挽救,这是最值得欣慰的事情。青蒿素是属于我们中国的发明成果,而且是从中医药里集成发掘的,是中医药造福人类的体现。我们倍感自豪。”

屠呦呦并未止步,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

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誉的拉斯克奖。

这项荣誉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

“科学研究不是为了争名争利。”她说,那时候大家工作都很努力。工资待遇挺低的,但大家也不考虑这些,自觉来加班,争取快速推进工作。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原所长姜廷良研究员说,在做青蒿素动物实验时,曾发现有一过性转氨酶升高等现象。屠呦呦和她的两位同事决定亲自试服,证实了药物安全,然后才投入临床给病人服用。当时的科研条件简陋环境差,盛放乙醚浸泡青蒿的大缸,时时发出刺鼻的气味„„后来,屠呦呦得了中毒性肝炎。

屠呦呦自己也没想到,40多年后,青蒿素研究能被国际认可。“您的获奖,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我相信,这必将激励更多的中国科学家不断攀登世界科学高峰,为人类文明和人民福祉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在贺信中说。

影响

“我们应该学习屠呦呦研究员这种埋头苦干、潜心钻研、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工作作风,去掉浮躁、淡泊名利,始终围绕科学目标脚踏实地勤奋工作。”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说。

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贺辞中称,屠呦呦的获奖,表明了国际医学界对中国医学研究的深切关注,表明了中医药对维护人类健康的深刻意义,展现了中国科学家的学术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中国医药卫生界的骄傲。

“这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屠呦呦说,“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屠呦呦强调,中医中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经过继承、创新、发扬,它的精华能更好地被世人认识,能为世界医学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中国人的成果被国际认可,关键是真正解决了问题,挽救了许多生命。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这是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全国妇联5日致信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祝贺她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全国妇联在贺信中表示,欣闻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光荣,更是全体中国女性的骄傲,全国妇联代表全国亿万妇女,向她致以热烈的祝贺和崇高的敬意。

基于此,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员应该向屠呦呦等老一辈的优秀共产党员学习,学习她们爱一行、专一行、钻一行的敬业精神;学习她们为追求科学保持锲而不舍、知难而进的献身精神;学习她们不为名、不为利、只为科学实验而忘我的牺牲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不仅更好地端正自身,同时也能更好地发挥我们作为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屠呦呦事迹介绍(5篇)

屠呦呦事迹介绍第4篇(全文2604字)

TuYouyou

Forthediscoveryofartemisinin,adrugtherapyformalariathathassavedmillionsoflivesacrosstheglobe,especiallyinthedevelopingworld.

The2011Lasker~DeBakeyClinicalMedicalResearchAwardhonorsascientistwhodiscoveredartemisininanditsutilityfortreatingmalaria.TuYouyou(ChinaAcademyofChineseMedicalSciences,Beijing)developedatherapythathassavedmillionsoflivesacrosstheglobe,especiallyinthedevelopingworld.Anartemisinin-baseddrugcombinationisnowthestandardregimenformalaria,andthe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listsartemisininandrelatedagentsinitscatalogof“EssentialMedicines.”Eachyear,severalhundredmillionpeoplecontractmalaria.Withouttreatment,manymoreofthemwoulddiethandonow.TuledateamthattransformedanancientChinesehealingmethodintothemostpowerfulantimalarialmedicinecurrentlyavailable.

Malariahasdevastatedhumansformillennia,anditcontinuestoravagecivilizationsacrosstheplanet.In2008,themosquito-borneparasitesthatcausetheillness,Plasmodia,infected247millionpeopleandcausedalmostonemilliondeaths.Theailmentstrikeschildrenparticularlyhard,especiallythoseinsub-SaharanAfrica.Itaffectsmorethan100countries—includingthoseinAsia,LatinAmerica,theMiddleEast,partsofEurope—andtravelersfromeverywhere.Symptomsincludefever,headache,andvomiting;malariacanquicklybecomelife-threateningbydisruptingthebloodsupplytovitalorgans.Earlydiagnosisandtreatmentreducesdiseaseincidence,preventsdeaths,andcutstransmission.

