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和分离-破解意识之谜

时间:2023-12-04 12:39:04

催眠和分离

想象这样一个情景:你正身处一个表演现场,舞台上一名男子正在邀请想要上台被催眠的志愿者。你自己不敢去试,但你看到不少人举手。催眠师使用各种游戏和测试逐步进行筛选,直到选出大约6位准备好进入“深度催眠状态”的志愿者。若干分钟后,经过睡眠暗示、想象美景、或者想象乘电梯下楼之后,志愿者都逐渐沉睡下去了,有趣的事出现了。很快,一个人在照想象出来的宽衣镜,另一个人的举止就像是马戏团的一匹马,第三个则在观众中间晃悠,让他们把自己叫醒。

催眠和分离-破解意识之谜

催眠也可以用作一种治疗方法。催眠被用来帮助人们戒烟、减肥、舒缓压力或应付情绪障碍。虽然很多宣传都有些夸张,但其中一些治疗方法确实有帮助。催眠也可以用于减轻疼痛,并在一些手术中替代麻醉药。

催眠源自于名声很差的催眠术。催眠术使用磁石和“动物磁性”理论,曾在19世纪末达到鼎盛时期,被广泛应用在医药、精神病治疗和娱乐业中。招魂术在当时也很盛行。巫师有时催眠灵媒,以让他们的精神从身体分离出去——这只是很多看似能够证明精神分离的现象之一。

另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多重人格。1898年,一位名叫克里斯亭波茜普(Christine Beauchamp)的年轻女子遭到疼痛、焦虑和疲劳的折磨,前来向波士顿的莫顿·普林斯(Moton Prince,1854—1929)博士咨询。普林斯催眠了波茜普小姐,她因此变成了一个非常被动的人。接下来,一个全新的人出现了,她开始把波茜普小姐称为“她”而不是“我”。后来人们叫她莎丽,一位活泼、风趣、直率、坚强和健康的女孩;而克里斯汀则呆滞、紧张、软弱并极其善良。当克里斯汀理智地写信时,莎丽就会出来将信撕碎;当克里斯汀拒绝吸烟时,莎丽会接过来并点燃。换言之,莎丽将克里斯汀的生活变成了地狱,但她们却寄居在同一具身体里。

波茜普小姐这个病例是一个典型的多重人格病例。1840年到1910年间报告了数百例病例。精神病学家、医生和研究人员都认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格可以控制同一个身体。例如,威廉·詹姆斯认为这种情况以及其他催眠现象都证明一个大脑能支持多个有意识的自我,要么是交替支持要么是同时支持。这些被称为并存意识或下自我(underselves)。

随着人格数量的增加以及理论解释的缺乏,一些病例变得愈加离奇。因此在20世纪初,反对这个概念的声音出现了。专家声称整个现象都是由催眠以及男医生对顺服的女病人所具有的信服力引起的。确实有很多多重人格现象是由催眠造成的,同时也有一些显然因催眠而得到治愈。然而,有些多重人格却是自发产生的,并一直吸引着人们的注意。比如20世纪50年代的电影《三面夏娃》与70年代的流行故事《十六重人格的女魔西比尔》。

这些情况宣告了新一轮流行的开始。到1990年,美国确诊了20,000余例病例。同时,电视剧和书籍对这个概念的传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再一次,专家对此进行了批评,此类病例报告的速度得到放缓。1994年,“多重人格”这个术语被弃用,取而代之的是“同一性分离障碍”。现在,很少有专业人士使用多重人格这个术语。

这些病例的离奇之处在于精神可以分裂成或者孤立成单独的部分这个概念。其他一些催眠现象中也会出现同样奇怪的东西,它们引起的激烈争论至今仍未平息。传统的维多利亚时期的观点认为,催眠是一种分离状态,在这一状态下一部分精神从其余部分中分割出来。催眠师接管了控制权,直接对被分割出来的精神说话,从而使梦游者(他们常被这样称呼)做出不同的事和进行不同的思考,甚至做出在正常清醒状态下不可能做出的“壮举”。

19世纪以来,批评家抗议道,催眠状态是虚假的,或者被催眠的受试者只是对实验者的服从或扮演某个角色。同样的争论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还一直持续。他们争论的中心围绕着一个主要问题:催眠状态是不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有没有可能是一种分离状态?“状态理论家”的回答是肯定的,而“非状态理论家”的回答则是否定的。

不少人都试图检验这两种理论。其中关键的实验是要比较真被催眠者和被要求假装被催眠者或不经任何感应过程就想象和体验催眠师的建议的控制组受试者。所依据的理由是,如果控制组受试者与“真被催眠”的受试者表现出的现象相同,那么特殊的催眠状态的观点就是多余的。

许多实验都发现这两组之间并无差异,这倾向于支持非状态论。许多心理学家都乐于断定催眠并无任何特别之处。即便如此,还是存在一些怪现象。例如,一些被催眠的受试者会表现出“恍惚逻辑”,他们会接受不合逻辑或者不可能的情形,比如一下看到同一个人的两个版本,或者能够透视物体,并看到它们后面的东西,但控制组的受试者则不会。

另一个奇特的现象是心理学家欧内斯特·希尔加德(Ernest Hilgard,1904—2001)在20世纪70年代发现的。实验表明,当手浸在冰水中(这是心理学实验中常用的引起疼痛的无害方法)时,容易被催眠的受试者否认自己感觉到疼痛。希尔加德相信,在内心深处,人的某个部分仍能感觉到疼痛。所以他对受试者说:“当我把手放在你肩上时,我就可以跟你的隐秘部分说话……”。当他这样做时,受试者开始描述自己的疼痛和痛苦。在另外一些实验中,“隐藏的观察者”会描述明显被忽视的刺激或遗忘的事件。这看上去好像是另外一个人一直拥有意识体验。

希尔加德根据这些发现提出了新分离理论。该理论认为,在正常状态下,个体存在多个控制系统,受决策自我的指挥,但在催眠状态下,催眠师占主导地位,让行动变得不受控制,幻觉变得真实。先前的分离理论认为精神的各个分离部分就像单独的有意识的人,在这一点上新理论与它们并不一致,但它保留了同一个想法,即一个大脑能同时支持多套意识体验。

毋需置疑,该理论只是众多理论中的一个,到现在也还没有达成一致意见。经过100多年的研究,我们仍然不知道催眠是否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也不能肯定催眠是否真的能够分裂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