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普斯的真意-各国历史之谜

时间:2023-09-13 15:49:02关键词:克里普斯,真意,历史,之谜,各国历史之谜

克里普斯的真意

1942年春,正当世界人民同德日意法西斯国家鏖战方酣之际,英国下院领袖、掌玺大臣克里普斯携带解决印度问题的《宣言草案》(亦称《克里普斯方案》),风尘仆仆地飞往新德里访问。克里普斯的印度之行耐人寻味,引起学者和政界的关注和兴趣,一时间议论纷纷。人们不禁要问,在大战关键时刻,英国当权人物为何要采取这一行动?目的何在?会谈为何失败?谁该负责?等等。对这一连串疑问的回答,至今尚无定论。

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英国战时联合内阁派遣克里普斯访印呢?目前,在国内外学者和史学家的著述中,大致有四说。一曰“丘吉尔决定说”。一般认为,此举是丘吉尔首相本人决定的。而这一决策又同当时战局密切相关。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为了实现“大东亚共荣圈”的迷梦,日本加速了侵略步伐。1942年春,新加坡、仰光先后沦陷。南亚次大陆的安全受到直接威胁。印度的东大门——孟加拉和马德拉斯岌岌可危。素以维护大英帝国利益而著称的丘吉尔首相,为了确保帝国生命线——印度殖民地的完整无损,免受日军蹂躏,当机立断,派遣克里普斯访印,以此来加强英国的地位。

克里普斯的真意-各国历史之谜

二曰“罗斯福干预说”。美国一些学者并不完全同意上述说法。他们认为,这一决定主要是出于美国总统罗斯德的影响和干预。因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美两国同日本争夺南亚次大陆的斗争更加尖锐、更加突出。由于英军的节节败退,东南亚国家接二连三地失守。远东战场这一局面对盟国极为不利。由于中国与外界的海上联系被切断,中国战场更难得到盟国的支持和合作。东南亚形势剧变,国内外对丘吉尔政府的压力与日俱增。当时中美两国政府首脑出于盟国共同事业的需要,并以印度所处战略地位考虑,曾向丘吉尔频频施加影响,要求早日解决印度问题,以争取印度人民尽快投入反法西斯战争。1942年2月5日—21日,在罗斯福的支持下,蒋介石夫妇访问了印度,试图劝说英印政府改变对印政策,但未能成功。3月中旬,罗斯福本人获悉克里普斯即将启程的消息后,立即电告印度总督林利思戈,说他己任命约翰逊上校作为他的私人驻印代表,名义上担任美国驻印度军事代表团团长。后来约翰逊上校多次向罗斯福汇报克里普斯与国大党领导人会谈情况,并多次从中斡旋,力促达成协议。

三曰“工党压力说”。众所周知,战时英国联合内阁中,在对印政策问题上存在意见分歧,工党内部出现一股势头,需要丘吉尔改弦更张,放弃僵硬政策,缓和矛盾,争取印度参战,特别是克里普斯,力主改善英印紧张关系。丘吉尔害怕内阁分裂,慑于工党压力,才作出上述决定的。

四曰“印度呼吁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第三天,即1939年9月3日,林利思戈总督未同印度各党派磋商,擅自宣布印度参战。他的这一决定激起了印度人民的强烈不满和抗议,反英反战斗争高涨,尼赫鲁要求先独立,后合作(战时);丘吉尔则坚持先合作,后独立(战后自治)。至于印度自由派一些人士,例如,萨普鲁等人也联名上书,向丘吉尔本人直接呼吁,要求英国采取实际行动,以缓和日趋尖锐的英印矛盾。对此呼吁,丘吉尔不能无动于衷。

1942年3月23日,克里普斯一行携带由他本人参与草拟的《宣言方案》飞抵新德里。第三天开始同国大党领导人举行会谈。这一方案的内容包含两大部分,共五条,第一至第四条,基本上是有关战后印度的未来地位(通称“长远计划”),第五条是有关印度在战时合作的问题(通称“近期计划”)。根据前四条内容,战后印度将建立一个联邦,起草宪法。第五条是有关大战期间的临时安排,主要涉及国防问题及其负责人人选事宜。整个方案没有一条讲到给予印度独立。十分明显,方案向印度提供的只是一个空洞的许诺,并且不准备立即付诸实现。无怪乎,甘地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一家濒于破产银行的一张远期支票”,无法兑现。所以,国大党领导人很快拒绝这个方案。后经约翰逊上校的斡旋,双方就国防问题进行了商谈,终因丘吉尔坚持顽固的立场,会谈宣告破裂。主要是在国防和成立责任政府问题上,由于英国缺乏诚意而未能最终达成协议。

克里普斯的真意-各国历史之谜

1942年4月13日,克里普斯两手空空地离印回国。那么,会谈失败的责任该由谁来负责呢?西方和印度学者和史家各执一辞。

不言而喻,英国一些当权者站在殖民主义立场上,把失败的责任推在印度身上。当时担任印度事务大臣的多艾默里说,克里普斯不远千里飞往印度会谈,以求达成协议,可是印度国大党领导人却不肯向前走动一步来使彼此接近。克里普斯本人则想方设法为自己洗刷责任。他把失败责任推在甘地身上,因为是甘地打电话给国大党工作委员会,建议拒绝这个方案的。战后出任首相的工党领袖艾德礼则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印度两大教派(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矛盾。

然而,也有的学者认为,克里普斯赴印使命的失败,是同罗斯福总统屈服于丘吉尔的压力有关。特别是同罗斯福的特使霍浦金斯带给丘吉尔的口信有关。因为前者告诉后者,约翰逊上校并非罗斯福派去调处印度问题的代表。这一口信,丘吉尔听后正中下怀。所以,后来他以委婉但多少带有警告的口气,告诫罗斯福不要介入印度事务,以免处于尴尬地位。罗斯福接受劝告,最后不得不作出印度问题“不关我事”的表态。

当然,国大党领导人和印度史学家并不这样认为。他们的看法是,会谈失败的真正原因,在于英国内阁中,以丘吉尔为首的强硬派和林利思戈总督顽固地坚持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立场。克里普斯赴印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安抚人心,稳住印度局势,以增强南亚的防务力量;二是安抚盟国,主要是为了安抚罗斯福,以此表明并非不打算解决印度问题。正如尼赫鲁所说,真正的问题是,英国不想把它所掌握的权力移交给国民政府。不仅如此,在国大党领导人看来,《克里普斯方案》不是填平了印度国大党与穆斯林联盟之间的鸿沟,而是进一步加深和扩大了分歧,英国正好利用这一矛盾,拖延印度独立。

克里普斯的真意-各国历史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