Inthelate1950s,theWHOembarkedonanambitiousprojecttoeradicatemalaria.Afterlimitedsuccess,thediseasereboundedinmanyplaces,dueinparttotheemergenceofparasitesthatresisteddrugssuchaschloroquinethathadpreviouslyheldthemaladyatbay.AtthebeginningoftheChineseCulturalRevolution,theChinesegovernmentlaunchedasecretmilitaryprojectthataimedtodevisearemedyforthedeadlyscourge.Chinawasparticularlymotivatedtoprevailovermalarianotonlybecauseitwasasignificantproblemathome,butalsobecausetheVietnamesegovernmenthadaskedforhelp.Itwasatwarandtheafflictionwasdevastatingitscivilianandmilitarypopulations.

Thecovertoperation,namedProject523forthedayitwasannounced—May23,1967—setouttobattlechloroquine-resistantmalaria.Theclandestinenatureoftheenterpriseandthepoliticalclimatecreatedasituationinwhichfewscientificpapersconcerningtheprojectwerepublishedformanyyears,theearliestoneswerenotaccessibletotheinternationalcommunity,andmanydetailsabouttheendeavorarestillshroudedinmystery.Inearly1969,TuwasappointedheadoftheProject523researchgroupatherinstitute,wherepractitionersoftraditionalmedicineworkedsidebysidewithmodernchemists,pharmacologists,andotherscientists.InkeepingwithMaoZedongsurgingsto“exploreandfurtherimprove”the“greattreasurehous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ucombedancienttextsandfolkremediesforpossibleleads.Shecollected2000candidaterecipes,whichshethenwinnowed.By1971,herteamhadmade380extractsfrom200herbs.TheresearchersthenassessedwhetherthesesubstancescouldclearPlasmodiafromthebloodstreamofmiceinfectedwiththeparasite.Oneoftheextractslookedparticularlypromising:MaterialfromQinghao(ArtemisiaannuaL.,orsweetwormwood)dramaticallyinhibitedparasitegrowthintheanimals.Suchhopefulresults,however,werenotreproducible,soTudovebackintotheliteratureandscoureditforpossibleexplanations.

ThefirstknownmedicaldescriptionofQinghaoliesina2000-year-olddocumentcalled“52Prescriptions”(168BCE)thathadbeenunearthedfromaMawangduiHanDynastytomb.Itdetailstheherbsuseforsoothinghemorrhoids.Latertextsalsomentiontheplantscurativepowers.TudiscoveredapassageintheHandbookofPrescriptionsforEmergencies(340CE)byGeHongthatreferencedQinghaosmalaria-healingcapacity.Itsaid“TakeahandfulofQinghao,soakintwolitersofwater,straintheliquid,anddrink.”Sherealizedthatthestandardprocedureofboilingandhigh-temperatureextractioncoulddestroytheactiveingredient.

Withthisideainmind,Turedesignedtheextractionprocess,performingitatlowtemperatureswithetherasthesolvent.Shealsoremovedaharmfulacidicportionoftheextractthatdidnotcontributetoantimalarialactivity,trackedthematerialtotheleavesratherthanotherpartsoftheplant,andfiguredoutwhentoharvesttheherbtomaximizeyields.Theseinnovationsboostedpotencyandslashedtoxicity.AtaMarch1972meetingoftheProject523groupskeyparticipants,shereportedthattheneutralplantextract—number191—obliteratedPlasmodiainthebloodofmiceandmonkeys.

Frombranchtobedside

Laterthatyear,Tuandherteamtestedthesubstanceon21peoplewithmalariaintheHainanProvince,anislandoffthesoutherncoastofChina.AbouthalfthepatientswereinfectedwithPlasmodiumfalciparum,thedeadliestofthemicrobialmiscreants,andabouthalfwereinfectedwithPlasmodiumvivax,themostcommoncauseofadiseasevariantthatischaracterizedbyrecurringfevers.Inbothgroups,feverdisappearedrapidly,asdidblood-borneparasites.

Inthemeantime,Tustartedtohomeinontheactiveingredient,usingchromatographytoseparatetheextractscomponents.OnNovember8,1972,sheandhercolleaguesobtainedthepuresubstance.TheynameditQinghaosu(literally,theprincipleofQinghao)anditisnowcommonlycalledartemisinininthewest.Tuandhercolleaguessubsequentlydeterminedthatithadanunusualstructure.Itprovedtobeasesquiterpenelactonewithaperoxidegroup,acompletelydifferentkindofcompoundthananyknownantimalarialdrug.Laterstudieswouldshowthattheperoxideportionisessentialforitslethaleffectsontheparasite.

