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的故事-中国民间故事

时间:2024-01-09 00:53:04

杨家将的故事

杨家将故事流传了近千年,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杨家上下四代人冲锋陷阵,精忠报国的故事,被人们用演义、话本,还有戏剧等形式流传了下来。它和《薛家将》、《呼家将》一起,构成我国通俗小说史上著名的“三大家将小说”。

杨家将的威名自古贯今,世世代代受人尊敬。在山西省代县城中,有一座气势非凡的钟鼓楼,它是纪念杨家将功勋的一处珍贵遗迹。钟鼓楼上悬挂着两面巨大的题匾,正面是“威震三关”,背面是“声闻四达”。

杨家将的领军人物是杨业,追溯根源的话,可以查到,杨业的父亲杨信是“麟州的土豪”。这一点在《资治通鉴》中可以得到证实。麟州是今天的陕西神木县,所以确切来说,杨家将的故乡应该是陕西神木。

杨业又被尊称为杨令公,他的墓坐落在距北京约一百千米的古北口北门外的半山坡。山门高五米,宽三米,建筑相当讲究,这也许是老令公在百姓心中的威望颇高,人们怀着敬畏之心为他修建的这座坟墓。山门上有一副对联:“杨氏全家做事忠实不二”,“专祠一座表扬英勇无双”,横批是“气壮山河”。

殿前大门的楹联和横匾是冯玉祥将军题写的,上联是“何须纸笔舒中愤”,下联是“自有公平在世人”,横匾是“真正无敌”。殿内的明柱上还有一副楹联和横匾。上联是“潘氏至今无葬地”,下联是“杨家自古有忠祠”,横匾是“天下无敌”。这些后人的称赞足以体现人们对杨家将的推崇。

杨家将的声名威震天下,他们的后人如今在哪里呢?在雁门关下有一个鹿蹄涧村,这个村子里有一座国内现存最完整的杨家祠堂。村子里的一千多口人,一多半都是杨家的后人。

鹿蹄涧村这个名字听起来很奇怪,但它的来历却颇有神奇色彩。传说杨业的十四世孙杨友打猎时射中一只梅花鹿,梅花鹿带着箭逃走了。杨友紧紧追赶,突然,梅花鹿钻进地下不见了。杨友命人在梅花鹿消失的地方挖掘,挖出一方奇异的石头,最神奇的是,石头上竟然雕刻着梅花鹿带箭图案,而且还有鹿蹄印。后来,人们把这块石头搬回祠堂,并且把居住的村子命名为鹿蹄涧村。

多年来,鹿蹄涧村保留着古老的村祭,年年祭拜祖先的英灵。每年村祭必唱戏,唱戏必唱杨家将。只是,杨家将的哪一出戏都受欢迎,唯独不看《金沙滩》。众所周知,血战金沙滩是杨家将打得最惨烈的一仗。这一仗下来,七郎八虎死的死,俘的俘,悲壮无比。大郎、二郎、三郎、七郎战死,四郎、八郎被俘,五郎出家做了和尚。唯有六郎存活下来,挑起了日后杨家的大梁。

鹿蹄涧村不看《金沙滩》不仅仅因为这出戏太过凄凉,而是另有讲究。据说,有一年村祭,村里唱起《金沙滩》。开戏前晴空万里,风尘不动。开戏后,正打到精彩之处,突然,狂风四起,戏场内飞沙走石。顿时,台上台下乱作一团,戏也停了。过了一会儿,风沙住了,台上又紧锣密鼓地敲打起来。刚演到二郎、三郎惨死,突然一片乌云滚过,天空中电闪雷鸣,瓢泼大雨浇了下来。人们都说:“这是老祖宗发威呢,不愿意看到那些伤心事。以后咱们再也不演《金沙滩》了。”后来,换了别的戏,果真,再也没有离奇的事情出现。

传说故事毕竟带了一些神话色彩,然而,杨业本人在历史上的确是存在的。杨业年轻的时候,是名震千里的一员猛将,他在北汉担任侍卫新军都虞侯。北汉皇帝刘继元对杨业非常信任,杨业对他感恩戴德,舍命保卫北汉的政权。然而,大宋王朝全国统一的大局已定,不久,宋太宗就彻底推翻了北汉政权。杨业坚持守城苦战,然而,宋太宗喜爱人才,他早听说杨业是一员猛将,就命北汉亡国皇帝刘继元派亲信去劝降杨业。杨业悲愤地大哭一场后,终于投降了宋朝。

宋太宗喜出望外,立刻让他做右领军卫大将军。不久后,宋太宗任命杨业为郑州防御使,后来,又命杨业担任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代州就是今天的山西代县,也就是前文中提到的拥有那座钟鼓楼的地方。杨业的子女众多,民间称七郎八虎,大郎杨延平、二郎杨延定、三郎杨延辉、四郎杨延朗、五郎杨延德、六郎杨延昭、七郎杨延嗣、八郎杨怀亮,两个女儿,八姐杨延琪、九妹杨延瑛。个个身怀绝技,身手不凡。

