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阳大会”之谜

时间:2023-09-12 04:29:02关键词:荥阳,大会,之谜,近代战争悬案

“荥阳大会”之谜

明朝末年,封建统治阶级无休止地对劳苦大众横征暴敛,敲榨勒索,还有“辽响”、“剿饱”、“练馆”等名目。“辽切”是对辽东满洲贵族作战的费用,“剿例’、“练切”是用来镇压农民起义的军费。到崇须时,三他合计,每年约1700万两纹银,沉重地压在农民的身上。加之天灾与人祸并行,使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广大农民纷纷聚首起义,揭开了长达十余年,波及十多省的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并迅速形成燎原之势。

崇板七年(公元1634年)八月,明朝调动湖北、四川、山西、河南等省官兵,围困陕西的起义军,妄图一举全歼。起义军采取了避实就虚的战略战术,大踏步向河南转移。明王朝又调正在甘肃镇压“兵变”的洪承涛速东出道关,直插河南;又调山东巡抚朱大典率明军精锐“关宁铁骑”由东面助剿,妄图两边夹击,置起义军于死地。面对此危迫的形势,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建议分布在各地的起义军于崇帧八年(公元1635年)正月初一在河南荣阳集会,参加大会的有马守应(老回回)、贺一龙(革里眼)、贺锦(左金王)、罗汝才(曹操)、马进忠(混十万)、惠登相(过天星)、张献忠等十三家、七十二营的首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明末战争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荥阳大会”。会上,各家将领纷纷献计,商讨对策,最后同意了李自成提出的“宜分兵定所向”的战略方案,即将十三家、七十二营起义军联合起来,根据敌兵力部署和进攻企图,组成六路大军,分兵出击,破明军围剿计划。在“荥阳大会”的军事决策之下,迅速攻克敌据点“凤阳”城,打破了敌围剿计划,创造了战略防御中进攻战的成功战例。

“荥阳大会”之谜

对于这样一个有十余种史籍记载的荥阳大会,至今仍有人认为,它的有无,是一个千古之谜。因为:第一,关于荥阳大会召开的时间,诸书所记均不尽相同;第二,究竟谁是组织这个关系着农民起义军存亡的大集会的发起人;第三,在明朝有关的档案(不完整)、当时在河南参与镇压农民起义的明朝官员、明清之际河南封建官坤的著述,以及清初河南有关地方志书,均未找出令人信服的证据。

究竟有没有这次“荥阳(军事)大会”呢?还有待历史的考证。

“荥阳大会”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