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自我校正

时间:2023-11-21 18:49:02

亚历克斯·霍尔库姆(Alex Holcombe):悉尼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时间研究中心主任,《心理科学透视》(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副主编。

科学的自我校正

随着科学发展步伐的加快,科学研究的自我校正也随之发生。但是我发现,相比于研究新问题而取得研究成果,对既有问题的更正可能就变得非常无趣。而校正行为本身也颇受质疑。由于知名期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快速积累起来的新研究成果进行确认或是校正已经变成了一项亏本的工作。

出版偏见是指不发表“阴性”或不确定性结论的倾向。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即使做了大量工作,得到阴性研究结论,但对其更正也会受到抑制。理想情况下,这些研究成果应该迅速、顺畅地从科学家的实验室进入到公众的视野中接受检验。但是这个过程其实非常艰难,所以很少有人这样做,而且很多科学领域都没有资格宣称有自我校正的能力。

许多领域的知名期刊对于出版偏见毫不掩饰,他们宣称从事的出版行业的人,就是要发表那些能够推动行业进步的令人兴奋的新发现,没必要再发表一些与既有研究成果相似、无趣的研究。即使有些杂志声称,欢迎阴性结论的文章,但对文章进行校正的过程也是一场艰苦的战斗。科学家为期刊审查新文章,通常包括原创作者和可能不正确的研究结论两个方面。人性的弱点、自负、匿名性混在一起就容易使评审员做出“拒绝”的决定。这就足以使一篇新的阴性结论文章失去在期刊中发表的机会。

自我校正的破坏是由人为因素和制度因素造成的。制度因素通常有其历史原因。其中之一就是,一篇文章并不一定适合在所有期刊上发表,在某些领域,几乎所有新作品只能在与其专业相关的少数几种期刊上发表。而且文章发表之前还会遇到一些“高级守门员”,他们可以阻止研究结论被校正,并且不会觉得这有什么不对,想要绕过他们是不可能的。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期刊和干系人,对于文章发表是非常有利的,因为可以避免“一人独大”的现象。

有一些领域,比如天体物理学,是有共享文化的,甚至在论文提交给学术期刊之前,也可以共享或相互引用。研究人员只需要将手稿发布到类似“arXiv.org”的网站上就可以了。虽然这样做仍会导致研究结果被忽略,但并不能完全抑制研究结论被校正。原则上,所有科学领域都应采取这种做法,但是现在大多数人还是坚持匿名评审的方式,而这种方式经常会扼杀新的研究成果。

在一些领域的研究中,统计学上的巧合会影响研究著作的准确性。虽然实验结论很容易得到,但是最基本的实验数据却是很混杂的,所以校正的偏见对这些领域的危害更大。不幸的是,结论的易得性和实验数据的混杂性是大多数心理学分支领域的特点,也正是我所研究的学科特点。而在其他领域中,比如当代的流行病学,情况可能更糟,尤其是还有第三个更加恶劣的影响因素,即正确的研究成果很少。正如斯坦福大学约翰·洛安尼迪斯(John Loannidis)教授所指出的,在某一领域中,正确的研究成果越少,统计学的巧合就越有可能使正确的实验数据被有偏差的数据所取代,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作假阳性。

也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其中一个就是要改善研究者个人的行为,从而瓦解制度形成的障碍。在一项研究开始之前要进行公开注册,公布其实验设计和分析计划。临床试验研究者几十年来都是这样做的,而自2013年以来,其他领域的研究者也纷纷效仿。注册内容包括将要进行数据分析的详细内容,这样做消除了过去实验所取得的多重数据所表现出的不可避免的波动现象。评审员在评审相关手稿时关注的重点是所注册的研究设计方案的合理性,而不是对研究结论的喜好。这有助于减少确认研究中经常出现的“钓鱼式研究”。实际上,有一些期刊已经开始接受一些虽然还没得出研究结论,但研究实验设计得非常好的学术文章了。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在网上可以方便地查到几乎每一种产品,以及服务的公共评级和有用意见,但不知为何,尽管评论对于暴露缺陷和纠正错误有重要价值,却很难在网络上查找到有关各类科研论文的评价和意见。直到最近,如果你要指出一篇文章中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其他研究者可能也会遇到的,你就不得不挑战那些编辑和评审员的权威,而正是这些人在最初评审时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些问题。那些作为专家的评审员,也都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发表学术文章,当然也会像其他作者一样,对其文中存在错误的研究方法和观点事先做出声明。现在,科学家也终于开始利用互联网贡献自己的专业知识了,这样做的贡献远远超越了发表论文和同两三名评审在幕后发表评论。从2013年10月起,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允许研究人员利用PubMed(一个广泛使用的论文数据库)针对任何生物学或医学论文发表评论。如此一来,简单的错误校正就不再是艰巨的任务了。

除了简单的错误校正,评论也可以提供新的视角,增加不同想法的交流和碰撞,在某个停滞不前的研究领域中引入新方法,听取其他领域研究者的意见,可以打破陈规,使其重新恢复活力。目前聘任、晋升和评审委员会通常不重视研究者利用这些工具所作出的贡献。但只要坚持下去,即使进展缓慢,也总会取得进步。正如普朗克曾指出的:“科学革命有时不得不等待葬礼的到来。”即使旧观念的捍卫者不在了,陈旧的传统和制度也还是会存在。除非有人站出来将其消灭,否则旧制度永远不会消失。改革和创新需要我们的积极支持,只有这样,科学才能实现自我修正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