当时,宋朝的边境一直不太平,其中又以辽国实力最强,经常侵扰大宋的边境,但屡屡失败。公元980年三月,辽国为了报复之前的战败,命令驸马,也就是西京大同府节度使萧咄李,率领十万大军,再次大举攻宋,想要突破雁门关。殊不知当时镇守雁门关的正是杨业,他深知辽军人数众多,于是想了一个出奇制胜的妙招,他带领数百精骑,绕过辽军,迂回至辽军身后,攻其不备,杀了辽军个措手不及。辽军毫无防备,顿时乱了阵脚。与此同时,雁门关的大宋守军趁势开关,与杨业里应外合,两边夹击,大败辽军。这一场战役,杀了辽国驸马,俘虏了一个辽国大将。雁门关大捷的消息传回中原,宋太宗大大嘉奖了杨业。而民间也给杨业一个称号,称他“杨无敌”。

杨业立下大功,一些将领非常妒忌他。他们给宋太宗送上奏章,奏章上给杨业捏造了很多莫须有的污名,但是宋太宗信赖杨业,根本不理睬,反而把那些奏章封起来,派人送给杨业。杨业见宋太宗这样信任他,对大宋朝更加忠心耿耿。

过了几年,辽景宗耶律贤驾崩,辽圣宗耶律隆绪即位。耶律隆绪仅有十二岁,他的母亲萧太后出面辅佐。消息传到大宋,有一个将领向宋太宗上奏章,认为大辽的政局正逢动荡,这是一个绝好的收复燕云十六州失地的机会。宋太宗同意了。

公元986年,曹彬、田重进、潘仁美率领三路大军北伐,杨业作为潘仁美的副将也随军出征。三支军队分头行动,很快便打了胜仗。潘仁美、杨业率领的西路军一路出了雁门关,由于杨业率领的军队英勇善战,没多久就收复了四个州。但是好景不长,由于粮草供应不足,曹彬率领的东路军逐渐败下阵来,田重进的中路军不久也被辽军打退。见此阵势,宋太宗不敢再战,命令各路宋军撤退,又令西路军也就是潘仁美的军队,承担起护送四个州的百姓们安全撤退的任务。

潘仁美和杨业接到命令后,立刻领兵带领百姓们撤退到一个叫作狼牙村的地方。当时,辽军兵力强盛,阵势浩大。杨业建议说:“不如我们派兵佯攻,吸引辽军的主力,同时派精兵埋伏在退路上,掩护军民撤退。”

监军王侁对杨业的建议嗤之以鼻,说:“杨将军怎么如此胆小,我们有几万精兵,直接顺着大路奔向朔州就是了,何必躲躲闪闪。”

杨业说:“以我们的实力,北上雁门关,必定要失败。”

王侁哼了一声,冷笑道:“杨将军怎么变成缩头乌龟了?杨无敌的风范哪儿去了?现在害怕了?想临阵脱逃吗?”

杨业一听此话,忍无可忍。他说:“我早就将生死置之度外,但是现在攻击的时机不到,将士们只会白白牺牲。倘若一定要开战,我一定冲在前面。”

不久,杨业带领手下人马出发了。临走的时候,他擦去眼角的泪水,对潘仁美说:“不用打也知道这是场败仗。我本来想等待最好的时机,痛击敌人,保护大宋。现在却有人责备我畏敌不前,我只有先死了。”接着,他指指陈家峪对潘仁美说:“但是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你们可以埋伏在这山谷的两侧,待我兵败之后,必定会撤退到这里来。只要你们及时援助,两面夹击,或许还有胜利的希望。”

说完,杨业带兵上了战场,他没有走多远,辽军果然来了一场伏击。杨业虽然英勇,但是辽兵源源不断地涌上来,势不可挡。杨业使劲拼杀了一阵,但无法抵挡敌军的攻势,无奈之下只得撤退,把辽军引向陈家峪。太阳下山的时候,他退到了陈家峪。然而,这里却静悄悄的,一个宋兵都没有。

原来,杨业走了以后,潘仁美就把人马带到陈家峪。等了一天,都没有杨业的消息,监军王侁认为辽兵一定是被杨业打退了,害怕杨业抢了头功,就命令撤去山谷的埋伏兵。没想到不久就传来杨业兵败的消息,王侁赶紧找了另外一条小道逃跑了。

杨业四处张望,发现没人接应自己,只好又转过身来,带着部下与身后的辽兵殊死搏斗。无奈辽军人数众多,血战到最后,杨业身边只剩下了一百多个兵士。他含泪对兵士说:“你们跟随我多年,都有家中的老小要照顾,现在不要跟着我一起送死,赶快突围出去吧。” 兵士们也都流下泪来,但没有一个人离开。最后,兵士们全都战死沙场,连杨业的儿子杨延玉和部将王贵也都死去了。杨业忍着身上的十几处伤口,拼死杀敌。不料,辽国名将萧达凛从暗中放了一箭,射中了杨业的战马,战马摔倒在地。辽兵冲过来,抓住了杨业。

杨业被俘后,辽将试图劝降,但被他拒绝。杨业绝食了三天三夜,悲壮而死。

杨业战死的消息传到了朝廷,宋太宗失去了忠诚的勇将,悲痛欲绝。他将潘仁美官降三级,又把王侁流放至金州。

杨业牺牲后,杨家的主力是六郎杨延昭。他幼年时期就喜欢排兵布阵,长大后做事沉稳,足智多谋。杨业曾经感慨:“这个孩子最像我。”他每次打仗都喜欢带着这个儿子。杨延昭长大后,始终追随着父亲,曾多次被父亲派往各地驻防。每到一处,他都亲自率领士兵修城筑寨,加强边防。北伐时,潘仁美、杨业率西路军进攻应、朔、云、寰四州,杨延昭担任先锋,勇敢地带领着士兵冲锋陷阵。朔州城下与辽军激烈交战,不幸被一支流箭击中,贯穿手臂,血染战袍。但他带着伤痛,仍杀辽兵无数,为西路军连续收复四州立下了汗马功劳。

