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长补短的拼音】qǔ cháng bǔ duǎn
【取长补短的意思】
取别人的长处,补自己的不足。
原为“绝长补短”。意指截取长的、补充短的。现比喻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也泛指在同类事物中吸取这个的长处来弥补那个的短处。
【出处】
《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
【取长补短的故事一】
战国时期,滕文公做太子的时候,有一次出使楚国。他路经宋国,会见了孟子。孟子同他讲了人性本是善良的道理。
太子从楚国回来的时候,又在宋国拜访了孟子。孟子说:“您怀疑我的话吗?天下的真理只有这么一个,成 是个勇士,他曾对齐景公说:‘他是个男子汉,我也是个男子汉,我为什么要怕他呢?’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渊曾经说过:‘舜是什么样的人,我也是什么样的人,有作为的人都可以像他那样。’公明仪曾说:‘文王是我的老师,周公也是应该信赖的。’现在有滕国,假若把土地截长补短,每边之长也将近50里,只要实行仁政,仍然可以把它治理成为一个很好的国家(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
成语“取长补短”即由“绝长补短”演化而来的。
【取长补短的故事二】
战国时期,滕国是个小国,夹在齐、楚两个大国之间,处境十分危险。滕国国君滕文公还是太子时就四处拜访其他国家,以寻求更好的生存之道。某次,他去楚国访问途经宋国时,请教孟子如何使国家富强的问题。孟子首先勉励滕文公,要想使国家真正富强必须施行仁政,并说:“现在的滕国,如果把长的地方去掉,然后补到短的地方,方圆大概有百里吧!如果能够施行仁政,肯定能把国家治理得富裕强大。”滕文公听了孟子的言论未置可否,只是微笑应付。
【取长补短成语应用】
外来干部和本地干部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必须取长补短,才能有进步。——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