Subsequentclinicaltrialson529malariacasesconfirmedthatthecrystaltheyhadisolateddeliverstheantimalarialblow.Manyscientistsfromotherinstitutesthenjoinedeffortstoimprovetheextractionproceduresandconductclinicaltrials.ThefirstEnglishlanguagereportaboutartemisininwasinDecember1979;aswascustomaryatthetimeinChina,theauthorswereanonymous.Bythatpoint,theChina-wideQinghaosuresearchgrouphadgiventhesubstancetomorethan2000patients,someofwhomhadchloroquine-resistantP.falciparummalariainfections.Inaddition,thedrugcured131of141individualswithcerebralmalaria,aparticularlysevereformofthedisease.Comparativestudiesonasmallnumberofcasessuggestedthatthedrugactedmorequicklythanchloroquinedid.Theinvestigatorsreportednoharmfulsideeffects.

Thepaperdrewinternationalattention.InOctober1981,thescientificworkinggrouponthechemotherapyofmalaria,sponsoredbytheWHO,theWorldBank,andUnitedNationsDevelopmentBusiness,invitedTutopresentherfindingsatitsfourthmeeting.Hertalkevokedanenthusiasticresponse.Shetoldtheaudiencenotonlyaboutartemisinin,butalsoaboutsomeofitschemicalderivatives.In1973,aspartofherstructuralstudies,Tuhadmodifiedartemisinintogenerateacompoundcalleddihydroartemisinin.Shelaterfoundthatitdeliverstentimesmorepunchthanartemisininandthatitreducesriskofdiseaserecurrence.Thiscompoundprovidedthebasisforotherartemisinin-deriveddrugs.Startinginthemid1970s,GuoqiaoLi(GuangzhouColleg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performedclinicaltrialswithartemisininandthesesubstances.Theyalldeliveredmoretherapeuticcloutthandidstandarddrugssuchaschloroquineandquinine.Thederivativestendtoholdupbetterthantheparentcompoundinthebody,andtheyformthefoundationoftodaystherapies.

In1980,KeithArnold(RocheFarEastResearchFoundation,HongKong)joinedLisenterpriseandtwoyearslater,theypublishedthefirsthigh-profileclinicaltrialofartemisinininapeer-reviewed,westernjournal.Thesamegroupthenconductedthefirstrandomizedstudiesthatcomparedartemisininalonewiththeknownanti-malarialagents,mefloquineandFansidar(sulfadoxine-pyrimethamine)。Artemisininenhancedeffectivenesswithoutaddingsideeffects.Li,Arnold,andotherssubsequentlyshowedthatsuppositoryformsofartemisininanditsderivativesareeffective.Thismodeofdrugdeliveryisespeciallyimportantforbabiesandunconsciouspatients.

Almosteverynewantimalarialdrughasinitiallyslashedincidenceofthedisease,andthentheparasitesstopsuccumbingtoit.Atthatpoint,sicknessanddeathratesclimbagain.Smallpocketsofresistancetoartemisinin-basedcompoundshavealreadycroppedupinWesternCambodia.Toavoidresistance,patientstypicallytaketwodrugsthatattacktheparasiteindifferentways,andsince2006,theWHOhasdiscourageduseofartemisinincompoundsassolotherapies.Theorganizationnowrecommendsseveralcombinationtreatments,eachofwhichcontainanartemisinin-basedcompoundplusanunrelatedchemical.

In2001,theWHOsignedanagreementwithNovartis,themanufacturerofoneofthesedrugcombinations,Coartem®;itconsistsofartemetherandlumefantrine,anotherantimalarialagent,whichwasoriginallysynthesizedbytheAcademyofMilitaryMedicalSciencesinBeijing.Thecompanyissupplyingthedrugatnoprofittopublichealthsystemsofcountrieswherethediseaseisendemic.Todate,Novartishasprovidedmorethan400millionCoartem®treatments.