后来,雁门关北伐以失败告终,父兄战死,杨延昭只身突围。后来,他守卫北方二十多年,先后出任知景州、江淮南都巡检使。

公元999年七月,宋真宗得到消息,辽兵将大举南下,便调任杨延昭为保州缘边都巡检使,负责警备保州、安肃军、广信军三地。十月,辽军在萧太后的亲自督战下,进攻遂城。遂城的城地非常狭小,因此防备也较弱。辽兵看到这个弱点,集中兵力猛攻,甚至不惜数日围城。当时的情形非常危急,眼看辽兵就要攻进城内了,城中的军民全都惊慌失措。

杨家将的故事-中国民间故事

“将军,怎么办?”孟良和焦赞也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般,来回踱步。

“不要惊慌。”杨延昭心中也很焦急,但他仍然不动声色。一边安抚身边的众人,一边登上城墙,四处寻找可以退敌的办法。此时,正值寒冬,天寒地冻,寒冷的空气几乎可以滴水成冰。

“哎呀!”一个守城的士兵一不小心滑倒在一块冰上。杨延昭看到了,顿时计上心来:好,有办法了!他立刻兴冲冲地传来众部下,命大家抬水来,等到晚上全部浇到外面的城墙上。果真,第二天,辽军来攻城。那城墙已经变成了一堵冰墙,滑溜溜的,无法攀爬。辽军无奈,想等冰融化,然而,天气寒冷,城内又不时浇水加固。因而,辽军只好撤退。城中的杨延昭看到有可乘之机,便率领众将士一路追击,歼灭了不少辽军,还缴获了许多辽军的武器。这场战役后,杨延昭因战功显赫,被提升为莫州刺史。

公元1000年冬,辽军南下入侵。杨延昭在羊山以西埋伏了精锐部队,自己则从北面向辽挑战。而后他做出一副寡不敌众的样子,边战边撤,将辽军诱至西山。等时机一到,西山的伏兵猛然出现,打了辽军一个措手不及。辽军大败而逃。杨延昭和他的部下生擒了辽军的将领,并且缴获了许多战马和武器。而后,杨延昭被晋升为莫州团练使。当时杨延昭和兄弟杨延嗣与辽军战斗的英勇事迹广为流传,在河北边疆无人不晓,人称他们为“二杨”。

公元1003年冬,静戎军王能向宋真宗上奏,希望能在静戎、顺安、威虏界等地,凿条运河,以此来抵御辽的骑兵,宋真宗同意了。运河凿出后,宋真宗将杨延昭的部下增长至万人,派遣他去驻防静戎之东,保卫河渠。果然,同年的闰九月,辽圣宗亲自率领数十万大军南下,但是遭到了魏能、石普和杨延昭等大将的坚决反击。宋朝官兵见辽军节节败退,忍不住放松了警惕,没想到辽军绕道乘虚深入,猛然到达了黄河北岸的澶州。消息传来,震惊了整个朝堂。

十一月,为了增强士气,宰相寇准奏请宋真宗亲临城下,鼓舞士气。果然,宋军见到宋真宗,欢呼声传到十里之外,将士们个个气势百倍。与此同时,几十万宋军陆续结集到澶州附近,辽军一下变成了孤军,其统军萧达兰在宋真宗到达之前已被宋军射死,辽军气势大减。在这种情形下,辽提出议和,但是条件很苛刻。软弱的宋真宗竟然同意满足辽方的物质需求,以求辽军撤退,维持极不安定的和平。

杨延昭向宋真宗提出:“现在辽军被迫留在澶州,离北边的辽国有千里之远,他们的兵士虽然众多,但已身心俱疲。如果我军堵住他们的退路,定可一举攻下辽军,收复幽州、易州等失地。”

然而,一味求和的宋真宗根本没有采纳杨延昭的这个合理建议,反而同辽订立了“澶渊之盟”。之后,他还特别下诏,等辽军撤军时,宋军在沿途不许邀击。

杨延昭英勇善战,身先士卒,威震辽境。1014年,杨延昭死于河朔。他死之后,河朔百姓望棺而泣,就连敌方也举哀致敬。

杨六郎探母

在民间流传的杨六郎的故事中,《杨六郎探母》流传甚广。相传在宋代,权相王钦若与辽私通,想要谋害三关守将杨延昭。于是,他们声称杨家天波府不祥,会镇压国运。宋真宗见了奏章,不辨真相,立即派遣谢廷芳率众去杨家,欲拆除天波府。

天波府原本是为了表彰杨家满门忠勇而建,忽然要被拆,佘太君知道这必是奸人所为。于是,她请求谢廷芳宽限拆楼的日子,自己打算亲自上殿向皇上请奏。而那谢廷芳不但不同意延期,反而指使手下打伤了佘太君。这下惹怒了杨家人,杨八姐和杨九妹大怒,联合杨家其他人,一起将谢廷芳赶出了天波府。

事后,佘太君担心杨六郎听说此事后会赶回家来,立即让杨八姐送信到三关。信中她嘱咐六郎不得擅离职守,落下把柄。可是杨六郎得知此事后,实在放心不下,决定回京探母,然后上殿向皇上揭穿奸党阴谋,恢复杨家的名声。

