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弩之末的意思,强弩之末的近义词,造句,成语故事

时间:2023-10-30 19:19:01
强弩之末的意思:从强弩射出来的箭矢到了射程的极限,已经没有杀伤力了。比喻强大的力量已经衰弱到极限,起不了什么作用。“强弩之末”这一成语原指强弩所发的矢,已达到了末程,后用来比喻强大的力量已经衰弱,起不了什么作用。用弩发射出的强有力的箭到了快掉下来的时候。比喻强大的力量已经到了衰竭的程度,不能再起作用,不值得害怕。弩:一种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兵器。末:尽头。词性:贬义近义词:大势已去强弩之末造句:面对全国的民主革命,清政府已成强弩之末,支撑不了几天了。强弩之末,出自《汉书·韩安国传》:“且臣闻之,冲风之衰,不能起毛羽;强弩之末,力不能入鲁缟。”

【强弩之末的意思】

从强弩射出来的箭矢到了射程的极限,已经没有杀伤力了。比喻强大的力量已经衰弱到极限,起不了什么作用。

“强弩之末”这一成语原指强弩所发的矢,已达到了末程,后用来比喻强大的力量已经衰弱,起不了什么作用。用弩发射出的强有力的箭到了快掉下来的时候。比喻强大的力量已经到了衰竭的程度,不能再起作用,不值得害怕。弩:一种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兵器。末:尽头。

【强弩之末的出处】

强弩之末,出自《汉书·韩安国传》:“且臣闻之,冲风之衰,不能起毛羽;强弩之末,力不能入鲁缟。”

【强弩之末的词性】

词性:贬义

近义:大势已去

反义:势如破竹

词性:贬义

强弩之末的近义词:大势已去

强弩之末的反义词:势如破竹

【强弩之末造句】

面对全国的民主革命,清政府已成强弩之末,支撑不了几天了。

强弩之末的意思,强弩之末的近义词,造句,成语故事

【强弩之末的故事】

西汉时,有一位叫韩安国的人,本是梁王刘武的中大夫,后来因为触犯国法,被免去了职务。

武帝继位后,知道韩安国很有才能,便把他召回京城,派他担任北地都尉。

这时期,汉朝和匈奴的关系战和不定,时而交战,时而议和。一天,匈奴突然派了一位使者来长安,要求和汉议和。武帝不知匈奴的真正用意,一时之间难以决定,于是,武帝召集朝廷的文武官员,共同讨论这件事。

朝中大臣有个叫王恢的人,过去在边疆做过几年官,对于匈奴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他认为凭汉的军事实力,一定能扫平匈奴,因此反对和匈奴议和,建议汉武帝立即发兵征伐匈奴。

韩安国听了,不同意他的观点,说:“匈奴的现在兵力日益壮大,而且是骑兵居多,神出鬼没,流窜不定,我们汉军却不擅长骑术。如果我们出兵千里去围剿匈奴,劳师兴众,不但很难成功,而且还会给匈奴胜利的机会。这情形就像是射出的一支箭,飞行到最后,已经没有力量了,连最薄的绸缎也无法穿破;也就像是狂风的尾巴,连很轻的羽毛也无法吹动。我们现在发兵征伐匈奴,是不明智的做法。依我的看法,倒不如和他们缔约谈和,等我们有了强大的实力再发兵也不迟。”

汉武帝觉得韩安国的分析很有道理,就采纳了他的意见,和匈奴议和。

【强弩之末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韩安国因为触犯刑律,被贬职为民。汉武帝登其后,韩安国通过贿赂宠臣田蚡,获得了北地都尉一职,不久后又升为大司农。后来韩安国在平定战乱中立了大功,汉武帝很器重他,每有军国大事,都要向他咨询。

有一天,匈奴突然派使者来求和。北方匈奴一直是朝廷头疼的问题,匈奴经常侵扰关边,朝廷发兵镇压也无济于事。现在匈奴突然提出求和的请求,汉武帝不能决断,于是就召来朝中大臣一起商议此事。很多大臣对匈奴厌恶透顶,坚决主张对匈奴继续用兵。

韩安国不同意他们的意见,他说:“派军队远赴千里与匈奴作战,很难取得胜利。匈奴目前兵马充足,又占有地利方面的优势,我们很难控制他们。况且强弩之末连鲁地所产的最薄的白绢也射不透;从下往上刮的强风,到了最后,连飘起雁毛的力量都没有了,并不是他们开始时力量不强,而是到了最后,力量衰竭了。所以发兵攻打匈奴实在是很不利的,议和才是上策啊!”

汉武帝认为韩安国的话很有道理,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后,采取了派人与匈奴议和的策略。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