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所不包的教育材料

时间:2023-11-26 12:29:02

科学是教育材料的来源,但在这里,我们不需要列举它们。

我们需要明确,在人各自的知识范围内,单纯属于认识的是什么,单纯属于同情的是什么,以及它们各自的分布情况。通过这样的自我检讨来避免自身教养的畸形发展,同时弥补我们在自我教养中有所残缺的地方。缺乏情趣的人既包括那些对科学一窍不通的人、不懂数学的人、对哲学一无所知的人,也包括一些从事低水平艺术的人,比如小绘画、小音乐、小诗歌等等。而有学问的人则时常致力于长期的思考,思考的内容主要包括如何实现广泛的同情以及如何使同情趋于完整。

无所不包的教育材料

教育当忍受所有缺陷,忍受的多少取决于教育者和学生,也取决于时有时无的机遇。

忠诚的教育者可以熟练利用有限的条件,总体把握现实的情况,这样实现的教育结果将是完美的。而一般人如果遇到如此多的情况,一定会因焦急而束手无策,做出的决策也略显迟钝,像教育者这样懂得审时度势、面对复杂情况还能从容应对的人实为少见。学习永无止境,教育者不仅能教授学生知识,还能一边教一边学。对教育者来说,只要他愿意学,很多知识都能学会。教育者在开始讲述教育时可能根基不足,但是这种不足是可以弥补的。我们通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情况:当教育者对教授孩子的内容特别感兴趣时,他教育的形式就显得富于变化,在新奇生动的讲述下,孩子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就会明显增高,教育者教育的效果就会越好,而这一点恰恰可以弥补教育者教育经验的不足。一般来说,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和成年人要优秀于青少年,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我们不能忽视教养的主要部分,因为仅仅传授教育技巧和知识是无法满足教育需要的。

有些时候,教师不用过多操心学生,这时,他们最大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也就是说,教师不需要每时每刻都照顾自己的学生,他只要在教育时给予学生某些推动,为孩子提供学习的材料,注意引导学生们的兴趣,孩子就会因为对教育材料提起了兴趣,而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但是,教师还需要面对另一种情况——学生智力不足或者反应相对迟钝。面对这类学生,教师的教育将变得困难,因为这类学生无法快速从一件已有的事物上建立起兴趣,他们不够灵活,不懂得自己投入学习,即使有些学生比较勤奋,他们也会因为找不到学习的方法而无法正常进行有效的学习。这与教育者的初衷是完全相反的。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教育者就需要对自身要求严格。首先,教育这类孩子的教师应是接受了正规教育的,他必须掌握足够多的知识,既懂得灵活创新,又懂得大胆尝试,还懂得教育的技巧和知识。学生对知识无从下手时,他可以教授学生学习知识的技巧;当学生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时,他可以想出有效激发学生兴趣的教育方式。综上两种情况的最终观点是,教育者与学生要建立一种互补关系。对于聪明的学生,我们对教育者的要求可以稍稍降低;对于智力不足和反应迟钝的学生,我们对教育者的要求就要明显提高。

巡视四周,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非常善于教育他人的人。他们总是知识渊博,懂得很多我们不了解的事物,还可以将这些我们认为必须教的事物轻而易举地教授给任何人。对于教育者来说,为了教育好孩子,他们可以合理利用这类人。有些教育者可能出于虚荣心而对这样的事情嗤之以鼻,但是这其实并不是一件耻辱的事情。因为没有人懂得所有的知识,教育者有善于教授的知识,当然也必定有不善于教授的知识。既然如此,教育者不妨将自己不擅长的部分交给别人,这样一来,当孩子因教育而取得非凡的成就时,人们感谢最多的还是教授他们的教师。没有人可以了解教育的一切,聪明的教育者总是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接下来,我们需要说明有关教育内容的区别,我们希望人们通过这些区别,对这些内容产生兴趣。

总的来说,教育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事物、形式、符号。

我们先讨论符号的意义。最常见的符号是语言,我们将语言这一符号作为兴趣的对象,不是因为它本身具有多少魅力,最主要的原因是它可以作为表现我们所要表达内容的工具。形式的概念也很好理解,举例来说,数学图形属于形式,美的艺术中简单而正常的关系属于形式,形而上学等概念也属于形式。形式源于抽象的事物,是从抽象事物中总结出来的普遍现象,或者是一种模式的东西。不同形式的事物可以引起孩子直接的兴趣,同时也能引发他们对为什么应用这种形式的思考。事物的概念则更好理解,江河湖海、家长里短、自然作品、艺术作品、人类和家庭、国家和政权等都属于事物。孩子对事物产生兴趣并不是因为他们有某种目的,也不是因为应用这些事物能为他们带来好处。在培养孩子的多方面性中,以这样的肯定观点来判断孩子对事物的兴趣是十足的谬论。否定上述观点的人一般是个人主义者,他们总是将个人主义当作人对事物产生兴趣的唯一理由,显然这是无比悲哀和不幸的。

如果符号不是意有所指、不代表某种事物,那么就单纯的符号本身而言,它必定会成为教育的负担。那么,教育者通过怎样的措施才能消除这种负担呢?教师们需要给这些符号赋予意义,让它们标志对应的事物,同时使孩子对这些被符号标志的事物产生兴趣。这样,这种负担才会变成学生学习的动力,否则,教育将偏离正常的教育轨道,教师和学生也将失去教育和被教育的资格。

