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的性格之谜

时间:2024-01-08 22:53:05关键词:叔本华,性格,之谜,历史名人事迹

叔本华的性格之谜

亚瑟.叔本华(1788~1860)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自称“性格遗传自父亲,而智慧遗传自母亲”。他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以狗为伴。

亚瑟的父亲是个商人,他的祖辈都是商人,家庭非常的殷实、富有。母亲是个年轻、漂亮、行为开放的女作家。在叔本华5岁那年,普鲁士人占领了叔本华的家乡但泽,父亲被迫携着妻儿逃亡汉堡。作为父母亲惟一的儿子,父亲非常希望亚瑟将来能够继承他的事业。然而,他没能等到那一天的到来,在亚瑟17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有一天在从顶楼向窗外探望的时候,不慎从窗子斜倾出去,掉在窗外的沟渠里被当场淹死。亚瑟失去了父亲。由于他的母亲年轻、漂亮、风流,从未对他的父亲有过忠诚,人们普遍认为亚瑟的父亲是自杀的。

父亲死后,亚瑟非常伤心,他决心实现父亲的愿望——经商,以怀念他最挚爱的父亲。可他无论如何都无法喜欢经商,甚至还有些厌恶。在父亲死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他只是一个忧郁青年。父亲是他惟一的朋友,他讨厌母亲,虽然她以她的美貌和智慧已成为魏玛颇有名气的小说家。母亲也不喜欢他。他就像哈姆雷特一样,忧郁地沉思:“父亲的不幸和母亲的耻辱。”

叔本华的性格之谜

为了一心一意地打理父亲的生意,亚瑟回到了但泽。母亲写了许多的信嘲笑他和辱骂他,“对我来说,你是难以忍受的负担,因此我不可能和你一起生活。”在拿破仑的军队占领魏玛期间,亚瑟的母亲在她的另一封信中说,“我可以告诉你许多令人毛骨悚然的事情,但我遏制了这种愿望,因为我知道你怎样地爱思考人类的痛苦。我不愿让你得到这种满足。”当她接到亚瑟要去魏玛看她的消息,连忙写信回来阻止,“我希望听到你生活得幸福的消息,但我并不想亲眼见到。我不必对你隐瞒真情……我无论如何也不愿你到我这里来。我已经说过,我很难与你在一起生活。”母子间的关系到这种地步,简直就像敌人一样。亚瑟从恨他的母亲发展到恨一切人。他在日记中写到“从我一开始思考问题起,我便觉得自己与世界是很难和谐相处的。”

他在自己所厌恶的商业工作中挣扎了一段时间后,最终放弃了经商生涯,进入哥达大学预科学校学习。后来又进入了哥廷根大学。在哥廷根大学他以饱满的热情刻苦地学习着,他阅读了关于历史、自然史、矿物学、物理学、植物学、哲学、天文学、生理学、人种史和法学等方面的大量书籍,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拼命地吸取着各种知识。除此之外,他还对化学实验、磁学、电学、鸟类学、鱼类学和斯堪的那维亚的诗歌等都怀有浓厚的兴趣。他还准备对精神病因进行有开创性的调查。

他的大学同学们被这个前额突出、头发蓬乱、眉头紧锁的学者吓得不敢做声。恨不得全校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对声音敏感、喜欢独自散步的人。偶尔,他也会出来与人们交际,有时甚至去看望他的母亲。但他与母亲的关系并不亲密,就像是普通的客人一样彬彬有礼。

在他大学毕业时,他的博士论文《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受到了许多人的赞赏,其中包括母亲的朋友歌德,老诗人对叔本华非常欣赏。而他的母亲则带着讽刺的口吻说:“四重根,这听起来像是一本为药剂师们写的药方。”叔本华则心平气和地看着母亲说,“即使你的著作在垃圾堆里找不到时,人们还会读我的书。”从此以后,叔本华就再也没有见过他的母亲。

