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伊萨克·牛顿(1642—1727)

时间:2023-10-24 06:09:03关键词:伊萨克牛顿

1642年(旧式历法),即伽利略去世那年的12月25日,牛顿诞生于林肯郡的乌尔索(Woolsthorpe)的一个小农场上。那时文化的领导地位一如经济的领导地位,正由南北移。出生时,他小到几乎可以装进容量1夸脱的杯子里,也很孱弱,以至没有人相信他能活得长。由于他父亲于早先几个月去世,他由母亲和一位叔伯辈抚养成人。

12岁时,他被送到格兰瑟姆(Grantham)的私立学校念书。在那里,他的成绩并不出色。校方说他懒惰、不专心,疏忽必修课程,反而注意一些对他有吸引力的科目,把许多时间花费在日晷仪、水车、自制镜等机械装置上。两年后,他从学校被带到农场上帮母亲的忙,但他仍逃避工作,跑去念书和研究数学问题。他的另一位叔伯辈发现了他的才能,将他送回学校,并安排他到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做助教(1661年)——以各式各样的服务赚取费用的学生。4年后,他取得学位,很快被选为该学院的教授。他主攻数学、光学、天文和星象学,对后一种学问他一直将兴趣保持到晚年。

1669年,他的数学老师伊萨克·巴罗辞职。牛顿由巴罗先生以“举世无双的天才”的名义推荐,被任命为继承人。他在三一学院执教34年。他不是一个成功的教师。“很少人去听他的课,”他的秘书回忆说,“了解他的人更少,由于缺乏听众,有时他只好对着墙壁自言自语。”在某些场合,他根本没有听众,只得怏怏地回房去。在他的房子里,他建立一个实验室——这是当时剑桥大学拥有的唯一的实验室。他做了许多实验,大多是关于炼金术的,“金属的变化是他的主要目的”。他对“长生不老药”和“点金石”(the philosopher’s stone)也大感兴趣。1661年至1692年,他继续在炼金方面的研究,甚至在写《数学原理》一书时也如此。他留下为数约10万字或更多“全然没有价值”的炼金术稿件。玻意耳和皇家学会的其他会员也曾狂热地从事相似的炼金术研究。牛顿的目的不是商业性的,对物质上的收获,他一向未曾表示热衷。或许他是在寻求一个法则或过程,以解释元素是由某种基本物质变化而成,我们很难断定他这样做是错误的。

除了在剑桥大学的房子外,他还有一个小花园。在那里,他做短时间的散步,一旦想到什么,便立刻赶回房里记下来。他很少坐下,整日在房子里踱来踱去,他的秘书说“你会以为他……是亚里士多德学派”的逍遥学派(Peripatetics)人士。他吃得也少,经常忘了就餐,反而抱怨他必须为吃饭和睡觉腾出时间。“他很少到大厅吃饭。去的时候,要是没人提醒他,就会不修边幅,鞋子压在脚根底下,袜子带不系……头发蓬松不整。”关于他的心不在焉有许多故事,其中不少是凭空杜撰的。人们说,醒来的时候,他总要在床头呆坐好几个钟头,沉浸在思考中。有客人拜访他时,他有时会跑到另一个房间,匆匆记下灵感,把客人忘得一干二净。

数学家-伊萨克·牛顿(1642—1727)

在剑桥大学的35年,他可以说是一个科学怪人。他草成《哲理的规则》(Rules of Philosophizing),即科学方法和研究方法的哲理。他驳斥笛卡儿在《对话》一建立起来借以推演重要真理的先决法则。牛顿说“我不发明假说”时,他的意思是说,他除了对现象的观察外,不对任何事情加以理论性的解释。所以,他不急于揣测万有引力的性质,仅止于描述其表现和规律。他并不否认假设是实验的导引,相反他的实验正是供给他试验千百观念和可能性的地方。在他所作的记录中,满是一些试验过而后被驳斥的假设。他也不曾诋毁演绎法,他仅仅坚持演绎必须以事实为起点,而后导出原理和原则。他的方法是设想一个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导出其数学关系式,然后用计算和实验的方法来试验。(自然)哲学的整个责任似乎包括于此:由运动的现象去研究自然的力量,然后以这种力量的作用解释其他现象。他是数学与想象的综合体,任何人若不同时具备这两者,便无法了解他。