六郎与八姐一路同行,刚走到半路,军中的焦赞也风风火火赶来了,嚷嚷着要回去看老太君。六郎知道焦赞性情急躁,担心他进京后会闯祸,就劝他说:“现在我不在军中,恐怕会让人钻了空子,你还是速速回三关,为我打个掩护,母亲这边有我去就行了。”

佘太君见六郎归来,连连叹息:“儿啊,你怎么还是回来了?倘若消息走漏出去,如何是好?你最好暂时躲在家中,不要出门。我去请柴皇姑来一同商量,看看有没有对策。”

六郎点头同意了。但他万万没想到焦赞根本就没回三关,他竟然趁夜偷偷潜入谢府,将谢廷芳一家全部杀死。王钦若得到消息,立刻带人赶到杨府,抓走了六郎和焦赞。

两人被五花大绑,押入大牢。王钦若上金殿,告杨延昭和焦赞,擅自离开边防要塞,又涉嫌杀害朝廷命官,每一条都是死罪。宋真宗御批斩首,命王钦若监斩。

行刑之日,六郎的妻子柴皇姑赶至法场拦阻。双方僵持不下。恰在此时,孟良忽然从三关赶到,他一边飞奔,一边大喊:“王钦若,你私通大辽,还有什么话要说?”

孟良送来的正是王钦若和大辽往来的信件。柴皇姑看了信,立刻命令孟良将王钦若五花大绑,等着面圣。然后,又命人当场释放了杨六郎和焦赞。这一场险遭杀头的风波才算止住。

杨四郎探母

京剧《四郎探母》非常有名。剧中的四郎就是杨业的第四个儿子杨延朗,人称杨四郎。杨四郎仪表堂堂,武艺高强,英勇善战。在兄弟几个中,四郎最得父母的欢心,他们希望杨四郎日后能够统率杨家将,然而谁能想到,金沙滩一场恶战,却改写了他的人生命运。

在金沙滩恶战中,杨四郎与敌人拼死搏斗,却和杨家将失散了。在一片混乱中,他迷失了方向,而对方的将领早已看到他在战场上的表现,绝非普通军士,就让人把他绑了起来,押送回营。

这一仗辽军的损失也十分惨重,辽王在大战中身亡。众将士觉得不可一日无王,就推拥王后执掌朝政,她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萧太后。萧太后深思熟虑,很会用人,凡是大事都要听取众人的意见,众将士都对她忠心耿耿。

杨四郎被押到萧太后跟前,萧太后听将士们说起他在战场上的作为,断定他肯定是杨家的大将,于是向他询问姓名。杨四郎哪会如此轻易投降,就谎称自己名字叫穆义,是一个普通的军官。萧太后一听不是杨家人,又见他长得相貌堂堂,武功也不错,甚为满意,便让大臣做媒,把自己的女儿铁镜公主嫁给了他。

四郎家中原本有妻子孟氏,两人十分恩爱。他自然不愿娶铁镜公主,但现在自己只是俘虏,想要活命只有屈从。从此,杨家人对他生死不知。而他虽然挂念母亲和众兄弟姐妹,也是毫无消息。他在辽国一待就是十五年,虽说萧太后和公主待他很好,但他心中始终想着要回到大宋。

这天,四郎听说辽国大将肖天佐在雁门关摆下一个阵,并上书大宋,如果大阵被破,辽愿意对宋俯首称臣;若破不了大阵,大辽将会夺取大宋的江山。大宋皇帝十分不满,于是御驾亲征,率领杨家将及多路军兵,驻扎在雁门关内。杨四郎十分重视这个消息,认为这是他回宋朝的大好时机。

过了几天,振奋人心的消息传到了四郎的耳朵里。宋军中执掌帅印的正是自己的弟弟杨延昭,而带领杨家将的竟然是老母亲佘太君!四郎心里十分激动,他决心要和十五年未谋面的母亲见上一面。但是把守雁门关的是萧太后的大将,不可能随便就能过关。这时,他想到了铁镜公主,如果公主不肯帮忙,肯定是无法见到老母亲。于是,四郎跪在公主面前,说出了自己保守十五年的秘密。公主听了大吃一惊,她万万没想到驸马竟是敌方杨家将的一员。

四郎说:“我十五年没见过家人,现今老母亲就在雁门关内,不去见一面,难以了却我的心愿。求公主向太后讨一支令箭,让我连夜出关,去见老母亲一面,然后再把令箭归还太后。”

铁镜公主温柔善良,她听了丈夫的哭诉,毅然来到银安殿拜见母后。见到萧太后,铁镜公主捏了一下怀中的儿子,儿子大哭起来。萧太后急忙问:“孙儿为何哭泣?”

公主说:“他平日喜欢玩令箭,看到母后的令箭就想要玩。”

萧太后就把令箭拿给公主,让她天亮时还回来。公主把令箭塞到怀里,向母后道了谢,高兴地离开了。

公主回到后宫,见四郎早已换了行装,准备好了马儿,正焦急地等候公主。他接过令箭,匆匆和公主道别,然后翻身上马,急急忙忙离开了。

杨家将的故事-中国民间故事

雁门关的军士果然看守极严,老远就让人下马接受检查。杨四郎出示令箭,说是太后命他去宋营打探。看守放行后,四郎直奔宋营,却被大宋巡逻的军兵用绊马索绊住,捆绑起来送到中军帐。

主帅杨六郎正在头疼辽军摆下的天门阵,忽听北番有细作被捉,自然要亲自过问。就这样,杨四郎被将士们押到了帐下,六郎还没开口询问,四郎就冲他大喊:“六弟,我是你四哥啊!”