Tupioneeredanewapproachtomalariatreatmentthathasbenefitedhundredsofmillionsofpeopleandpromisestobenefitmanytimesmore.Byapplyingmoderntechniquesandrigortoaheritageprovidedby5000yearsofChinesetraditionalpractitioners,shehasdelivereditsrichesintothe21stcentury.ByEvelynStrauss屠呦呦获Lasker临床研究奖

2011年的Lasker~Debakey临床成就奖颁给了一名中国女科学家,为了表彰其对青蒿素的发现和在治疗疟疾方面的杰出贡献,这名女科学家就是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的科学家屠呦呦。她所发现的疟疾治疗方法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取得了巨大成功,挽救了数亿人的生命。现在基于青蒿素的药物制剂已经成为治疗疟疾的公认疗法,而且世界卫生组织已把青蒿素及其相关制剂列为“基本药品”。每年数千万人会感染疟疾,如果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其死亡率将远远超过现在的水平。而正是屠呦呦领导的团队成功地将中国传统的治疗方法转变成了治疗疟疾的最有效的药物。

疟疾已经困扰了人类长达上千年,至今仍在整个地球上吞噬着生命。2008年,一种靠蚊虫传播的疟原虫感染了2.47亿人,最终造成近一百万人死亡。这种病对儿童的伤害更为严重,尤其是那些生长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孩子。疾病影响了一百多个国家,比如亚洲、南美洲、中东、欧洲部分地区、以及来自全球各地的旅行者。症状包括发烧、头疼和呕吐;一旦疾病破坏了重要器官的血供,疟疾就能威胁到人们的生命了。所以早期的诊断和治疗能显著减少疾病的发生、降低死亡率、切断传染途径。

在五十年代末,世界卫生组织决定着手根除疟疾的计划。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疟疾在很多地方又卷土重来,部分原因就是出现了具有抗药性的疟原虫,比如抵抗传统疟疾治疗药物氯喹的疟原虫。中国文化大革命初期,中国政府启动了一项秘密军事计划,目标就是解决这种致死性的疾病。中国政府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决心不仅因为这是国内的一个重要问题,更因为越南政府也为此求助。处于战争时期,疾病不只会给平民也会给军队带来毁灭性打击。

正因为如此,以日期命名的秘密行动“523计划”于1967年5月23日正式启动,志在征服抗氯喹性疟疾。该计划的绝密性和特殊的政治环境造成多年内没有相关文献的报道,国际社会无法搜索到最早期的数据,甚至至今很多细节依然是迷。1969年年初,屠呦呦被指派为她所在研究所的“523计划”组的项目组长,该研究所有着传统药物研究者与现代化学家、药剂学家及其他学科科学家通力合作的学术环境。为了响应毛主席“全力探索和进一步开发传统中医宝贵财富”的指示,屠呦呦仔细整理了古老文献和民间偏方,从中整理出2000个备选方案。截至1971年,她的团队已经从200种植物中制备出380种提取物,然后由研究人员评估这些物质能否清除感染疟疾的小鼠血清中的疟原虫。

其中一种提取物看起来很有潜力:青蒿提取物被证明可以有效抑制寄生虫在动物体内的生长。但这充满希望的结果却没有很好的重复性,所以屠呦呦又重新查找文献,寻找可能的4原因。

目前已知的对于青蒿的首次医学记载出现在从马王堆汉代墓葬群出土的“52处方”,距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其中记载了用青蒿治疗痔疮的具体用法。晚些年代的记载中也提到了这种植物的药用作用。屠呦呦从葛洪的《应急处方》中发现青蒿有治愈疟疾的能力,其中记载道“取少量青蒿,浸于2升水中,然后滤出液体,饮用”。她这才意识到之前用标准程序处理青蒿时的煮沸和高温提取工艺可能已经导致有效成分失活了。

有了这个想法,屠呦呦改进了提取工艺,使之可以在低温和乙醚溶剂中进行。同时她还发现提取物中的有害酸性物质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叶子,所以她还设法找到了采摘植物的最佳时机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副产物的产生。这些创新显著提高了药效,同时降低了毒性。1972年3月,在“523计划”核心成员的会议上,她正式汇报了这种中性植物提取物——191号——可以清除老鼠和猴子血液中的疟原虫。

之后,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在海南省21名病人身上进行了这种提取物的临床试验。受试患者中,一半感染了最致命的变异微生物——镰状疟原虫,另一半感染了间日疟原虫——一种会导致反复发热的常见致死疾病。这两组患者经这种提取物治疗后,发烧症状迅速消失,血液中的疟原虫数量也大大减少。