他的声誉有两点——微积分与万有引力。他对微积分的研究始于1665年对“曲线上任意点的切线和曲率半径”的发现。他不称其方法为微积分,而称之为“流数”(fluxions),并为这个名称做了我们无法增删的解释:

线不是用部分的累积(the appositions of parts)来描述的,也不是因此而形成的,而是用点的运动来加以说明的。平面则以线的运动来说明,立体则以平面的运动来说明,乃至于其他种类的量都用同一方法……因此,设想这些在等时间内增加并因增加而形成的量,依其增加或产生速度的快慢,变得更大或更小。我找到一个由形成量的运动,或增加量的速度来定量的方法,称这些运动和增加量的速度为“流数”,而称产生的量为“流”(fluents)。1665年至1666年,我渐渐地发现“流数法”(Method of Fluxions)……

在1669年给巴罗先生的一封信中,牛顿描述他的方法,在1672年给约翰·柯林斯的信中也曾提及。他可能在导出《数学原理》一某些结果时就已使用这种方法,在该他的解释仍采用一般的几何公式(也许是为了读者方便起见)。他曾于1693年把他的流动程式论文投稿给沃利斯的《代数》(Algebra)杂志,但未使用真名。一直到1704年,在《光学》(Opticks)一的附录中,他才把上引的说明发表出来。牛顿一向惯于迟迟不发表理论,这可能是因为他要先解决理论上的困难的缘故。因此,他等到1676年才发表他的二项式定理(binomial theorem),虽然他可能早在1665年就把定理整理出来了。

这么一拖延,把欧洲数学家卷入一场可耻的论战,困扰了一代人之久。因为从1669年牛顿把他的“流数”告诉他的朋友,到1704年发表该新方法时,莱布尼茨在美因茨与巴黎也发展了一种可与之匹敌的体系。1671年,他把一篇酝酿微积分学种子的论文呈送给法国国家科学院。1673年1月至3月,在前往伦敦途中,莱布尼茨遇到奥尔登堡。早先他与奥尔登堡及玻意耳有信件往来,牛顿的朋友后来相信(今天的历史学家却怀疑)莱布尼茨在旅途中,曾受到牛顿流数的启示。1676年6月,在奥尔登堡和柯林斯的请求下,牛顿给莱布尼茨写了一封信,解释他的分析方法。8月,莱布尼茨回信奥尔登堡,连带寄上一些他在微积分方面的作品。1677年6月,在一封给奥尔登堡的信中,他进一步描述他的微分形式和别于牛顿的符号系统。1684年,在10月份的《博学学志》中,他进一步阐述他的微分学。1686年,他发表他的积分体系。在《数学原理》的第一版中,牛顿明确地承认莱布尼茨对微积分的单独创获:

10年前,在我与那位杰出的几何学家莱布尼茨之间互通的信中,我表示我懂得如何定最大最小值及如何划切线时,那位杰出的人物回信说他也致力于同一种方法的研究,同时告诉我他的方法,该方法与我的几乎一致,除了他的用词和符号外……

这种客气的承认本该可以遏止争端的。然而,1699年,一位瑞士数学家在给皇家学会的信中,说莱布尼茨从牛顿那里引借微积分学。1705年,莱布尼茨在一篇评牛顿《光学》一书的佚名文章中,暗示牛顿的流数观念采自莱布尼茨的微积分学。1712年,皇家学会指派一个委员会调查涉及的文件。在年底前,学会发表一篇叫《通报》(“Commercium Epistolicum”)的报告,主张牛顿发现在先,对莱布尼茨的创获与否则未置评。1716年4月9日,在一封给意大利教士的信中,莱布尼茨对牛顿的注释早已把问题解决提出抗议。1716年11月14日,莱布尼茨去世。牛顿旋即否认注释中“承认他(莱布尼茨)于己之外独立创获微分学”的事。在《数学原理》的第三版中(1726年),注释部分即被删去。这一纷争,对于哲学家来说甚是可耻,因为双方或许都须甘拜下风,以费马为最早发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