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行症(梦游)-梦的新解

时间:2023-12-04 09:39:02

睡行症(梦游)

梦游、梦呓、磨牙是所谓异态睡眠中的三种,是睡眠中意外出现的动作行为。想一想,既然前面诸多问题都可用睡眠中的大脑激活来解释,那么当我们发现上述三种动作行为都是位于皮质下脑组织中的运动系统激活的功能之一时,就无需惊讶了,该系统就是曾在第四章提及的动作模式发生器(MPGs)。当该运动系统被过度激活,且程度超出大脑通过抑制作用阻止动作输出的能力范围,就会导致前述行为的发生。

睡行症(梦游)-梦的新解

在快动眼睡眠期间,最常见的梦体验之一就是假想动作。为保证人在梦中不动,系统必须启动一个抑制或阻滞程序,来防止动作指令(即幻想的梦中动作)转化为现实动作。大脑保证睡眠时身体不动的机制之一是抑制,二就是简单地减少运动系统的使用。这一点众所周知,因为入睡的前提是保持静止;如果不能停止运动,人就无法入睡,所以睡眠的开始依赖于运动系统的失能。随后,当大脑在快动眼睡眠中被强烈激活时,就需要主动地阻断运动输出。

而介于这两个极端情况之间,在非快动眼睡眠时,大脑运动指令中枢可能被激活,从而导致诸如梦游、说梦话及磨牙这样的行为。这些动作行为之所以被认为是“分裂的”是因为它们通常只出现在清醒时。而现在它们出现于睡眠期间,有两种可能:要么是醒了,要么是在做梦,但这两种假设都是错的。此时大脑部分激活,足以支持运动,但又不足以导致觉醒。这些状态是兼具睡眠和清醒状态特征的混合体。

要理解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需要知道大脑在分多层次对动作进行控制。控制清醒时随意运动的上位脑,在睡眠状态下几乎不发挥作用。而运动所必需的很多下位脑结构,则可能在上位脑失活时被激活,其结果就是无意识动作的产生,例如某些沉睡的个体需要排尿,就会起床去厕所或其他一些不适当的地点如花园,并试图在那里排尿。

在执行这样一些梦游行为时,这些个体是部分清醒的,但上位脑仍然处于深睡眠状态。这些知识来自实验室研究,人们在研究中记录脑电波,结果发现当个体梦游时,仍能持续记录到深睡眠的高电压慢波。一个关于梦游的无稽之谈认为,把人(通常是年轻人)从梦游中唤醒是错误的,对此我们的回答是:“尽管试试好了”。通常情况下不大可能做到,但无需担心,因为无论你能否唤醒他们,都不会有什么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