离开哥廷根大学后,他定居在德雷斯顿,过着一种闲散舒适又怨天尤人的绅士生活,他几乎没有朋友,整日里孤芳自赏。沉溺于梦想,任由他的哲学在头脑中慢慢地成熟起来。他坐在德雷斯顿美术馆,长久地凝望着意大利著名画家拉菲尔的圣母像,她是真正的和平、幸福和理想精神的象征。他也常常带着固执的焦躁神情漫步在易北河畔,或到城里的暖房和柑橘园游逛。一次,正当他全神贯注地对着灌木丛说话,又仔细倾听飘落在肩上的橘花的细语时,有人担心这位行为古怪的青年是否有精神病,便上前问他是谁。叔本华用令人迷惑的眼神打量着来人说:“如果你能告诉我我是谁,我将感激不尽。”说完转身走了,留下那人呆呆地望着他远去的背影。

叔本华的性格之谜

对于叔本华来说,这个问题是十分自然的。他一直都在思考关于世界的哲学问题。“世界是我的表象,太阳的存在就是像我看到它的那个样子……人生是一场梦。”他在笔记本上写道。

叔本华在德雷斯顿的梦一度出现了乐观的色彩,这是因为,虽然他愤世嫉俗,但是实际上他还是很热衷于社交活动,他发现他居住的这个城市是个仅次于魏玛的欧洲文化艺术中心,在这里他能够被平等地对待,时常应邀出入剧院和咖啡厅。

但他骨子里那忧郁沉思的禀性是无法改变的,他不相信任何人,也不信任上帝。虽然在有的时候他自己也对自己的看法有些看不惯,但他总用柏拉图曾经说过的“天才常常具有道德上的弱点:软弱、卑鄙、甚至品行败坏”进行自我安慰。他就是这样来思考、想象、怀疑他的同胞,同时在心中孕育着他的庞大的悲观主义哲学体系。他后来写出了一部系统地概括他的思想的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写完这本书后,叔本华到意大利去旅行了一趟,去瞻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人本主义思想的先驱彼特拉克和意大利音乐家罗西尼。无论他走到哪里,都会引起人们的注意,甚至有人会停下脚步来注视这个前额宽阔、双目有神的陌生人。“我喜欢坐在你的对面”,曾经有一位年轻的英国人怯生生地对他说,“你有像贝多芬一样的面容。”

叔本华还非常地惜命。一次霍乱在柏林流行,曾经鼓吹生命无用的叔本华被吓得惊恐万分,他匆匆逃离柏林去到那不勒斯,没想到那里正在流行天花,他又慌忙逃到了维罗那——在这里,他怀疑自己已经吸进了大量的毒气,因而成天惶惶不可终日。他陷入极度的痛苦中,人们开始回避他,因为无论他盯住哪里,哪里就会阴云密布。

叔本华的性格之谜

他渴望得到公众的奉承,但公众到现在还未认识到他就是至高无上的亚瑟.叔本华。他曾向朋友吐露:“我生来就是为了让整个人类都知道我的才智,但我现在却不得不去听人们歌颂那些无能小人——然而,是我揭开了真理的面纱,我是高于任何人的。”他确信,在康德和叔本华两个人之间的间隔年代里,没有值得一提的哲学。他带着这样的想法,来到偏僻的小城法兰克福。他决定在这里定居,远远地避开世界的注意。他当时45岁,正值壮年。然而,他再也没有离开法兰克福,他在这里孤独地隐居,一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1835年,他发表了一篇《论自然的意志》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他继续讨论了他毕生感兴趣的关于一切存在的本质是恶的问题。随后又写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续篇。人们开始读他的书,他终于赢得了社会的承认。人人都在贪婪地阅读他的著作,并通过他的种种“诡辩”发现他思想的创造性。年轻的追随者们以愉快的心情到处谈论这位老先生的主张:“人所能具有的推一一个最诚挚的愿望就是绝对的毁灭。”

亚瑟.叔本华舒适地沉湎于极盛的荣耀之中。凡是评论他著作的文章,他都要买下来。人们络绎不绝地来拜访他,他尽情地享受这迟来的春天。

1860年,叔本华患了肺炎。在那个年代,这是很严重的疾病。医生劝他吃药和卧床休息,他都顽固地拒绝了。他坐在沙发上,身后的墙壁上挂着一幅歌德的油画肖像,书橱上立着伊曼努尔.康德的塑像,近处的书桌上摆着展开的笛卡尔的著作。“叔本华博士,你洗过冷水澡了么?”女房东走进来,打开门窗让新鲜的空气流进房间。她把一杯咖啡放在他身边的茶几上,“叔本华博士!”他没有回答。这时的叔本华的心灵已经远离他的房间而去,他已经与世长辞了。

叔本华的性格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