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世界果真“很小”吗?

时间:2023-11-25 03:09:02

世界是不是很小,关键在于如何定义“小世界”的概念。如果你是指“六度分隔”,那没错,我们都挤在一起,基本上,最多通过6个人你就能联系到任何一个陌生人。

六度分隔的说法由来已久。1929年,匈牙利作家弗里吉斯·卡林蒂(Frigyes Karinthy)在一篇短篇小说中创造了这个术语。故事中有人打赌说,只需通过区区5个中间人的串联,他就能与世界上的任何人发生联系(当时全球有15亿人)。如今,很少有人还知道卡林蒂的故事,人们更为熟知的是约翰·瓜尔(John Guare)的戏剧《六度分隔》,或者随后改编的同名电影。

我们的世界果真“很小”吗?

1967年,哈佛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与杰夫瑞·特拉弗斯(Jeffrey Travers)发表了《小世界问题》(The Small World Problem)一文,首次科学地探讨了“六度”的概念。米尔格伦由于做了一系列盲从实验而颇有恶名,他得到了680美元,用来测试一个说法:任意两个美国人,通过彼此间很少的几个熟人,便能有所关联。米尔格伦选择了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和堪萨斯州的维奇托市作为实验的起点,将波士顿地区设为终点。从奥马哈与维奇托两地募集了志愿者,要求他们同两个陌生人中的一个建立联系。这两个陌生人,一位是麻省某神学院学生的妻子,另一位是波士顿的股票商。奥、维两市的志愿者要将一封信先寄给(亲自送去也行)一个熟人,此人的姓氏最好看起来比较接近最终的目的人。

知乎。.....在六度分隔中,六是指过程中的连接次数。所以,六次连接串联起七个人,起始两端的二位通过中间的五人发生了联系。

我们的世界果真“很小”吗?

米尔格伦和特拉弗斯惊讶地发现,4天后便有一封信成功地送达了目的人。它被传递了3回,整个过程只涉及了4个人:一个农夫、一个当地牧师、一位圣公会神学院的讲师和神学院学生的妻子。随后,其他的结果陆续出来了,完成传递的次数从2到10不等,中位数为5。

不过,实验的数据是否有效尚存疑问,因为志愿者的选择还不够随机。比如选波士顿的股票商人作为目的人,这令一些内布拉斯加州的股票商通过行业协会,可以直接查询此人的联系方式,大大抄了近道,以至传递链条中的最后一环往往都是该商人住所的看门人:有24封信寄到了波士顿商人的家中,这位门房递送了其中的16封。

实验还有一个问题:实验的样本量较小,而完成比例过低。比如有50封信寄给了神学院学生的妻子,最终到达的只有3封,平均用了8次传递;而寄给股票商人的虽然很多,但160封信中成功到达的也不到1/3。但是,数据的孱弱被实验获得的轰动效应遮盖了,即使在科学圈外它也广为人知。

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几乎没人重复这项实验。然而,社交网络的兴起提供了全新的资源,使得搞清楚两人间的确切分隔度数成为了可能。2007年,一项利用微软即时通信工具的研究称:通过分析2.4亿人的300亿次对话,得出的平均分隔维度是6.6.该研究自诩是首次对全球级社交网络进行分析。

在接下来的2016年2月,脸书发表了一项针对15.9亿用户的分析报告,报告称每个人同他人的距离仅隔着约3个半人,即分隔维度是3.57.也就是说,你只需通过3个半中间人的帮助,便能同全球任何人发生联系。当然,全球还有50亿人没有使用脸书,随着社交网络的扩张,确切的分隔维度还会缩减。

在社会学界、心理学界、计算机界对六度问题展开探索与讨论的同时,流行文化更是不甘寂寞,视此为自己的天然领地。不信你就登录一下“贝肯的神谕(Oracle of Bacon)”网站,该网站总结了凯文·贝肯(Kevin Bacon)出演的诸多影片,宣称他和任何在世的演员分隔度数都小于6.考虑到斯坦·李(Stan Lee)与漫威江湖(Marvel Universe)几乎无处不在,他们也来凑“小世界”实验的热闹便不足为怪了。

2002年,作家里卡多·阿尔贝里奇(Ricardo Alberich)、何塞普·米若朱丽亚(Josep Miro-Julia)与弗朗西斯科·罗塞洛(Francesc Rosselló)联手创建了一个网络,绘出了那些超级英雄彼此联络的图谱。结果发现,每个漫威角色平均会在15部漫威作品中出现。蜘蛛侠露面的机会最多,共1625部,但美国队长人脉最广,与193个英雄相识。考虑到队长的交际能力,他只需经1.7个其他侠客,便能接触到漫威江湖中的每个人。还必须考虑到漫威大侠们尽是些独行侠,不同于真人社会——熟人扎堆在一起,同事与朋友的圈子相互重叠。侠客们全都太忙了,殊少往来。

我们的世界果真“很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