同时,屠呦呦尝试着利用色谱分离提取物中的各种组分,以确定这种活性物质的具体结构。1972年11月8日,她和同事们终于得到了纯净物,并命名为青蒿素,西文名“arteminsinin”。他们发现青蒿素具有其特殊的结构——含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这与已知的抗疟疾药物的结构都有很大的区别。研究表明过氧基团正是杀灭寄生虫的关键成分。

后续的529个疟疾临床试验证明,屠呦呦团队分离得到的晶体确实可以发挥抗疟疾的功效。于是,来自其他研究所的多名科学家也参与进来,继续改进提取工艺,并进行更多的临床试验。关于青蒿素的首次英文报道发表于1979年12月,不过正如当时中国的惯例,作者都是匿名的。文章发表时,青蒿素研究组已经给全国范围内的2000多个病人服用了该制剂,其中也包括感染了抗氯喹性疟疾的病人。此外,该药物还治疗好了131名患有更严重的脑型疟疾患者,治愈率高达93%。小规模病例表明青蒿素的作用速度要明显快于氯喹。而且研究人员没有发现青蒿素有任何有害的副作用。

这篇报道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1981年10月,一支由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和联合国商业发展部门出资筹建的研究队伍拜访了屠呦呦,希望了解她研究的成果。屠呦呦不仅讲解了青蒿素,也提起到青蒿素其他的化学衍生物,她的讲述显然引起了研究团的浓厚兴趣。1973年,屠呦呦对青蒿素进行了化学修饰,得到了一种名为二氢青蒿素的化合物。她发现这种衍生物对疟疾的治疗效果要强10倍,而且降低了疾病复发的几率。这个化合物的发现5为其他抗疟药物的研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广州中医学院的李国桥教授开始了该化合物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它比传统的抗疟药物氯喹和奎宁都有着更强的疗效。这种衍生物明显比其原药在体内的效果更显著,为今天的治疗手段奠定了基础。

1980年,罗氏远东公司的KeithArnold加入了此项研究。两年后,他们在世界知名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倍数瞩目的疟疾临床试验结果。同一个研究组随后又发表了青蒿素与其他两种抗疟药物——甲氯喹和治疟宁——的随机比较试验。研究均表明青蒿素在提高药效的同时降低了副作用。除了学术界,多个制药公司也证明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栓剂是有效的,这种药物递送方式对于婴儿和无自主能力的病人更是尤为重要。

几乎每种新型的抗疟药物都是在初期能够有效减少疾病发生率,然而随后疟原虫就产生了抗药性,于是患病率和致死率又迅速爬升。例如在柬埔寨,已经出现了少数对青蒿素药物具有抗性的疟原虫了。为了防止抗药性的产生,病人一般需要服用两种药物,分别通过不同的途径治疗疟疾。从2006起,世界卫生组织已经不建议青蒿素化合物作为单独的处方,而建议采用复合疗法,每一种复合疗法都由青蒿素化合物和另一种化学药物组成。

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与诺华公司签订协议,同意生产其中一种处方药Coartem®,包含青蒿素和苯芴醇,其中苯芴醇是另一种抗疟成分,由北京军医学院最先合成。在疟疾肆虐的国家,诺华公司零利润地向公共卫生体系提供青蒿素药物,至今为止,已经提供了多于4亿份Coartem®处方药。

到今天为止,屠呦呦发现的抗疟疗法已经挽救了数亿人的生命,而且还将造福更多的人。受益于当今社会的先进技术和中国五千年传承下来的经验,屠呦呦将这项宝贵的财富带到了二十一世纪,成为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屠呦呦事迹介绍第5篇(全文5691字)