正常情况下,对语言的研究是教育最重要的一部分。教育者与教书匠不同,教书匠是教育者的降格。如果有某位教师降格为教书匠,那很可能是因为他对语言教育存有偏见,或者他传统的、固化的思想使他停滞不前。纯粹教书不具有任何教育意义,只是教授孩子书本上的知识也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如果这样做的话,孩子就会因受到环境中平庸事物的影响而不断倒退。当孩子的内在成长节奏被打乱时,教育者会觉得对孩子实施的所有教育都变得索然无味,接下来要做的只是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监督。

无论是古典语言还是现代语言,只要这种语言教育会使孩子偏离培养兴趣的途径,那么它都应该被阻止。在这种情况下,语言教育对孩子来说毫无意义,无论是何种语言都一样。一如何才具有被教授的价值呢?实际上,只要这可以引起孩子的兴趣,帮助孩子做好引起新兴趣的准备,它就是拥有被教授价值的。而毫无目的的自由诗之类的书籍就不必花费时间去阅读。如果教育者花费一个星期的时间去教授孩子这类自由诗,那么孩子很快就会表现出不耐烦。但是那些经常用到的书籍就另当别论了,尽管学生很难读懂这些书的语言,教师教起来也很困难,但这些书还是有必要阅读和学习的。这时,对教育者和学生来说,可以利用技巧、耐心和努力来克服自己面对的一切困难。

符号与事物的教育艺术具有相同的特性,从本质上说,符号也属于事物,它和事物一样,都可以被学生感知、观察和临摹。某种事物要经历清楚、联合、整理规律化的过程,它就必须连续出现,而且在连续出现的同时,给人留下的感官印象越强烈越好。符号语言也是这样,要想快速学习符号语言,可以先通过对其基本概念的理解进行记忆,暂时不必深究其内部含义,这样一来,学习的效率将会大大提高。对于教育者来说,在教授孩子符号的过程中,一开始就讲授每一个符号的具体含义是没有意义的,也是浪费时间的。而真正需要重点教授的是那些后来的有趣的应用以及一些必要问题的解决之道。如果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能激发孩子获取更详尽知识的欲望,那么接下来的教育将变得非常顺利且容易。

关于形式的问题,我们需要强调一点,通常需要做到的是:抽象的事物就是抽象的,我们不能强硬地将某种现实的事物强加给它,或者说我们不能强制它变成现实的概念。与此同时,教育者应该让孩子明白,抽象的事物仍旧具有重大的意义,具体可以通过对事物的实际应用来证实这种意义。抽象源自现实,是现实的鲜明投影,现实中的例子、直观的既成事实都是抽象的来源。如何使学生理解抽象的事物呢?这就需要孩子将专心活动和审思活动共同作用于理解抽象事物。从专心的活动方面来说,学生在理解抽象概念时,要通过专心于纯粹的形式来实现;从审思的活动方面来说,学生在理解抽象概念时,要始终结合实际情况,对抽象概念进行关联现实的审思。

每个人都处于抽象和现实之间,孩子也不例外。对孩子来说,抽象的东西很难理解,也很难同现实联系起来,因此,他们往往认为抽象的就是不真实的。相反,如果让孩子从现实世界中总结出抽象的东西也是困难的。通过一个抽象的概念来描述事物的本质。从知觉中探索纯粹的自我或者从普遍中抽离出个别,这些方式和概念对于孩子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如果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孩子接触到了这个观念状态,那么此时最值得教育者庆幸的是孩子还是清醒的,只要孩子能够在这种观念状态中继续前进,他就可能达到形而上学般的自由境地。

形式和具体事物之间有一条平行的途径。形式是从抽象过程中得出的,可以看作具体事物的个别特征。而孩子认识事物的过程近似于一个抽象的过程,在学习和认识事物时,也会将事物抽象地概括分类出各种特征。人的思维可以从事物的个别特征转移到对事物整体特征的认识,这时,人就能认识事物。相反,人的思维也能从对事物的认识中,或者说从对事物的整体特征中回到对个别特征的认识,这就是从具体事物到形式的认识,综合教育和分析教育都是以此为基础而展开的。

在普通教育中,德国的很多教育者在帮助学生认识事物时,并没有将现实事物当作各种特征的组合来对学生进行认识方面的教育。而真正的精英教育则恰恰相反,在教育孩子认识事物的过程中,精英教育者们总能使学生看到事物的每一种特征下可能存在的附属关系,而绝不会将事物看作各种特征的混合体,然后再向学生反复说明这些事物其实并不存在的特征的统一性。很多哲学家虽然自视甚高,但他们在认识事物时往往也会有所遗漏,他们可能看到了事物的一个方面,却往往忽略了另一个方面。类似的思想或许会能占据许多人的大脑,这些片面的思想束缚了他们的思想,使他们的头脑越来越迟钝,同时也使他们无法把握事物的真正含义。虽然由于研究内容有限,我们对这些方面不能详细说明,但我们必须将它们提出来,并以此来引发关于精英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