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奠基人是谁

时间:2023-10-19 09:29:01关键词:之最,作家

最伟大的无产盼级文学奠基人--鲁迅

中国最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奠基人,是鲁迅。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生于破落的封建地主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试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年至1907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展开大规模的论战时,鲁迅站在革命派一边,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重要论文。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他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并同早期共产主义者李大钊等步调一致,坚决反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妥协、投降倾向。1918年至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作品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在这一时期,鲁迅开始接触马列主义,阅读过《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著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来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一切职务。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教育,彻底放弃了进化论思想。1927年10月到达上海,认真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1930年,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成立,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这期间,他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顽固派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国民党顽固派御用文人及其他反动文人、反动文学进行不懈的斗争,逐步成为我国文化革命的旗手和无产阶级的伟大战士。

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他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杂文。后10年的杂文,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地、深刻地分析了各种社会问题,表现出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

杂文在鲁迅全部创作中占有很大比重,是他解剖社会、抨击敌人的重要艺术武器。从他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随感录”起到逝世为止,所写的杂文收编成集的计有《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篇》《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淡》《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末编》等。

鲁迅的杂文内容广泛,笔锋犀利,如匕首,如投枪。早期杂文,表现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精神,形成广泛的社会批评的特色。新文化统一战线分裂后,他的杂文从广泛的社会批评转到激烈的政治斗争,除极力反对“尊孔,崇儒,专经,复古”外,围绕“五卅”事件、女师大风潮和三一八惨案而写的杂文,集中攻击了为军阀官僚服务的欧化绅士和市侩文人,突出地显示了民主革命斗争在封建势力和右翼合流以后的新的任务和意义。《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提出“痛打落水狗”的主张,反对姑息养奸。在后期的杂文中,他用如椽大笔,揭露蒋介石叛变革命屠杀人民的罪行,谴责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可耻行径,批评文化现象和文学活动

鲁迅的杂文是时代和生活的记录。它以鲜明的爱憎,迅速的接应,深广的内涵,娴熟的技法,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坚实的脚印。诚如瞿秋白所说:“鲁迅的杂感其实是一种‘社会论文’—战斗的‘阜利通’。谁要是想一想这将近20年的情形,他就可以懂得这种文体发生的原因。急遽的剧烈的社会斗争,使作家不能够从容地把他的思想和情感熔铸到创作里去,表现在具体的形象和典型里;同时,残酷的强暴的压力,又不容许作家的言论采取通常的形式。作家的幽默才能,就帮助他用艺术的形式来表现他的政治立场,他的深刻的对于社会的观察,他的热烈的对于民众斗争的同情。”(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

鲁迅对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介绍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绘画、木刻;搜集、整理、研究了大量中国的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艺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集》《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鲁迅病逝于上海。1938年出版过《鲁迅全集(20卷),新中国成立后,鲁迅的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10卷)、《鲁迅译文集》(10卷)、《鲁迅日记》(2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56年,党和人民政府迁移重建了鲁迅墓。毛泽东同志亲自为鲁迅墓题字,并多次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向鲁迅学习。北京、上海、绍兴等地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

鲁迅也是中国笔名最多的作家。他一生使用的笔名至今收集到的有156个鲁迅”是他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时使用的笔名,也是他笔名中用得最多影响最大的一个。据不完全统计,他用这个笔名发表的小说、杂文、散文、散文诗、译文达500多种。这一笔名的含义,许寿裳曾向鲁迅询问过,鲁迅回答道:“我从前用过迅行的别号是你所知道的,所以临时命名如此。理由是:(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亡友鲁迅印象记》)。

鲁迅的笔名变化无穷、寓意深刻,同其战斗性格相一致。1898-1917年,取用笔名12个,如戛剑生、自树、迅行、令飞、索子等,多含有希望、自励、奋飞和探索的意义,表现了作家爱国的炽烈感情和盼望祖国富强并为之献身的精神。1918-1926年,新用笔名20个,常见的有鲁迅、唐俟、巴人、风声、神飞等。这个时期他奋起呐喊、战斗,取名更具有进取之意。1927-1936年,正值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也是鲁迅英勇战斗反文化“围剿”的10年。为了冲破白色恐怖和文化“围剿”的罗网,争取发表的机会,他使用笔名多达100多个更侧重于讽刺和战斗,如“佩韦”示其战斗之坚韧;“孺牛”表示对人民深沉的爱;“越容”“燕客”“华圉”暗示环境险恶、时代黑暗。鲁迅曾在致许广平信中指出:“以起名招一种无聊的麻烦,固然不值得,但若假名太近于滑稽,则足以减轻论文的重量,所以也不很好。”(《两地书》十九)他还说过:“一个作家自取的笔名,自然可以窥见他的思想。”(《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鲁迅的笔名,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记录了他思想变迁的历程,表现了一位伟大革命家韧性战斗的精神和灵活巧妙的战斗艺术。

最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奠基人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