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公文是可以朗诵的公文

时间:2023-10-13 12:29:02

好公文是可以朗诵的公文

这个题目挺怪。公文可以朗诵么?这是个问题。

很多人以为,公文是用来办理公务的,格式严谨,文句端庄,不掺杂感情色彩,似乎与“朗诵”沾不上边,也没有加以朗诵的必要笔者不以为然。

首先,古代公文是可以朗诵的。大抵好的公文,文笔精炼,寓理于埴,通篇琅琅上口。如李斯的《谏逐客书》,其中写道: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风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鳶,而陛下悦之,何也?

真是痛快淋漓,排比铺陈,句句紧逼,读到最后,“何也”脱口而出,理直气壮其实我国古代的奏议,大多富有激情的感染力,有的明快犀利慷慨陈词,有的婉转凄恻,忧国忧民,感情充沛而深情。如贾谊的《陈政事疏》中:开首便是“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三个排比句动之以情:接下来列举国家面临的危难,然而言道:“本末舛逆,首尾衡决,国制抢接,非甚有纪胡可谓治!陛下何不—令臣得熟数之于前,因陈治安之策,试详择焉!”两个感叹句,激昂慷慨,声声切切,忧国之倩溢于言表,朗读起来铿铭有致,令人动容。

古代公文之所以琅琅上口,是因为古人写作讲气势,词句的长短字韵的平仄造成声调的高下,形成或激昂或婉转的气势,这个气势里就含有作者的感情在内,读者则从文章中言之长短,韵之平仄中求得声调的抑扬顿挫,从而体会作者写作时的感情。所以古人读书时是要出声朗读的。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东方朔读书时力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边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而学童放开喉咙朗读古书,人声鼎沸,音震屋瓦。可见,古文一直是被朗诵着的

好公文是可以朗诵的公文

古代公文既可朗诵,现代公文也不妨写得上口,念起来顺嘴。事实上,许多优秀的当代公文,确实是琅琅上口的。比如,毛泽东同志写的不少公文,明白晓畅,一气呵成,而且有节奏感。如1960年《给卡斯待罗的信》中这样写:

你们取得的每一个成就、进步和胜利,都使我们感到高兴。你们受到美帝国主义者的每一次侵略、轰炸和破坏,都使我们极其愤怒。

又如,《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的报告》中,结尾有这样一段:

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这些公文虽然是几十年前写的,今天读起来仍能强烈地感受到音节的和谐和强弱的变化。

1978年,郭沫若在全国科学大会闭幕式上的讲话:《科学的春天》,一开始便说:“我们民族历史上最灿烂的科学的春天到来了我是上一个世纪出生的人,能参加这样的盛会,百感交集,思绪万千。”在回顾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历程后,对今后的发展做了饱蘸感情的祝息,最后说:“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这个结尾以三个排比句和一个感叹句,抒发了对祖国科学事业充满必胜信心的革命激情,打动了成千上万科技工作者的心弦。

1982年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的公开信,可以称为当代公函的佳作,通篇文字优美,气势磅礴,读起来娓娓动听。仅采其中一段为例:

吾弟一生坎坷,决非命运安排,一切操之在己。千秋功罪,系于一念之间。当今国际风云变幻莫测,台湾上下众议纷纭。岁月不居来日苦短,夜长梦多,时不我与。盼弟善为抉择,未雨绸缪。“寥廓海天,不归何待?

这一段旨在敦促对方速下决心,深剖细析,层层递进,读起来确似“吐滂沛于寸心”。

2012年,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后,发表充满力量和激情的讲话,说出了中国人的梦想,语重心长,自信坚定。讲话最后说到:“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这三个“一定能实现”的排比句,充分表达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实现“中国梦”充满自信的革命激倩,使全国人民备受鼓舞。

现代公不仅可以朗诵,而且也有必要朗诵。许多重要的文件,比如党代会的报告、政府工作报告、领导讲话稿重大的决定、重要工作的安排意见,欢迎词、答谢词、慰问电,以及年终工作总结等都要在不同范围的会议上宣读(传达),有的甚至要层层宣讲,家喻户晓。这种宣读也是—种朗诵,如果公文写得琅琅上口,读者谆谆,闻者津津,就能起到强蛋烈的宣传效果

好公文是可以朗诵的公文

总之,我认为除了那些有特定语言环境要求的公文外(如条例决定、童程等),一般公文的语言都应写得上口、入耳、明晓畅达为此,特别要注意这样三点:

一是尽量用短句而不用长句。

句子过长,念起来费劲,意思也不易把握。如这样一句话:

各乡镇党委和政府及经济联合社把组织领导干部参加和帮助村合作社开好这次社员大会或社员代表大会作为密切联系群众和听取群众意见、了解基层情况和解决群众要求的一种好形式。

这一句话八十个字,中间只有一个标点符号,念完了真要上气不接下气。无怪于陈毅同志写打油诗批评这种现象:“长句硬如铁,念完要吐血。”上面例句的毛病在于中间没有停顿,如果把这句话断成五部分,读起来就首劲了,意思也好懂了。改后为

各乡镇、党委和经济联合社的领导千部,充分利用村合作社的社员代表大会这种形式,听取群众意见,了解基层工作情况,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

二是尽量用正装句而不用倒装句。

按主谓宾的正常顺序组成的句子叫正装句,如“我批评了小王”。如果将宾语前置,就成了倒装句,如:“我对小王进行了批评。”倒装句必须要加上“对……进行之类的辅助词句,因此使句子加长,念起来也拗囗。如下面一篇简报中的一段话

公司党委获悉司机xxx撞伤一名赶车的社员后,当晚就对这个问题开会进行了研究。会上决定对xxx要进行批评教育,并决定派人到xx村对受伤的社员进行慰问,对其所受的损失进行赔偿通报全体职工,对大家进行一次安全教育。

这段不长的文字却用了五个倒装句、五个“进行",实在没有必要。如将“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改为“研究了这个问题““对xx x要进行批评教育”改为“批评和教育了xxx",“对受伤的社员进行慰问”改为“慰问了受伤的社员”等等,既简化了句式,节省了文字,读起来也顺口了。

三是尽量用双音词而少用单音词。

由于单音词声音短促,所以念起来缺少节奏感,又不易使听众听清楚。而双音词声音较长,念起来有抑扬顿挫之感,给听众的印象较深。因此,写公文时尽量使用双音词,就能够琅琅上口。比如,“已”要写成“已经”;“如”要写成如果”;"应”要写成“应该";“但”要写成“但是”等等。

要将公文写得易于上口,还要注意语言生动感人,运用一些必要的修辞手法。古人讲,字怕悬,文怕念。写完后多朗读几遍,遇到觉得拗囗、不入耳的语句就立刻修改过来,直到念得顺畅为止,这样才能达到上口的要求。

晋朝孙绰作《天台山赋》后,拿给他的朋友说:“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文字可以作为金石之声,其精美动人可想而知。或许今天的公文也应上承古人的传统,做到篇篇掷地有声罢。

好公文是可以朗诵的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