六郎大惊,靠近一看,果然是四哥!忍不住惊喜交加。四郎着急见母亲,急忙问:“听说母亲也来了,是不是真的?”

“是的,她就在后帐休息。”六郎一边回答,一边带四郎回后帐见母亲。来到后帐,四郎说:“六弟先去禀告母亲,不孝儿四郎回来了。”

佘太君听了六郎的话,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惊叫起来:“四郎?我儿现在哪里?”

四郎在帐外急步进来,跪在母亲面前叫一声娘,母子俩抱头大哭。分别十多年,佘太君老泪纵横,与四郎谈论起这十多年来的思念,以及家中的变故。

八姐、九妹听说四哥回来了,也都到母亲帐中相见。一家人团聚,喜不自禁,每个人都有一腔感怀。老太君让六郎置办酒宴,为四郎归来接风洗尘。她对四郎说:“儿啊,你这一走十多年,你妻子可是苦坏了。你快去见她一见吧。”

四郎一听娇妻还留在杨家为他守候,顿时惭愧万分。他忍不住多年的思念,立刻冲入帐中与孟氏相见。孟氏见到四郎,又惊又喜,夫妻俩相互拥抱,抱头痛哭。然而,还没等他们尽诉思念之情,忽听得打更人敲了三更鼓。四郎吃了一惊,连声说:“不好,我要走了!”

四郎虽然很想回到大宋,但在大辽已经有了家室,他不能让他们为自己蒙受不白之冤。失落北国十五年,自己能再见母亲一面,也算是给了他们一个音讯,不能奢望太多。于是,四郎忍痛拜别母亲,告别弟弟妹妹,再狠心离开分离了十多年的妻子。他低头快步上马,迎着塞外的寒风,饱含热泪,向雁门关那边驰去。

杨四郎刚刚策马奔过雁门关,就被辽军一把拿下。而后,他被押送到银安宝殿上,萧太后怒不可遏,此时,她已经知道自己为女儿选的驸马竟然是杨四郎!她恨不得马上杀了他解气,但看在铁镜公主和孩子的份上,她还是饶过了杨四郎。

从此,杨四郎安心留在了大辽,为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民族和睦相处,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杨五郎出家

杨五郎是杨业的第五个儿子,杨延德。五郎的武功了得,以善战著称。太平兴国初年,宋太宗刚坐稳龙椅,他率领杨家将等大批兵马亲征辽国晋阳。双方势均力敌,宋军一直围城四十多日,也未能攻破晋阳。宋太宗想不出其他的办法,干脆挖开了汾河的大坝,晋阳城遭受了水灾,辽兵仓皇逃跑。宋军乘胜追击,继续北征,一直打到五台山南台附近的一座山上。突然,云间出现异象,文殊菩萨的面容竟然浮现在空中。

宋太宗认为这是文殊菩萨希望他罢兵,使五台山的百姓众生远离战乱。于是,他在山岭上插上一支箭,表示自己放下武器,一心向善。

随后,杨业父子跟随宋太宗,来到五台山的行宫。因宋太宗早就听说,五台山白鹿庵的住持睿谏法师是一位人人敬仰的高僧。刚进入白鹿庵,睿谏就搬了个蒲团让太宗坐下,杨业父子侍立两旁。

睿谏一边同太宗讲佛经,一边上下打量着杨业父子。当他看到杨五郎时,发现他听得津津有味,似乎有所感悟,便记住了这个年轻人。

讲经结束后,宋太宗由杨业陪着回到行宫。他很尊敬佛学,命令扩建白鹿庵,赐一块匾额“太平兴国寺”。杨五郎却有意留在后面,等众人离开寺院,他马上返回身来,却见睿谏法师正双手合十,笑眯眯地看着自己。五郎还没说话,睿谏法师就抢先问道:“五将军,为何还回来找老僧?”

五郎便说出了自己心中对善恶的疑惑。睿谏道:“佛法是自省,不见非善乃劝众生自谨,若众生皆愿去恶从善,世间何恶之有?恩恩怨怨,却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杨五郎听罢,似乎有所感悟。睿谏法师一眼就认定,杨五郎有心向佛,便说:“尘世的纷纷扰扰,不过一场戏而已,请五将军日后好自为之。”

杨五郎在五台山住的那几天,每天都要去与睿谏谈天,二人聊得十分投机。几天后,宋太宗要下山,杨五郎与睿谏道别。睿谏送给他一个黄包袱,说:“五将军,请拿好这个包袱,倘若遇见了大难,就打开包袱吧,它可以帮助你脱离困境。”而后,又向他赠送四句偈语:“须防我中仇,谨记道中道,决心应坚固,临危莫焦躁。”

后来,辽国的萧太后再次南下,宋辽两国在金沙滩交战,潘仁美意图陷害杨家将,使得他们大败,杨家众兄弟四个战死,两个被辽军所抓,杨五郎突出重围,躲进一片树林中。

此时,他想起五台山上得到的那个包袱,打开一看,里面放着一把剃刀、一顶僧帽和一件袈裟。原来,睿谏师父所言是指潘仁美多次设计陷害杨家将,这些东西是为他脱离困境准备的。杨五郎眼看着父亲和兄弟都战死沙场,心灰意冷,就卸下战袍,自剃须发,穿上了僧装。而后,他骗过层层敌兵,一路来到五台山,找到睿谏法师并拜他为师,出家为僧。