屠呦呦与青蒿素

2015年10月5日,从瑞典斯德哥尔摩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10月6日上午,一直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屠呦呦终于把记者请进家门,一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她还通过央视发表自己的获奖感言,她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获得诺贝尔奖是一项很大的荣誉,青蒿素这项生物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公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在诺贝尔奖之前,大部分人或许都不知道屠哟哟是何许人,一夜之间她蜚声国内外,而以她为领导的研发小组研制的新型抗疟疾药青蒿素也被大家所熟知。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立志探索它的奥秘。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选择了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专业。在专业课程中,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最感兴趣。大学毕业后,屠呦呦就职于中国中医研究院。那时该院初创,条件艰苦。屠呦呦在设备简陋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的工作环境中,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但她心无旁骛,埋头从事中药研究,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果。其中,研制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是她最杰出的成就。当年轻的屠呦呦开始这项研究的时候,她当然不会意识到,在漫长而曲折的研究“抗疟”的道路上,有一顶金光闪闪的王冠正在等待她来摘取。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约数10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约2亿人患疟疾,百余万人被夺去生命。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当时正值美越交战,在越美军因疟疾减员80多万人。美国不惜投入,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却未找到理想的抗疟新药。因疟原虫对喹啉类药物已产生抗药性,所以,防治疟疾重新成为各国医药界攻克的目标。继美国之后,英、法、德等国也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寻找有效的新结构类型化合物,但一直未能如愿。我国从1964年重新开始对抗疟新药的研究,从中草药中寻求突破是整个工作的主流,但是,通过对数千种中草药的筛选,却没有任何重要发现。在国内外都处于困境的情况下,1969年,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出任该项目的科研组长。她从整理历代医籍着手,四处走访老中医,搜集建院以来的有关群众来信,编辑了以640方中药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然而筛选的大量样品,对抗疟均无好的苗头。她并不气馁,经过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进行筛选,最后将焦点锁定在青蒿上。但大量实验发现,青蒿的抗疟效果并不理想。她又系统查阅文献,特别注意在历代用药经验中提取药物的方法。当她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时,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久疟”。琢磨这段记载,她认为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被破坏了。于是她改用乙醇冷浸法,所得青蒿提取物对鼠疟的效价显著提高;接着,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效价更高,而且趋于稳定。终于,在经历了190次失败后,青蒿素诞生了。这剂新药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

疟疾,一个肆意摧残人类生命健康的恶魔,被一位中国的女性科学家制服了。屠呦呦,以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谱写了一部精彩的人生传奇。

“这一医学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每年在全世界,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许多重大发现的价值和效益并不在短期内显而易见。但也有少数,它们的诞生对人类健康的改善所起的作用和意义是立竿见影的。由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这是2011拉斯克奖的颁奖词。2015年的诺贝尔奖虽然有些姗姗来迟,但毕竟是令人庆幸的。当颁奖词的庄严声韵回响在地球上空的时候,各种肤色的人都在向这位耄耋老人表达深深的敬意。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屠呦呦的名字寄托了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这美好的期待既是小鹿在原野上呦呦地叫着,吃着青草,象征和谐之意,又有小鹿象征人才,父母希望女儿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之意。B.疟疾是摧残人类生命健康的恶魔,世界上每年有百余万人被它夺去生命。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都在努力研发制服它的新药物,我国的科学家率先完成了这个任务。

C.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许多重大的发现,不可能在短期内让人们看见它们显著的价值和效益。例如,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就是这样。D.本文在平实的叙述中穿插一些富有文学色彩的描写,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作者重点记叙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艰难历程,描写细腻,有很强的说服力。E.拉斯克奖是美国最有影响的生物医学奖,正因为屠呦呦获得的拉斯克临床医学这个世界上最有声望的大奖之一,为她如今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屠呦呦获得突破性进展,最关键的步骤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3)屠呦呦获得成功的因素有那些,结合文章进行概括分析。(6分)(4)文中说“各种肤色的人都在向这位耄耋老人表达深深的敬意”,结合全文,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8分)

(1)AB(答A2分,答B3分,答D1分)

【解析】本题考查综合分析理解实用类文本的能力。C项张冠李戴,文中倒数第二段说“屠呦呦„„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起的作用和意义立竿见影,而不是“不可能在短期内看见显著的价值和效益”。D项“描写细腻”有误,记叙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艰难历程,是平实的语言,没有细腻的描写。故1分。E强加因果)。

(2)改进提取药物的方法(2分)。①从东晋名医葛洪的有关记载中受到启发,认识到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被破坏了(2分);②改用乙醇冷浸法(1分);又采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法。(1分)。

(3)①源于兴趣理想的动力: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立志探索它的奥秘。选择了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专业。就职于中国中医研究院。②克服困难的执着精神:屠呦呦在设备简陋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的工作环境中,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但她心无旁骛,埋头从事中药研究,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果。③研究操作的实践能力:从整理历代医籍着手,四处走访老中医,搜集建院以来的有关群众来信,进行大量实验;④临危受命领导团队的才干: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出任该项目的科研组长。(每点2分必须先概括再联系原文分析,答出三点即可)

