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损人利己还是要无私奉献

时间:2023-11-26 01:39:03

有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人无法主宰自己,人的体内有一种无法自制的非理性的力量,我们称之为“本能”。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人性问题,就是关于什么是人的主宰、人的行为靠本能还是靠理性决定以及人是利他还是利己等问题。人性问题几乎是世界上所有人都在讨论的问题,也是一个很难弄清楚的问题。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人类自身对人性的认知不仅受到人的认识能力的影响,还受到社会制度的制约。这是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依赖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又受生产关系的影响,而生产关系又表现为社会的稳定。因此,真理有时候也要屈服于目的。例如,中世纪时期,很多国家把禁欲主义当作理论基础,因为这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但对人类自身的认识来说,禁欲主义则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正是因为这样,人类才经历了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纵欲、中世纪时期禁欲以及文艺复兴时期释放欲望这样一个过程。

我们要损人利己还是要无私奉献

在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对人管理依靠的就是武力,对人的思想则没有什么约束,这和当时的文化不发达有很大的关系。所以,那时候的人对自己的认识不足,行为基本依靠本能,对于人生则追求极致的享乐。到了奴隶社会末期,很多哲学家开始极力否定欲望,认为欲望就是社会的动荡之源,并强调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理性的重要性,把灵魂当作人的主宰。中世纪时期,由于封建制度的建立,个人欲望直接被看成是罪恶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期统治。极力加强思想控制,禁欲主义达到顶峰。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认识能力逐渐提高。14—16世纪,意大利爆发了以人道主义为核心的文艺复兴运动。这场运动极力反对禁欲主义、反封建,使人恢复了本性,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人追求感性欲望并没有错,追求现实中的物质利益才是根本。

17—18世纪,欧洲很多国家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这使人们对人性的认知更进了一步。哲学家们吸收以往的经验和知识,提出“人是一个感性和理性的存在物”“人是一部为肉体感受所存在的机器”以及“怜悯之心也是人的本性”等观点。

英国哲学家培根认为,研究人性要从身和心两方面进行。在身体方面,人是具有自然需求的有机体;在心灵方面,我们要研究人的理解能力、理智和情欲。培根还提出社会公益只是人类的抽象利益,只有个人利益才是具体的、实际的。

哲学家霍布斯则运用机械唯物主义的原理,把人比作一部机器,认为人的行为是机械运动,连思想和欲望也是由机械原理决定的;人的本性就是追求感官的最大快乐,逃避感官的痛苦,所以,人性是利己的,人生就是一个追求个人欲望满足的过程。

不过,霍布斯的观点遭到了理性主义者的反对。柏拉图派的柯德华斯则反对霍布斯的世界观,认为人的感觉只是一种幻觉,不能代表真理,只有理性才能带给人们最普遍的概念和理论。以柯德华斯的理论为基础,理性主义者昆布兰提出了利他主义学说,认为每一个有理性的人都拥有对人类全体的极大仁爱,而仁爱又是道德行为的源泉。

不过,利他主义在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后逐渐衰败,蒙德维尔抓住这个时机,为霍布斯拨乱反正。他认为,人在自然状态下就是极端利己的,在社会状态下也是这样。人的各种欲望都是人的本性,即便人们做了好事,其根本动机也是为了自己,如为了受到赞扬、获得拥护和荣誉等。

我比较倾向于蒙德维尔的观点,与他略有不同的是,我认为人的本性虽然是自私自利的,但人的本性中存在一种同情和怜悯他人的情感。所以,人的利己情感和利他情感是并列的,即人不仅有肉欲方便的需求,还有精神方面的需要。

卢梭曾经说过:“人的本性遵循两个先于理性的原理,一个原理使我们热烈地关切我们的幸福和我们自己的保存,另一个原理使我们看到任何有感觉的生物,只要是我们的同类遭受灭亡和痛苦,我们就会感到一种憎恶。”

卢梭的观点和我不谋而合,因为人都有自爱心和怜悯心,自爱是人的一大天性。人来自自然界,从自然界获得各种启示,人的各种欲望无外乎饮食、男女之情和躲避痛苦等。为了保证我们的生存,我们必须爱护自己,自爱是本能中最原始的、最根本的。除了自爱之心外,人还有一种天生的怜悯心,一种与受苦者产生共鸣的情感。所以,利己虽然为根本,但走向利他却是必然,即为了更好地爱自己,我们也必须爱别人。

人是自然的产物,是有血有肉的感性存在者,人的肉体与人的一切欲望都来自自然界。人首先需要呼吸,没有空气就不能生存,空气是生命和感觉的第一需求。其次,人必须吃饭喝水,通过吃喝来维持自己的生命。所以,人和动植物一样,都要符合自然的规律。

人的自然本质决定人是利己的,利己是维持生命的一种本能,它与人的生命共存亡。也就是说,人如果是不利己的,那就无法存活,即人要不断吸收有利于自己的东西,然后把有害的东西尽力摒弃。而且,人利己的本性会使人顾及他人的利益。例如,人为了生存,必须要依靠周围人的帮助,如果有个人照顾自己利益的同时也照顾到他人,那在他遇到困难的时候,别人也会照顾他。

人在向文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在自然界获得了主宰的地位,但是,人类对这些还不满足,还试图在自己和动物之间划出明显的界限。人类认为自己有神性,并且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祖先。但实际上,人的本性与动物无异,人的内心蕴藏着一股强大的非理性的力量。这股力量就是原始的本能和欲望,它控制着生命和行为,依靠理性根本不能完全控制它。长期以来,人类的行为受到理性支配的信条一直占据着心理学领域的主导地位,但实际上,本能却起着决定作用。所以,抛开人性的本质来谈利己或利他是没有意义的,即便我那么推崇利己论,如果我对人性的研究不透彻、找不出有力的论据也是无济于事。

人性多种多样,但可以分为五种基本的需求,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在实质上就是食物的需求,是人体对各种满足生存的营养物质的需要。生理需求满足后,我们便需要心理需求,即安全、爱和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其中,安全需求主要是对于对于稳定的生活和社会秩序的向往,而爱的需求则是对于妻子、孩子以及亲朋好友的情感和希望与众人团结起来的一种欲望。因此,这里的爱既包括给予别人的爱,也包括接受别人的爱。所谓尊重需求,则是指对于外界的较高评价的一种需求,一种自尊、自重和渴望得到他人尊重的欲望。最高级的就是自我实现的需求,简单来说,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例如,一个作曲家依靠作曲实现自我,一个画家依靠绘画实现自我。

我们会发现,人的心理需求中有很多利他因素,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善”的一面,只不过这种需求是以自己的生理需求为基础的。那么,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我们来解决,那就是人的生理需求对人的影响是决定性的还是非决定性的?

有的心理学家认为人的生理需求是软弱的,虽然先天就存在,但很容易被文化控制,所以文化具有更加强大的力量。另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本能才是强大且牢固的,无法被控制和压抑。但他们都忽略了一点,就是人体内强大的动力是和人感受到的快乐与痛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并不能简单地指出人具体有哪些需求。

面对这种分歧,后来有心理学家认为,生物个体是以自己的生存为目的而组成的临时承载体,而基因和细胞主宰着我们。基因没有动力,但可以将快乐和痛苦复制到集体;而细胞则组成了机体本身,没有细胞,也就没有本能。

自然科学、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使我们在探索人性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不管是本能概论、需求论还是其他理论,都是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人性的本质。究竟哪个才是真理,就要用时间来回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