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子原本不是指孝顺的儿子

时间:2023-11-23 03:19:01

在今天的语义中,“孝子”指孝顺的孩子,除此之外再无别的意思。但是这个词最古老的语义却不是这个意思,是孔子把“孝”的内涵扩大了。

《礼记·杂记上》篇中如此定义“孝子”:“祭,称孝子、孝孙;丧,称哀子、哀孙。”父亲或母亲刚去世的时候,非常哀痛,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称作“哀子”;过了一段时间,哀痛慢慢减轻了,哭泣停止了,这时再祭奠去世的父亲或母亲,称作“孝子”。因此,“孝子”是祭奠的时候才使用的称谓。后来把居丧的男子一概称作“孝子”。由此可见,这个词的本义跟“孝顺”没有任何关系。读者也许会问:不孝顺干吗给父母守丧?道理很简单:在古代社会,父母死而不服丧,那是一种犯罪行为,要受到法律的惩罚。

后来从为父母服丧逐渐引申出了“孝顺”的词义。孔子在《论语·为政》篇中阐释了他心目中的“孝”:“无违”,不违背礼;“能养”,供养父母;“敬”,孝敬。孔子的定义也就是今天“孝子”的定义。值得注意的是,孔子所说的“无违”有两层含义:“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第二层意思就是“孝子”最本原的语义。

如果不了解“孝子”的本义,古的很多记载就看不懂。比如《世说新语·德行》载:“王仆射在江州,为殷、桓所逐,奔窜豫章,存亡未测。王绥在都,既忧戚在貌,居处饮食,每事有降。时人谓为‘试守孝子’。”

仆射王愉任江州刺史,被殷仲堪、桓玄驱逐,逃亡到了豫章,生死未知。他的儿子王绥在京都,听到消息后,便面容忧戚,起居饮食每一事都降低规格,当时人称他为“试守孝子”。

比如《宋书·后妃列传》载:宋后废帝刘昱性情残暴,“太后赐帝玉柄毛扇,帝嫌其毛柄不华,因此欲加鸩害,已令太医煮药,左右人止之曰:‘若行此事,官便应作孝子,岂复得出入狡狯?’帝曰:‘汝语大有理。’乃止”。要是真的把太后毒死了,刘昱就要做“孝子”为母亲守孝了,还怎能继续到处去游乐?

又比如《南史·周盘龙传》载:北魏和南齐争战,南齐将领成买出战前说:“若不杀贼,便为贼杀。弱息不为世子,便为孝子。”“弱息”是谦称自己的儿子,“世子”指高官贵族的子弟。

此处的“孝子”如果理解成“孝顺的儿子”就解释不通,因为紧接着成买又说:“孝子则门加素垩,世子则门施丹赭。”“素垩(è)”指涂饰墙壁的白土,门上涂白土,比喻服丧,自己如果战死,儿子就要做服丧的“孝子”;而世子则可以在门上涂赤赭色的涂料。

这几个例子使用的都是“孝子”最本原的语义。

孝子原本不是指孝顺的儿子

《唐土廿四孝王裒》,歌川国芳绘,1847年。

歌川国芳(1797-1861),号一勇斋、朝樱楼,是浮世绘歌川派晚期大师之一,以大胆的想象力与幽默感著称。

这是一组系列版画,绘制了由中国传入日本的《二十四孝》故事。这幅画的是“闻雷泣墓”,为《二十四孝》中第十六则,讲述了魏晋时孝子王裒的孝行:“王裒,字伟元,事亲至孝。母存日,性畏雷。既卒,葬于山林,每遇风雨闻雷,即奔墓所,拜泣告曰:裒在此,母勿惧。”诗曰:“慈母怕闻雷,冰魂宿夜台。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回。”

国内《二十四孝》图一般画王裒在墓前拜泣的情景,歌川国芳却重点描绘天雷滚滚的可怖画面。电闪雷鸣,如有实质,其下王裒慌乱朝墓地奔走,帽子都飞掉了。但王裒穿红着绿,放到中国就未免有违孝子之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