(4)①“各种肤色的人表达敬意”的原因是每年在全世界,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屠呦呦研发的青蒿素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

②“向这位耄耋老人表达敬意”意味着85岁的老人屠呦呦以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谱写了一部精彩的人生传奇。

③这种“敬意”源于:疟疾这个肆意摧残人类生命健康的恶魔,被一位中国的女性科学家制服了。

④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有着像屠呦呦一样为理想克服困难、执着奋斗的坚强毅力,不为名利、潜心研究的科研精神,即使获奖依然不忘团队的合作精神;难能可贵的是屠呦呦查阅中国古老的医药典籍,利用现代的科研方法提取的青蒿素是具有中国医药特色的科研成果,为中医药学增光,更为中华文化添彩,她激励着国人、华人为世界人民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2015年10月5日,北京时间17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秘书乌尔班·伦达尔在瑞典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厅”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初闻屠呦呦的人,都会为她的名字所吸引。“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屠呦呦的名字取自《诗经·小雅》中的名句。而根据朱熹的注释,这里的“蒿”指的正是青蒿。1955年,她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生药学专业,其后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时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

1967年,疟疾肆虐越南战场,越方向中国求助。1967年5月23日,全国60多家科研单位、500多名科研人员组成的科研集体,悄悄开始了一项特殊的使命,代号“523”,研究的指向明确——找到防治疟疾新药。两年后,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也参与进来。

那一年,屠呦呦39岁。她仅有大学本科学位,也被召集加入“523”项目。因为具有中西医背景,而且勤奋,在那个资深科学家大部分已被打为右派的年代,屠呦呦很快被任命为研究组组长,带领一个小组的成员开始查阅中医药典籍,走访老中医,埋头于那些变黄、发脆的故纸堆中,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屠呦呦研究组耗时3个月,从两千多个方药中筛出640个,又锁定到一百多个样本,最终入选的胡椒“虽对疟原虫抑制率达84%,但对疟原虫抑杀作用并不理想”。青蒿是当时的191号样本,虽然曾经有过68%的抑菌率,复筛结果却一直不好。

屠呦呦开始系统地查阅古代文献,希望能在古籍中找到只言片语,而这还真被她找到了。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两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呦呦决定,用沸点只有35℃的乙醚代替水或酒精来提取青蒿素。这抓住了“牛鼻子”——温度正是青蒿素提取的关键,过高的温度将破坏青蒿素的性质,使其抗疟性丧失。在发现青蒿素的有效性和温度的关系后,屠呦呦又做了几件事。

“文革”期间,没有办法做新药的临床试验。为了疟疾病患的福祉,屠呦呦和同事们勇敢地成为了青蒿素的第一批志愿受试者。在确认了青蒿素提取物对人体是安全的情况下,他们前往海南省,在患有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的病人身上试验该提取物的有效性。临床试验的结果激动人心:经治疗的病人疟疾症状迅速消失,这些症状包括高烧和血液中的寄生虫数量。而采用氯喹(治疗疟疾的传统药物)治疗的病人却没有这些临床收益。

积极的临床结果指引着屠呦呦研究组再接再厉。他们接着分离纯化了青蒿的抗疟有效成分,屠呦呦研究组将其命名为青蒿素。著名生物学家和医学家、同为诺贝尔奖得主的约瑟夫·戈尔斯坦曾总结,揭示(发现)和创造(发明)是生物医学进步的两条不同的路径。屠呦呦研究组在完成科研征程的第一步——发现青蒿素后,接下来就要进入下一步——创造,即把自然界的分子转变为药物。

1986年,青蒿素获得了我国颁发的一类新药证书。青蒿素类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一种能够在疟疾早期阶段扼杀疟原虫的有效药物。目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一项特殊历史时期的任务,最终转化成了全人类对抗疾病的武器,拯救了数不清的生命。月5日下午,从电视上得知获奖消息时,以为还是哈佛大学医学院颁发的华伦·阿尔波特奖。“这个刚闹完,又出来个诺贝尔奖。”老人皱着眉头。媒体蜂拥而至。几经争取后,10月6日上午,几家中央媒体的记者得以进入她家中进行采访——从2011年因获得拉斯克奖而声名鹊起后,她几乎拒绝了所有的采访。85岁高龄的屠呦呦听力已经不好,每个问题都要重复几遍才能听清。她准备了一张纸,算是“标准答案”,一上来就拿在手里,对着念了一遍:“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获得诺贝尔奖是个很高的荣誉。青蒿素研究获奖是当年研究团队集体攻关的结果,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也标志中医研究科学得到国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和认可,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中国科学家的骄傲。”这份“标准答案”也许恰恰让我们明白了为什么这位无博士学位,无留学经历,无两院院士头衔的“三无”科学家能够取得这样举世瞩目的成就。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恐怕当年给屠呦呦起名的父亲,也不曾料到这《诗经》中的迎宾之曲真的迎来了一个济世之才,更不会想到那句“食野之蒿”竟成了一个神奇的预言吧。

