痕迹变化:那些褪色的记忆画卷

时间:2023-11-25 22:59:03

我们已经用诸多现象或实验说明了痕迹系统对于记忆的重要作用,但即便如此,我们仍未对痕迹的变化展开研究。事实上,有机体的记忆会随着时间而发生改变,正如德国著名心理学家沃尔夫所说的:“并非所有被我们所察觉到的东西都能一直保留在记忆之中,而留在记忆中的那些东西也不是恒久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们也会变得模糊,就像石壁上的画一样。”

那么我们该如何检测有机体记忆的变化,或者说是痕迹状态的变化呢?值得庆幸的是,沃尔夫不仅引出了这样的疑问,还提出了切实有效的实验方法,即利用再现中发生的偏离现象来揭示痕迹的变化。他的研究还引发了其他心理学家进行类似的研究,比如美国实验心理学家詹姆斯·吉布森、现代个性心理学创始人之一戈登·威拉德·奥尔波特和著名心理学家帕金斯等,下面我们将分别阐述他们的实验过程并进行分析。

痕迹变化:那些褪色的记忆画卷

(1)沃尔夫再现与再认的时间“骗局”

在沃尔夫的实验中,共包含26个图形,有的由线条组成,有的由点组成,它们都被画在8×10平方厘米的白色卡片上,最大尺寸不超过7厘米。实验共有6名被试者,实验者按批次将图形出示给被试者,每次展示的时间在5~10秒之间,越简单的图形展示时间越短。在开始的6次展示中,实验者仅给出两种不同的图形,而在接下来的展示中则增加至四种,但是,图形的出示并没有一定的系列规律,只是一个接着一个呈现在被试者面前。被试者被要求仔细观看图形并在一定时间间隔之后进行再现,起初是间隔30秒,而后是24小时、一星期,最后延长到两周至两个月不等。

沃尔夫实验图一

与其他两人的实验最为不同的是,沃尔夫的实验目的虽然是通过被试者再现中的偏离来揭示痕迹的变化,但他同时也引入了一部分关于再认的过程。在实验中,距沃尔夫向被试者出示实验材料一周之后,他再次向被试者出示了这些图形的某一部分,并要求被试者利用它们补全整个图形,“如果你们认为有必要的话,也可以不完全按照已经给出的部分来画。”沃尔夫这样对被试者说道。实际上他改动了其中的14种图形,而这些改动在绝大多数情况中都没有被被试者辨认出来。左右两幅图清晰地展现出了这种实验结果,实线代表原始图形和本次试验中最新展示出的部分,虚线则代表被试者最终画出的图样。

沃尔夫实验图二

(2)奥尔波特两种图形的时间战术

与沃尔夫实验的不同之处在于,奥尔波特仅使用了两种图形,分别是无顶端的金字塔和希腊钥匙,它们并排出现在同一张尺寸较小的卡片上被展示给被试者,展示时间固定为10秒钟。被试者包含350名儿童,平均年龄为11岁。在观看这些图形之后,被试者被要求分三次对它们进行再现:展示时间结束后立刻再现;两星期后再现;四个月后再现。

(3)帕金斯相对宽松的图形再现

帕金斯所使用的实验材料与沃尔夫和奥尔波特又有不同:他选取了两组材料,由五张图片组成,它们都被画在大幅卡片上。被试者是两组成年人,每组20人,实验者一个接一个地出示这些图形,要求被试者仔细观看并进行再现。第一次再现是在实验者展示图形20秒之后,第二次是在1天后,接下来3天后、6天后、7天后、14天后、19天后,被试者都被要求对测试图形进行再现。

最后我再补充一点,沃尔夫和奥尔波特在要求被试者进行再现时,都希望他们更多地使用视觉意象来表述,而帕金斯则不同,他只要求被试者尽可能进行正确的再现。

现在我们开始对以上三位研究者的实验进行综合分析,显而易见的是,他们的实验计划是一致的,尽管其所使用的实验材料,即出示给被试者的图形不一样。其中沃尔夫的实验虽然引入了再认的过程,但我认为这并不会对实验结果构成影响。相反,如果同样的定律对于再认和再现都能起到一定作用,我们从实验结果中得到的结论将在无形当中被强化。

现在已经确定,再现发生的地点与已经存在的痕迹有所不同,相对于已有的痕迹而言,它是受到某些痕迹影响的一种新兴奋,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被试者大脑中在实验者第一次出示图形时所留下的兴奋痕迹并不一定是影响再现的惟一因素。不过这些旧有的痕迹系统所具有的影响力必然是明确且占优势的。再现中产生的变化存在着一定方向,而这种变化方向就与原始痕迹变化的方向一致。假设被试者每次进行再现时都会发生偏离,那么后一种偏离的方向就会与前一种偏离相一致。

据此来说,在被试者的再现当中,每种图形绝不可能按照同一种方式发生变化,那么决定其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在我看来是图形本身。也就是说,无论实验者选择的是哪种图形,它所经历的变化都是由它本身来决定的。这取决于行为环境不同的图形具有不同的特性,于是那些组成图形的线条可能变得更长或更短、更笔直或更弯曲……

像图形这种被我们观察到的形式都属于组织的产物,是由一种实际发生作用的力量来维持的,这些力量会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平衡。但是,实验者所给出的图形几乎都是不规则的,在这样的图形当中,组织内部的力量会与外部力量发生冲突,应力也就随之产生。如果痕迹的动力模式不变,这种应力便会将它笼罩在内,那么痕迹的变化就受到了痕迹系统内部应力分布的影响,即最终建立在被试者最初所见到的图形形式之上。如果这个解释是正确的,那么被试者的再现中出现的变化就能够反映出痕迹系统当中的应力,并进一步反映了可见形式中的应力;反之,由于可见形式的特征受到应力的影响,就决定着再现中发生的种种变化。

帕金斯在总结实验结果时说道:“我们对实验数据做了详尽的考查,显然可以看出,再现中发生的一切变化都趋向某种平衡或者说对称的模式。”奥尔波特也阐述了类似的观点,他说:“可以看出,在实验结果中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图形都倾向于一种对称的变化。”而沃尔夫则说:“将被试者的再现与原图形对比会发现,再现的偏离明显带有某种均匀性倾向,即通过削弱图形的部分特性来让图形变得更对称、更柔和。在我统计的大约400个例子中只有8个与这种趋向不符,而在这8个例子中,有6个没有产生任何再现,或者只产生了无效的图形,也就是说不能被再认。”

毋庸置疑,我们关于痕迹变化的假设是正确的,变化在痕迹系统固有应力的影响之下产生,其方向也由此被决定。我们可以看到无处不在的组织力量在痕迹的变化上起到的强大作用,并为其提供一种指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