后来,五郎感念父亲惨死,偷偷将杨业的遗骨带到五台山,在九龙岗下葬,为父亲建起了一座六角的墓塔,以便自己节日祭祀。以后,人们把这座墓塔称为“令公塔”,成为人们纪念杨家将的其中一个地方。

杨宗保穆柯寨招亲

杨六郎的儿子杨宗保,在《宋史》上并未留名,是否真有此人,至今不得而知。但是他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尤其是著名的“杨宗保穆柯寨招亲”。

北宋初期,辽宋交战颇为频繁。那时,杨六郎镇守三关,大败辽国元帅韩昌,萧太后不服气,她重振旗鼓,请高人摆下天门大阵,邀请杨六郎破阵决胜负。杨六郎感到事关重大,光靠自己无法破阵,便派儿子杨宗保去五台山请五哥杨五郎下山,共同破阵。

杨宗保带领孟良、焦赞二将,策马狂奔,路经穆柯寨,上了五台山,找到了伯父杨五郎。五郎说:“我已经多年未上过战场,斧柄已经腐朽了,要想破天门阵,必须用穆柯寨的‘降龙木’来做斧柄,这样才能破阵。”

杨宗保听后,立刻又带着孟良、焦赞下山去穆柯寨。三人路上计划着如何才能说服穆柯寨,取到降龙木。孟良、焦赞两人盘算着,如果穆柯寨的寨主穆桂英不给的话,他们干脆就攻打山寨,把降龙木抢来。不料这些话被穆柯寨的耳目听到,传到了穆桂英的耳朵里,她干脆带领女兵下山应战。

只见山下一个英俊少年,旁边跟着两个大汉。穆桂英正想询问,不想还没开口,孟良就气势汹汹地说:“快快交出降龙木,如果不献上来,我们就一把火烧了山寨!”

穆桂英一听顿时火冒三丈,她抡起手中的武器就冲了过去,孟良和焦赞那几下子碰到穆桂英根本就不够瞧,只打了几个回合,就败下阵来。杨宗保见状,立刻策马上前迎战。几个回合下来,杨宗保也不是穆桂英的对手,被她一把活捉,绑回了山寨。

回到穆柯寨,穆桂英仔细一看杨宗保觉得很面熟。仔细回想一番,终于想起三年前,她在离山紫霞宫学艺时曾经救过一个公子,莫不就是他?原来,三年前杨宗保获救,在紫霞宫养伤期间,得到穆桂英的精心护理,穆桂英的师父看出了两人的心事,在杨宗保走后,她便做主,将穆桂英的终身许给杨宗保。现在杨宗保就在眼前,穆桂英又不好意思直截了当地明说,只好拐弯抹角地对杨宗保进行暗示。

杨宗保一听,一个山寨女子竟然向自己提亲,立刻摇头,宁死不允。穆桂英只好说出了实情,杨宗保仔细一看,穆桂英果真是在离山养伤时护理自己的小道姑,便转怒为喜,答应了婚事。

焦赞和孟良见杨宗保被捉上了山,想着凶多吉少,赶紧策马回到三关,报知杨元帅。杨六郎听了大怒,火速带人来救。两军阵前,穆桂英和杨六郎打得不可开交。穆桂英本领高强,一个走马生擒,抓住了杨六郎。恰在此时,杨宗保赶来,急忙高喊:“桂英快住手,儿媳哪里能抢公爹呀!”

杨家将的故事-中国民间故事

穆桂英一听,顿时满面通红,急忙把杨六郎抛下马,自己飞奔上山。杨六郎被抛下马来,哭笑不得,收兵回营。

杨六郎回到帅府,对穆桂英不但没恼怒,反而赞不绝口,认为穆桂英年少有为,真是女中豪杰。于是,他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定下了“斩子纳贤”之计,引穆桂英救夫归宋,大破天门阵。这就是我们常看到的传统戏“辕门斩子”。

穆桂英来到三关,同杨宗保顺利完婚,全营上下欢庆三天。三天后,穆桂英登台拜帅,统领兵马,攻打天门阵。这天门阵,是按五行八卦所摆,共是一百单八阵。穆桂英经仔细的研究,终于摸出了头绪。后来,她在恩师圣母和任道安、郑道平、李大威等几位世外高人的协助下,杨家将祖孙、母女、父子、夫妻全部上阵,齐心协力,一举攻破了北辽的天门阵。自此,辽国一蹶不振,再也没有了南下侵犯的念头。

杨文广收螟精

杨宗保的儿子杨文广,历史上的真人为杨六郎的儿子。长大后同样随军出征,抗辽保宋。然而,在1044年,宋朝和西夏已经议和成功,宋再缴纳“岁币”银、茶、绢二十余万求“和平”。杨文广也就失去了杀敌报国的机会。

公元1068年,韩琦上奏皇帝宋神宗修建城堡,保护秦州西北的居民,避免西夏党项人的入侵,宋神宗同意了。韩琦便派秦凤路副都总管杨文广经办此事。

虽然辽已经平息了,但西夏对大宋还是虎视眈眈。之前宋军修建城堡,西夏党项人都会出兵破坏。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杨文广想出了一个声东击西的策略,他散出谣言,说自己将要去某地修建城堡,西夏军闻讯,立刻赶去破坏。杨文广趁机率领部下,急奔筚篥,全面部署防务。