①“诺贝尔的奖项发展到今天,更多是用来对科学家一生的贡献做总结性表彰,而不仅仅是表彰近期的成就。”

(摘自《新京报》)

②“他们(屠呦呦和张亭栋)作出的贡献,在我看来,值得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而他们在国际国内的认可都远低于他们的实际贡献。两位皆非院士,其中一人可能从未被推荐过。„„最重要的是,这些药物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我们应该推崇他们的工作、肯定他们的成就。”

(摘自原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的《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屠呦呦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生药学专业,其后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时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她因此患上中毒性肝炎。

B.39岁的屠呦呦仅有大学本科学位,却也被召集加入“523”项目,是因为她具有中西医背景,而且勤奋。她耗时3个月,从两千多个方药中筛出640个,又锁定到一百多个样本也证明了她的勤奋。

C.屠呦呦决定用沸点只有35℃的乙醚代替水或酒精来提取青蒿素,是受到了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的启发,而事实证明,温度正是青蒿素提取的关键,过高的温度将破坏青蒿素的性质,使其抗疟性丧失。

D.在确认了青蒿素提取物对人体是安全的情况下,屠呦呦和同事在患有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的病人身上试验该提取物的有效性。临床试验的结果激动人心:经治疗的病人疟疾症状迅速消失,这些症状包括高烧和血液中的寄生虫数量。而采用氯喹治疗的病人却没有效果。E.“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诗句出自《诗经·小雅》,是一首迎宾之曲,该诗曾经被曹操化用入《短歌行》。文尾所说的“神奇的预言”是指诗句恰好将“呦呦”的名字与“蒿”联系在了一起。

(2)屠呦呦在提取青蒿素过程中展现出她身上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3)文章在开篇和结尾处引用《诗经》,有何作用?(6分)

(4)屠呦呦对获得诺贝尔奖和提取青蒿素的功劳归属问题有何看法?请联系文本并实际谈谈你的思考。(8分)

(1)C、E。A项,屠呦呦一度患中毒性肝炎是因为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而她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原因列举不全。B项“具有中西医背景,而且勤奋”是她被任命为研究组组长的部分原因,而不是召入项目的原因;后边的工作不是她个人完成,而是她的研究组。D项中“而采用氯喹治疗的病人却没有效果”错误,原文为“没有这些临床收益”。

(C项得2分,E项得3分,A项得1分。)

(2)①具有中西医背景。既能在中医医书中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又能驾驭西医的实验操作。

②勤奋。“耗时3个月,从两千多个方药中筛出640个,又锁定到一百多个样本”。③能够广泛吸收前人经验。吸取了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的经验。④勇于创新。用沸点只有35℃的乙醚代替水或酒精来提取青蒿素。

(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3)①内容上,交代了屠呦呦名字的出处,凸显了屠呦呦和青蒿之间的联系,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②结构上,首尾呼应,同时照应了标题,强化了对传主的赞美之情。

③效果上,引用《诗经》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与可读性,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每点2分。)

(4)①她知道诺贝尔奖是崇高的荣誉,但并未将其放在心上,从她“这个刚闹完,又出来个诺贝尔奖”的慨叹和获奖后对媒体的态度上可以看出;(2分)

她把功劳归于研究团队和国家,并未居功自傲,从她“是当年研究团队集体攻关的结果,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的表述可以看到。(2分)

②学者最值得尊敬的是一生的贡献和精神,而不是名誉或者头衔。像钱钟书一生没有很多的头衔,却是不妨碍他受到世人的尊敬,只要做出过突出的贡献,具有像屠呦呦那样为病患以身试药的精神,我们就应该给予充分的尊敬。

(4分,看法2分,联系现实2分。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