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东北作家群最有代表牲的作家有哪些

时间:2023-10-19 09:59:02关键词:代表,作家

东北作家群最有代表牲的作家--萧军、萧红

中国东北作家群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萧军和萧红。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一批文艺青年陆续从日寇占领下的东北流亡到关内。其中有些人在左翼文艺运动的推动下开始文学活动。他们满怀对敌伪的仇恨和对乡亲的眷恋,以及早日光复国土的愿望,创作了不少反映东北人民斗争生活的作品。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萧军、萧红、端木蕻良、舒群、白朗等,被称为“东北作家群”。他们之中,以萧军的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和萧红的中篇小说《生死场》影响最大。萧军和萧红被认为是东北作家群最有代表性的作家。

萧军(1907-1988),原名刘鸿霖,又名田军,辽宁省义县沈家台镇下碾盘沟村棗(现凌海市所属大碾乡)人,笔名三郎、田军、萧军。萧军5岁随父在长春读书,18岁当过骑兵,后考入张学良主办的东北陆军讲武堂炮兵科。九一八事变后与友人组织抗日义勇军,在事情泄漏后潜入哈尔滨,以“三郎”为笔名开始写作生活。1932年在哈尔滨结识萧红,成为患难中的文学伴侣。1933年与萧红共同出版小说合集《跋涉》。1934年与萧红共赴青岛,10月创作了著名的《八月的乡村》。同年11月在上海会见鲁迅,《八月的乡村》由鲁迅作序,并作为奴隶丛书”之一于1935年出版,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八月的乡村》的出版不但显示了抗日文学的实绩,也奠定了萧军在文坛上的地位。从此,他与萧红成为“东北作家群”的著名代表。1940年萧军赴延安,毛泽东主席亲自接见。1946年回哈尔滨,主持《文化报》工作,受到错误批判。1954年出版了反映矿山生活的长篇小说《五月的矿山》。1980年4月恢复名誉之后,萧军走遍祖国大江南北,出访世界各国,为新时期的文学发展,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但得能为天下雨,白云原自一身轻”萧军生前的这两句诗就是这位著名作家的精神写照。

《八月的乡村》是他的代表作,1935年作为鲁迅编的“奴隶丛书”之一出版,署名田军。鲁迅在序里称赞这部小说是他见过的“几种述说关于东三省被占的事情的小说”中很好的一部。小说描写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的活动,比较宽广地反映了他们与敌伪军队、汉奸地主的战斗,他们内部不同成分、不同成员之间的矛盾,以及不同社会阶层(主要是农民群众)中间对他们的反应。陈柱司令、“铁鹰”队长和在敌人凌辱下觉醒起来的李大嫂等形象,真实地体现了东北人民保家卫国、团结抗日的战斗要求。作品通过这支游击队在血泊中成长的生动历程,表达了不前进即死亡、不斗争即毁灭的主题。小说在当时受到读者广泛的欢迎。萧军还有短篇集《羊》《江上》等,长篇《第三代》(后改名《过去的年代》)等。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另有笔名悄吟,黑龙江省呼兰县人。1930年因反抗封建家庭出走,流浪各地。抗日战争时期在香港病逝。著有长篇小说《生死场》,该书也是鲁迅编的“奴隶丛书”之一,出版于1935年。小说真切地反映了东北人民沦陷前后的生活,正如鲁迅在该书序言中所说,它是“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一幅“力透纸背”的图画。前10章描写沦陷以前的东北:地主、疾疫、饥饿威胁着农民们,仇恨与反抗的怒火在人们心中燃烧。第11章以后,描写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苦难和斗争。由于作者观察深入,笔触细腻明朗,在明丽的画幅下含蕴着感人的力量小说真实再现了东北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的沉重灾难,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

萧红的作品还有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散文集《牛车上》等。

我国东北作家群最有代表牲的作家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