次日清晨,西夏军发现上了当,立即掉头赶到筚篥。然而宋兵防守十分严密,西夏军无可乘之机,只好留下文书,声称回去要带着百万骑兵来袭。杨文广当机立断,立即出击追杀西夏党项军。西夏兵大败,宋军的筑城工作顺利完成,杨文广也立了一功。

有关杨文广的故事,在民间也被人们津津乐道,甚至还有点神话的味道。据传北宋时,民间妖精横行。杨文广丝毫不畏惧,领兵四处降妖。据说他在甲子港收了鳄鱼精,又在镇前收了水龟精。后来听说大南山螟精出没,喜欢食水稻。于是,杨文广又带着部下来到大南山,准备收拾这个妖精。

螟精听说过杨文广,知道他是一个不好对付的角色,一听说他带将士已到,情知不妙,慌忙向大山沟里逃窜。可偏偏这个时候,她腹中的孩子马上就要出生了,肚子痛得厉害,无法施展妖术。眼看杨文广的兵士们的冲锋声越来越近,螟精急得不知如何是好。

突然,她看见路边的大树下有个货郎,正悠闲地在乘凉。螟精心生一计,急忙摇身一变,变成一个孕妇,可怜巴巴地跑到货郎面前求救:“小哥,有坏人在追我。请您可怜可怜我母子,再生之恩,日后自当报答!”

货郎见这妇女苦苦哀求,起了怜悯之心。正想问明情况,就听见后面喊声紧逼。他来不及多问,赶紧让这孕妇藏进自己的担子里,自己守在一旁。

官兵追到货郎担前,问:“这位兄弟,可曾看见螟精经过?”

货郎一听是螟精,心里一惊:“是不是一个女子?”

官兵道:“正是。这个妖精喜欢糟蹋水稻,如果放任不管,今年的收成就难保了!”

货郎还是不相信自己救的那个女子是妖精,就吞吞吐吐地,不肯说实话。官兵急了,翻开货郎担进行搜查。恰在此时,螟精分娩了,见官兵来搜,她干脆丢下了卵,逃走了。谁知她刚逃到大南山峰,正好碰上杨文广,被抓了个正着。

螟精很快就被消灭了,但是产在货郎担稻草堆里的螟卵,却孵化成虫。从此,这种螟虫专食水稻,不食其他作物,这就是我们所见到的螟虫,俗称“蚂蚱”。

十二寡妇征西

在抗辽保宋的过程中,杨家将的儿女们均因报国而战死。杨业碰碑而死;大郎中毒酒而亡;二郎乱刃分尸;三郎被马踏死;四郎招为辽国驸马后叛军阵亡;五郎破天门阵而亡;六郎征西夏病死;七郎被潘仁美射死;八郎被俘自杀;杨宗保征西夏阵亡;杨宗英破天门阵而亡。

但是杨家并未就此消亡,反而涌现了一大批巾帼英雄,这正是大名鼎鼎的“杨门女将”。杨门女将个个文武双全,为国为民之心不亚于杨家兄弟。宋仁宗时,西夏大军进犯,勇敢的杨宗保要保卫大宋,他率兵迎敌,结果中箭身亡,他的儿子杨文广也被困于绝地。噩耗传来,已经100岁高龄的佘太君心中无比悲痛,她毅然上朝,向宋仁宗请缨出征。

宋仁宗问道:“老太君,就算你要请缨上战场,谁能随行呢?”

佘太君答道:“杨家儿子个个都是英雄好汉,杨门的女子也丝毫不弱,如今就带领我的儿媳、女儿们上战场,她们同样能独当一面!”

宋仁宗同意了,佘太君返回天波府,率领杨门女将出征,这就是民间有名的故事“十二寡妇征西”。杨门女将纷纷穿上战袍,拿上武器,跟随佘太君西征,并且一举击败西夏大军,胜利回朝。

传说中,佘太君率领十二寡妇征西时在十二连城与西夏军队交锋。当时,杨家十二寡妇率兵各守一城,由于杨门女将个个武艺高强,又占据了“进可攻、退可守”的十二连城,最终西夏军一个城也没破,以失败告终。

这些奇女子不仅在战场上保家卫国,关于她们的故事也源远流长。

佘太君抗婚

相传宋仁宗时期,有一次他微服出行,在游春的路途中,遇见了杨八姐。杨八姐生得美若天仙,宋仁宗顿时被迷得颠三倒四,想要把杨八姐纳入后宫为妃,就命王延龄到杨家说亲。

佘太君听闻此事怒火三丈,但她不露声色,假意答应了婚事,又上金殿索要彩礼。宋仁宗大手一挥:“老太君想要什么样的彩礼,说出来便是。”

佘太君回答:“老朽要的东西不多,只希望圣上能给我东海红芍药,西海牡丹根,南海灵芝草,北海老龙鳞;一两星星二两月,三两清风四两云,五两火苗六两气,七两炭烟八两琴音;雪花晒干要二斗,冰琉子烧灰要二斤,井里塌灰要二斗半,人参汗毛要七斤;四楞鸡蛋要八个,搂粗牛毛要三根,苍蝇心来蚊子胆,兔子犄角蛤蟆鳞……”

宋仁宗一听,这些东西哪里能找得到?明摆着佘太君在刁难自己,不让杨八姐嫁入皇宫来。他脸色一沉,就想治罪。

朝臣刘文晋献计道:“圣上,不能以此为名给杨家治罪,毕竟他们是名门将士,今后还要靠他们镇守边疆。臣下倒是有一计。”

“快说!”

