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化活动的“不合理”思维

时间:2023-11-25 21:29:03

我们在感知问题的时候常常会有一种合理化的倾向,常见表现为,我们在之前已经对某一事物或事件下了某种固定结论,但为了证明这一结论,我们还会进行各种复杂的思维或行为来证明我们的理论。即便我们找到的证据并不客观,我们也会强迫它变得客观。我们为之所付出的各种努力,搜集证据,进行辩论等行为不过是掩人耳目而已,并没有实际的价值。

很多心理学家指出,一个人的生活习惯是在他生命最初的10年间学习到的,这套习惯甚至可以伴随他的一生,而不发生任何形式的改变。一些高智商与高情商的人通常会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考察和论证,选取有利于他们自身世界观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准确无误。但是,这仅仅是合理化的活动,并非创造性的产物。

合理化活动的“不合理”思维

合理化的活动常常使人们对真实的世界熟视无睹,对于有悖于自己习惯的证据无动于衷,甚至是对已经存在的某些记忆强行扭曲,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思维叫做标签化思维,它与整体思维相对。前者依靠主观性,后者可以看到事物的内在本质。很多心理学家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更倾向于运用整体思维。尤其是格式塔心理学家,他们会尽量把每一个问题视为独立存在,抛弃以前的知识与经验,以求客观地解决难题。

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虽然有些麻烦,但并不意味着优柔寡断,它能避免盲目决定的产生,也能帮助人们规避以偏概全的行为。当然,在运用整体思维的时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利用过去的经验,在遇到某件事或某些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可避免地会联想到以前发生过的类似事件,但是,我们要明确孰轻孰重。即明白过去的经验只能当成一种参考,而不能作为解决问题的惟一标尺。

整体思维可以帮助我们突破旧有的习惯和经验,使我们真正实现突破,这需要更大的勇气和冒险精神。标签化思维与整体思维就像两个孩子,一个胆怯,一个勇敢。胆怯的孩子对母亲的依赖特别大,他必须时时刻刻待在母亲身边;而勇敢的孩子可以脱离母亲的庇佑,独自走向远方,即便已经感觉不到母亲的存在。标签化思维过分依赖于习惯,而整体思维能够帮助我们有所突破。

遗憾的是,传统教育并不能带给我们这样的思维,它们过分关心通用的真理,却并不关心事实的惟一性,这是一种迂腐的观念,这种偏见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按照常理,学校教育应该满足学生们对具体事情的热情,增强他们对具体事件的接受能力。但是,绝大多数教育体制总是追逐表象,却不注重分析实际作用。例如,学生想知道什么是鸟,正确的做法是带学生们实际出去看一看天空中飞翔的鸟类,但传统的教育方法却是在书本上画一个不伦不类的鸟,然后告诉学生哪里是翅膀,哪里是爪子。结果,学生们只知道画中的鸟,却并不知道实际的鸟。

在钻研各种理论的时候,我们希望某种理论可以弄清楚世界的某些方面,而不用涉及另一些方面。这些理论突出了某些事物的特性,因此很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例如,对于一瓶酒来说,它就是一瓶酒,并不是什么武器,也不能用来灭火或做其他的事情。但是很多研究者总是用抽象的概念去研究事物,却从来不考虑去看一看抽象之外的现实世界。

但是,不管是抽象概念还是现实中的事物,我们都要研究,因为这样才能组成一个整体,现实中的事物也不是相互分离、彼此孤立的,它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集合。一个人必须充分地认识整体和部分、共性和特性的区别,由此才能在认知的道路上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