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要死抱着某种东西不放

时间:2023-11-10 15:49:03

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没有拥有之前大大增加。所以,相对于获得,人们非常不乐意放弃已经属于他们的东西,这就是心理学中的“禀赋效应”。

为什么不要死抱着某种东西不放

◎被谢绝的买卖

一辆宝马车正在二手车商的停车场上闪闪发光。虽然它已经行驶了一些里程,但看起来完好无损。

A先生对二手车稍有了解,在他眼里,这辆宝马车最多值4万欧元,而5万欧元明显贵得有些离谱。可是,卖方偏偏不让步。

一星期后,卖方打电话给A先生,说他可以以4万欧元的价格买到那辆车,听到这一消息后,A先生当场同意了。

第二天,A先生在一家加油站停车加油,中间,加油站老板与他搭讪,想要用5.3万欧元买下他的车。A先生当即就谢绝了。

事后,直到A先生开车回家时才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多么的不理智。某种在他眼里最多值4万欧元的东西,转到他手里后,价值一下子就到了5.3万欧元,后悔自己当初真应该马上卖掉它。

故事背后的思维错误就是禀赋效应,是指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即我们总是感觉我们所 拥有的东西比我们没有拥有的更有价值。换句话说,当我们出售某物时,我们要求的钱多于我们自己愿意为它支付的钱。

◎额外的价值

心理学家丹·艾瑞里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抽签分给他的学生一场重要篮球比赛的门票,随后心理学家又问了每个没有得到票的学生,他们愿意花多少钱买一张票。大多数人的出价在170美元左右。然后,心理学家又问那些抽到票的学生,愿意以多少钱出售他们的票。平均售价在2400美元左右。实验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奇怪的现象,是因为我们拥有某种东西的事实显然赋予了这样东西额外的价值。

同样,在房地产市场上,禀赋效应也表现得很明显。卖方总是将他们的房价估计得高于市场价格。于是,在房主看来,市场价格经常是不公正的。的确如此,因为房主对他的房子总是存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因此,他认为可能的买方应该一同支付这份情感的价值。这显然是非常荒谬的。

为什么不要死抱着某种东西不放

◎失之交臂的投资机会

投资市场中,也有不少应用“禀赋效应”的例子。查理·芒格是沃伦·巴菲特的合伙人和挚友,一次亲身经历让他更加深刻地了解了禀赋效应。在芒格年轻的时候,巴菲特曾提供给他一个利润特别丰厚的投资机会,只可惜他当时手里没有流动资金,如果要进行新投资的话,就必须卖掉他的股份,但芒格并没有这么做,原因就是禀赋效应阻止了他。就这样,芒格与一笔500多万美元的丰厚利润失之交臂了。

如此看来,相对于获得,人们非常不乐意放弃已经属于他们的东西。让我们放弃实在是比让我们囤积难得多。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在房子里堆满根本不会用到的物件,为什么邮票、手表或艺术品的爱好者很少会将他们的收藏拿出来交换或出售的原因所在。

◎行为背后的心理

那么,这个“禀赋效应”是以什么样的心理作用为基础呢?换句话说,是因为什么样的心理特征才不愿意放弃自己所拥有的物品呢?

行为经济学家给出这样的解释:这和人们的“损失厌恶”密切相关。这里所说的“损失厌恶”就是特别不愿意失去现在所拥有的。因为不愿意失去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所以只有当有人支付很高的价格时才愿意出售。

为此,商人们总是费尽心思地利用“禀赋效应”来创造更大的利润。为了让更多的消费者掏更多的钱,所以,商人们常常劝说消费者先试用。比如以一般的费用先试用3个月,从有线电视到电影的一揽子昂贵项目无不存在。想想看,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这样的提议,拥有了还愿意放弃吗?这就是恰当地利用理论创造了更多利润的实例。

有这样一个例子,某一运动器械标价700元人民币,但是消费者只愿意出价500元人民币。于是,消费者决定不买了。店主一边抓住正在转身的消费者,一边竭力劝说他免费试用一个月。微妙的是,在这个试用的过程中却发生了“禀赋效应”,一个月后,消费者一点也不想归还物品,决定出价700元人民币买下这件运动器械。

不论是有线电视公司还是运动器械店店主,他们所期待的无不是这样的效果。如果不劝说消费者免费试用,人们是不可能就那样接受标价的。事实上,当卖家提出这个提议的时候,就是在挖陷阱期待消费者掉进去。有趣的是,这些商人虽然从来没有学过经济学,却能够巧妙地利用经济学理论。事实上,在经济学理论中有很多类似情况,人们明知道是骗局,还义无反顾地陷进去。

所以,当你看到某种标有“不满意七天可以退货”说明的商品,就要提醒自己,或许真的可以退货,但是当你把一件商品带回家试用时,“禀赋效应”就已经开始在你身上起作用了。因此,请不要死抱着某种东西不放,要知道你拥有的一切随时又会被拿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