“请圣上赐佘太君盛宴,把她留在宫中。臣下率领御林军,直奔杨家,把杨八姐抢来便是。等待生米煮成熟饭,佘太君也无话可说。”

宋仁宗果真请佘太君来参加宴席,同时派御林军悄悄去了杨家。不料杨门女将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把御林军打得落花流水。

宋仁宗大怒,欲斩佘太君。杨八姐得到消息,率杨家女将一路杀进宫门,救走了佘太君。仁宗自知理亏,选妃之事只好作罢。

杨八姐智取金刀

宋朝年间,杨业曾经有一把金刀,在征战的时候丢失在辽国。后来朝廷提出要收回这把宝刀,命十四岁的杨宗保取回宝刀,期限是三个月,如果到期拿不回来,就把佘太君打入天牢。

佘太君领了圣旨,思前想后,觉得十四岁的杨宗保定难完成使命,于是她便将这个任务托付给了杨八姐。

杨八姐乔装打扮一番,改扮成辽国的女将,顺利进入了辽国。刚进辽国的三关界,刚巧遇见了巡查三关的萧太后的小女儿银花公主。为了躲避她们,杨八姐慌忙中躲进一个道观。杨八姐见到道观的观主,越看越眼熟,追问之下,才知道原来他是失散十五年的杨业的弟弟杨继康。

两人还来不及叙旧,就听见门外萧太后的声音,眼看萧太后和银花公主就要进来了。为了不让杨八姐的真面目被识破,杨继康让杨八姐改扮成一个小道士的模样。来道观的银花公主见了这个眉清目秀的小道士,立刻一见钟情,央求萧太后,把杨八姐带回宫中。

后来,萧太后见杨八姐武功了得,干脆把她招为驸马。杨八姐借此身份进入辽国的皇宫,并和叔叔杨继康设下巧计,终于带着失落辽国的金刀回到大宋。

杨排风痛打韩昌

杨排风和杨家并无血缘和姻亲关系,只是杨家一个烧火的小丫鬟。但她练得一身惊人的好本领。

在一场战斗中,杨宗保被辽国的韩昌掳去,杨六郎派属下孟良到天波府求救。

杨排风听闻此事,自告奋勇,愿去大战辽将韩昌。孟良见她只是个烧火丫头,根本看不上她。

杨排风不服气地说:“咱们来比武,倘若你赢了,我便回去烧火;若是你输了,可就要带我去三关。”孟良答应了,两人打斗起来。没想到杨排风本事了得,几下就打败了孟良。

孟良心服口服,带着杨排风到三关去见杨六郎。焦赞见孟良搬来的救兵不过是个小丫头,同样不服,于是也被这个小丫头狠狠教训了一顿,这才肯低头服输。

后来,杨六郎带着杨排风出兵,她大展身手,一举打败了韩昌,救回了杨宗保。

穆桂英挂帅

杨家将破了天门阵,击退了大辽,保住了大宋的安宁。此时,家中就只剩下了佘太君、杨宗保、穆桂英、杨思乡、杨文广和杨金花等人。佘太君因宋王无道,加上杨家将失去了众多儿女,不愿意再战,就携子孙辞官回了老家河东。

一天,杨宗保将听到的辽国安王造反、边关紧急之事禀报佘太君。佘太君惦记国家的安危,又不知由谁带兵抵抗,于是就让杨文广和杨金花前往京城打探。文广、金花在京城看到奸臣王强的儿子王伦在比武场上耀武扬威的样子,心中十分不满,两人与王伦校场比武。他们先是以箭穿金钱眼取胜,后来又逼得刀劈王伦,惹下了一场祸事。奸臣王强一见儿子没了性命,恨不得立刻把文广兄妹碎尸万段。幸好朝中老臣有认识文广的伸手相助。

此事传到宋王的耳朵里,急忙召见文广和金花。他正愁无人抵挡辽国安王,得知文广和金花是杨家后人,顿时喜出望外。他即刻传旨命穆桂英挂帅,又任命文广、金花为马前先锋。为了逼迫穆桂英挂帅,他把帅印也交给了文广和金花。可怜文广和金花年幼不懂事,接了帅印欢天喜地地回了家。

两人回到府中,将帅印交给了穆桂英。穆桂英知道宋王昏庸,而且听信奸臣的谗言,她对此非常不满,不愿意挂帅出征。于是,她思前想后,决定用绳索捆了文广,准备进京辞官请罪。

佘太君得知后,找来穆桂英:“桂英啊,现在不是对皇上不满的时候,如果没有人出征,辽国破了我大宋的门户,肯定会大肆进攻,到时候饱受战争之苦的不是昏君,而是无辜的老百姓啊。”

经过佘太君的劝说,穆桂英终于同意挂帅出征,保住大宋江山。出征之日,穆桂英全身披挂,威风凛凛。佘太君亲自前来送行。而后,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出发征战,终于平定了安王之乱。那一年,穆桂英53岁。

杨家将的传说在民间代代流传,在中国历史上,拥有这种忠烈家风的还有薛仁贵、薛丁山、樊梨花的薛家将和呼延赞、呼延灼的呼家将。他们承载着人们对和平安乐生活的向往。

杨家将的故事-中国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