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与某种程度的深化:英国、丹麦与爱尔兰加入-欧盟概览

时间:2023-12-05 21:29:03

扩大与某种程度的深化:英国、丹麦与爱尔兰加入

1969年戴高乐总统辞职,由乔治·蓬皮杜接任。作为法国政策基础的民族基要主义,让位于务实的政府间主义。英国、丹麦、爱尔兰和挪威仍然寻求加入共同体,并得到法国的共同体伙伴的支持。而蓬皮杜没有像戴高乐那样否决扩大共同体而是予以同意,但前提是要同时符合法国利益,尤其是同意为共同农业政策出资,以及接受诸如货币联盟与外交政策协作之类的“深化”因素。这些条件除了要满足法国的农业利益,也是为了促进法国的欧洲计划:使德国更加坚定地融入共同体,以及防止共同体因扩大而弱化的危险。

扩大与某种程度的深化:英国、丹麦与爱尔兰加入-欧盟概览

法国的伙伴们支持共同体的扩大与深化。德国新总理、联邦主义者维利·勃兰特,在1969年12月海牙召开的6国政府首脑峰会上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他虽因其东方政策而闻名,缓和了与苏联集团尤其是与东德的紧张关系,但也推出了一项西方政策,增强了西欧的一体化。在海牙,他在推动扩大共同体的同时,提议建立经济与货币联盟。这一提议与法国提出的其他条件一道,原则上获得同意;在与其他国家进行加入共同体谈判的同时,共同体内部也在着手推动上述计划的开展。

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经济与货币联盟的原则实际上并没有得以实现。法国偏向于联邦的政策手段而不愿实行机构改革,要求建立单一货币;德国则认为,单一货币必须与经济政策的协调、理事会内的多数表决和欧洲议会权力的增强齐头并进。但这些改革对于后戴高乐时代初期的法国而言还难以接受,因此成员国只达成一项汇率合作机制,且该机制脆弱得难以经受当时的国际货币动荡。由于法国坚持外交事务上的主权,为外交政策合作设计的机制与共同体各不相干,且绝对是政府间的。此机制尽管相当有用,但其影响有限。倒是法国农业强硬的经济利益,在一项财政规则中获得了切实的效果;由于英国小而高效的农业与6个成员国的情况不同,该规则对英国大为不利。

共同农业政策的资金问题又一次引发了对欧洲议会的权力问题的讨论。荷兰坚持不懈地要求赋予议会以权力,并得到比利时、德国与意大利的支持。蓬皮杜的反应是原则上接受欧洲议会与理事会共享预算控制权,但尽可能地排斥其对开支的控制,尤其是对农业开支的控制。这一立场因为没有更好的选择而被其他国家接受,写入了1970年的一项修正条约。当后戴高乐主义者吉斯卡尔·德斯坦继蓬皮杜担任总统后,1975年的另一项条约提升了议会的作用。这虽然只是走向议会预算权的第一步,但它将成为共同体体制结构中的重要一环。

尽管农业及与英联邦国家的贸易依然是未决的难题,而且英国公众似乎也不认同,但希思首相与蓬皮杜总统建立了良好关系,并推动加入谈判圆满结束。英国、丹麦和爱尔兰一起于1973年1月加入共同体,但挪威全民公决反对加入。随着愈来愈反对共同体的工党在大选中获胜,哈罗德·威尔逊于1974年取代爱德华·希思成为英国首相,并决定在1975年就英国是否留在共同体内进行全民公决。经过一场有点装门面性质的“重新谈判”,威尔逊政府建议英国维持其成员国资格,1975年的公民投票也以二比一的多数票通过此建议。但工党的反共同体立场愈演愈烈,在1983年的大选中甚至主张英国退出。与此同时,因保守党在大选中获胜,玛格丽特·撒切尔于1979年出任首相。由于此时法国的后戴高乐主义政府正回归到支持早年的共同体主张,因此撒切尔为坚持政府间主义而不遗余力,与共同体的关系处于极度动荡的状态。她还如她所说的那样,通过抵制共同体的许多事务竭尽全力争劝拿回我们的钱”,直至1984年达成协议将英国对共同体预算的高额净贡献降低。

图6英国加入:希思签署《加入条约》。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