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于客观的外倾态度

时间:2023-11-26 04:39:01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观念会使外部世界对主体形成相应的定向作用。但是这种情况的形成也有相对性,就像两个人面对一个赢得万人崇拜的明星,其中一个人可能会表现出自己的崇拜之情,但是另一个人或许不会选择崇拜,他的观念是:不崇拜并不是因为不喜欢,而是因为他认为,如果一位明星被多数普通的公众崇拜,那他就没什么可崇拜之处了。

在这个事例当中,前一个人的处事态度来源于自己的人生经历,经验告诉他这件事情就是如此;而第二个人却深信,即便一件事情以同样的方式出现了100次,那么第101次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状况。前一个人相信生活中的客观事件,后一个人却把自己的眼光放在了客观事实与他自己之间。而客观事实和客观对主体的行动与意图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主体不再依赖主观价值,而是看重客观关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外倾型态度。

流于客观的外倾态度

如果一个人能够遵循客观条件的要求进行思考、感觉或行动,甚至直接这样生活,那么他就属于典型的外向型。当然,外向型的人同样具有主观价值,但是主观价值的决定性作用远远没有外部的客观条件重要。他们认识和了解的都是外在的东西,而从来不会想到从内在找寻一些绝对因素。外倾者的兴趣和注意力通常会伴随客观世界和周围环境的转移而改变,其中的所有人和事物都会令他产生兴趣,这些客观条件也会对他的行为形成一定的影响,而他的活动范围也不会超出这个相应的客观环境。

普遍有效的道德观念往往能够控制外倾者的行为准则,道德观念不同,他们所遵循的准则也不一样,但是他们普遍的心理习惯是不会发生变化的。在外倾者心中,决定一切的客观因素具有严格的规定性,这里面包含了他们生活中的一切理想。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外倾者所依赖的客观事实并非绝对正确,客观条件同样存在一定的范围和实效性,一旦超出界定的范围,就会表现出局部的反常性。如果要适应这种环境,就必须依据普遍的原则,使自己时刻处于反常状态。这种情况相当于主体为了适应客观环境所做的调整。在这个环境中,个体当然也能生存,但是无法完全适应,长此以往,个体势必会突破生命的普遍规律,进而跌入无可避免的深渊。

每一件事都有它特定的条件范围,但是相对于整个生活,这些独立的条件只是一些短暂的和暂时的界定,外倾者要适应生活规律,这项规律定然包含所有短暂的和暂时的条件范围。如果只是为了适应某一段时间中的环境而进行单纯的调节,那么外倾者的“正常”也只能算是限制性的。但是在外倾者自己看来,只要是在安定的环境中拥有了适应当下环境的能力,那就属于正常,而这种满足的客观可能性只限于当下的环境。也就是说,外倾者为了适应环境做出相应调整的时候,看到的只是当下,他考虑得并不全面。事实上,外倾型的正常性应该取决于个体是否能够意识到主体的主观需要以及需要的事物是否存在具体性。但这些正好是外倾型的弱点,因为过于关注外在,他们甚至对自己的身体状况都没有意识顾及,以至于对自己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也无法做到及时满足,这样一来,他们的身体就会染上病痛,更不用说灵魂了。对于一个人的身体异常,周围的人往往会比他自己先发现,直到他自己也发现了这个情况,他才会真正意识到心理失衡的状态。

这些情形具体而客观,是外倾者无法忽视的东西,更是他们仅有的东西。若是一个外倾者持有过度的外倾态度,那么主体在他心中的地位会越来越低下,直到失去所有的客观要求。在此,我们总结一下外倾型的危险:外倾者会被外在的客观所束缚,从而逐渐迷失自己。在这样的状态中,神经性或者生理紊乱也开始出现,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主体的心理状况。就像是一个生性谨慎的人,在短时间内获得了极高的社会地位和声誉,性格促使他行事更加如履薄冰,终有一天,他会被强烈的精神性状态压垮,从而表现出高山病的症状。

对于外倾型所面临的问题,我们称之为“歇斯底里症”,这是外倾型者最为常见的神经病症。这种病症的患者与周围人的关系一般都比较亲近,但是这里面包含夸大的成分,实质上是一种适应环境的调整表现。经常性是歇斯底里症的基本特征,这表现为他对自己接触的事物的兴趣以及对自己所处环境的印象。当然,外倾者并非都存在歇斯底里症,真正的患者往往会宣泄一些虚幻的内容,或是在此基础上胡言乱语,所以时常被指责为“制造谎言”。

歇斯底里症的外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最初阶段,患者会表现出一些夸张的言行,不过这些言行还是正常的。但是久而久之,无意识的神经性或生理紊乱就会催生出过分的外倾化表现,患者就会表现出幻觉的病态,而个体的心理功能也会因此而发生形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