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生物学

时间:2023-11-20 08:49:03

帕特里克·贝特森(Patrick Bateson):剑桥大学动物行为学教授,合著有《为生活而设计》(Design for a Life)。

颠覆生物学

两年前,我重温了关于纯种狗近亲繁殖的证据。近亲繁殖会造成如下后果:在幼犬大小和精子活力方面造成繁殖力的下降、发育受阻、低出生率、幼犬高死亡率、寿命缩短、遗传性失调发作的频率增加,并降低免疫系统功能,等等。免疫系统与从健康个体中清除癌细胞有着密切联系,免疫系统功能的降低,增加了肿瘤全面扩大的风险。因此,在自然世界中存在各种各样的机制来降低近亲繁殖的可能性,其中一个方式就是选择陌生的个体作为性伴侣。

尽管有着诸多证据,故事仍然比最初所见更为错综复杂,而对于这一切所做的阐释,则展现出了美妙的一面。尽管近亲繁殖通常被诟病,但近年来的争论已变得越发微妙。清除带有严重损害效果的基因,自然是有着显而易见的益处的,但种群近亲交配则无法从中获益。远系繁殖,通常被视为有益的,却因为会将新的有害基因引入种群,而存在无法获取清除基因好处的可能性。与此同时,适应某种环境的种群和适应另一种环境的种群婚配,未必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因而,近亲繁殖和远系繁殖之间的平衡总是不那么稳定。

当某个物种的生命史要求对后代细心养育时,父母为了能与最好的伴侣相配,可能会遇见诸多麻烦。伴侣理应不能与自己过于相似,但也不能过于迥异。日本鹌鹑喜欢的伴侣都是堂表亲。随后的动物实验表明,某种关系远近的最佳程度,对于生物体的繁殖成功最为有利。对冰岛人口的研究也得出同样的结论。夫妻血缘是第三或第四表亲生下的孙辈人数,比起血缘更靠近或更疏远的伴侣所生下的孙辈人数要多得多。来自人类和人类之外的动物的研究数据说明,伴侣的选择依赖于早期的生活经验,而个人倾向于从熟悉的人中选择既有不同但差异性不大的人作为伴侣,这些人通常是但不绝对是至亲。

在对伴侣选择偏好和社交偏好方面,早期经验的作用与一个众所周知的发现有关,人类对自己种群里的成员有着极高的忠诚度。对自己所认同的人他们宁愿以命相待,并去捍卫。与之呈鲜明对比的是,人们对自己不熟悉的人,则可以表现出致命的攻击行为。对影响诸多种群的种族主义和民族狭隘主义而言,这提供了一个充满希望的解决方案。随着人们对来自不同国家,和有着不同种族背景的人的相互熟悉与了解,尤其是在幼年期就熟知的话,他们会更加容易地善待彼此。如果这种熟知导致彼此成了夫妻,那他们的子孙可能会较少,但这对人口已经过剩的地球而言,是个好现象。近亲繁殖和远系繁殖之间,如何达成平衡一致,其所产生成的乐观原则颠覆了生物学。但是它对我来说,是相当美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