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预测价值的潜意识

时间:2023-11-26 16:09:01

彼得与我初次见面那晚,他做了一个极度怪异的梦。梦里,他与一群陌生人从撒玛顿结伴前往兹纳尔罗松游玩。因为途中需要安营扎寨并表演一些文艺节目,所以走了一个小时后,他们便停留下来。彼得没有被指定饰演主角,但是一位身穿飘逸长袍、扮演悲情角色的年轻女性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到了正午,他想继续往前走,但其他人却只想留在原地休息。于是,他便决定将自己的工具交给他们保管,然后独自上路。在走进一座峡谷时,彼得彻底迷失了方向,他想返回同伴身边,但却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最后,彼得在一个路口遇见一位老妇人,便向她询问,她向彼得指明了该向何处走。

具有预测价值的潜意识

当时,他以完全有别于同伴的方式开始向前攀登,要回到同伴那里,他只需沿着山坡继续行走,然后登上最高点的转弯处。于是,彼得便沿着右边一条蜿蜒的铁路线向前走。他看到很多小汽车从身边驶过,每辆小汽车里都装有一个诡秘的、身穿蓝色服饰的、膨胀的小人,有人说他们都是“死人”。彼得感到非常害怕,他十分担心车子会从背后压过来,因此不断向后回头察看,好在最终安全到达了同伴那里。同伴将他带到一家小旅馆,突然,天空阴云密布,转眼间便大雨倾盆。同伴说没有将他的用具带过来,只有等到第二天早上才能拿到,彼得沉默接受。

在治疗的过程中,我认为,初始之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它通常都有预测价值。与下决心进行治疗的观点相伴而来的往往是情感上的剧变,这种剧变震撼人心,而原型的象征从内心深处形成。所以,初梦时常展现“诸多集体意象”,为解析提供总体理论基础,并使分析者深刻观察到做梦者的心理状态。

那么,有关彼得的未来成长,以上梦境的暗示是什么?

第一,必须深刻探究他所提供的联想。

撒玛顿村是17世纪瑞士为自由而战的勇士约尔格·杰纳茨赫的故里;“文艺节目”使彼得想起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那位年轻女性让他联想起名画《死人之岛》中的一个角色,此画的创作者是19世纪瑞士画家阿诺德·波克林;那位指路的老妇人是“智慧老人”,在彼得心里,老妇人既像为他治疗的人,又像J.B.普利斯特里的著作《他们来到一座城市》中的烧炭女人;蜿蜒的铁路线让他联想起童年时期用积木搭建而成的仓房。

第二,那个梦描绘的是一种“漫游”,是彼得决定接受治疗的惊人对应形式。

发觉尚未认识之地的旅行通常用来表示个体化的过程,此种旅行在班扬的《天路历程》以及但丁的《神曲》中出现过。但丁诗篇里的漫游者为寻觅道路来到一座山前,决定攀登上去,可是因为三种恐怖野兽的出现,他被迫放弃走进山谷,直至地狱。从中可以看出,彼得也将面临一个与之相似的迷茫期以及独自找寻期。

这种成长阶段的初期用登山来标志,通过这一时期,彼得可以从潜意识里向上攀登,到达意识自我的高峰。

第三,撒玛顿是漫游的开端。杰纳茨赫正是在那里发起了解放运动,号召大家团结起来,将瑞士维尔特林地区从法国殖民主义者手中解放出来。这可以视为彼得潜意识中的“渴望自由”的感觉。

此外,杰纳赫茨与彼得有许多共同点。彼得也是一位思想信仰者,爱上的女孩儿也同样如此,并且就像彼得一样为自由而战。接受治疗是为了摆脱母亲的束缚,克服对于生活的恐惧。我们可以将这一切理解为彼得为自由而战并获得胜利的前兆。

游玩的目的地是瑞士的兹纳尔罗松(Zinalrothorn),其中,“rot”在德语中是“红色”的意思。这触及到彼得的情感问题,因为红色一般代表情感或激情,在此则暗指情感性能的价值。在彼得内心,此种情感尚不成熟。

“转弯点”就像一弯新月,让彼得回忆起童年时的那块新月状面包。

第四,人在短暂的旅行后,通常都要休息一段时间。彼得重新进入顺应状态,标志着他逐渐趋于成熟,这由“文艺戏剧”加以强调。

观看戏剧是人尽皆知的逃避现实的方式,观看者既能联想,又能打发时间,这与古希腊人的感情宣泄方式以及美国精神病学家J.L.莫里诺治疗患者使用心理戏剧所达到的效果是一样的。

第五,女人极具温馨格调的外表给彼得留下了深刻印象,那位女人的形象与他的母亲类似,同时也是他潜意识中的女性化身。对那位女性和波克利的《死人之岛》所做的联想,暗指彼得阴郁的性格。

名画《死亡之鸟》的内容是,一位身穿白色长袍的祭司,将一只装着棺材的小船开向一座岛屿。这时,我们仿佛想起小船的船脊,它似乎代表一条远离岛屿的相反航向;而“祭司”又是身份不明的个体,在彼得心里,他是雌雄同体的,这完全符合彼得双重性格特征。

梦境中,彼得忽然发现时间已到正午,他必须继续向前行走,于是便独自踏上新的旅程。山道的旅行是“情境转化”标志,也是从旧的心态向新的心态迈进。彼得必须独自前行,最重要的是,他的意识自我必须在毫无外援的基础上接受考验。所以,将自己的工具留给同伴保管。

但是,他并未走完旅程,在中途迷失方向,进入了峡谷。这表明,在意识自我决定实施行动时,彼得的其他心灵实体依旧处于消极状态,并抗拒与意识自我同行。彼得身陷困境,却不想承认。此时,一位老妇人为他指明道路,他别无选择,只能接受她的建议。

那位善意的老妇人象征着神话故事里具备永恒女性特征的智慧,理性的彼得久久不愿接受她的帮助,是因为代价太大,预示着某种理性思维方式的放弃,但这种牺牲也不可避免。

彼得由“老妇人”联想到普利斯特里有关“梦幻”之城的剧作中的烧炭女人,或许,某种形式的意识出现后,那些人物才能进入联想状态。这似乎表明,彼得运用直觉意识到,自己与那些人物相遇有着决定性意义。普利斯特里作品中的烧炭女人说:“他们允诺在城市里给我建造一套属于我的房子,我将在那里变成自由人。”这也正是彼得一直所追求的。

若是彼得这样理性的青年能够有意识地选择心灵发展之道,那么他就必须改变旧的心态。所以,根据老妇人的指示,他必须从一个新的地点开始攀登,如此才有可能做出正确判断,到达设想的目的地。

彼得沿着一条蜿蜒的铁路攀登,并走向轨道的右面。在象征领域内,右面代表意识,左面标志着潜意识。左面有装着小人的汽车不断驶过,他很担心会被它们撞到。事实表明,他的顾虑毫无根据。但却揭示出他恐惧的原因,即意识背后的东西。那些诡异的小人或许象征着正在被毁掉的、无生命的理性理想,蓝色一般指思维机能,所以,那些小人应该是过于脆弱的理性所逝去的观念或心态的象征。

在梦里,有人告诉彼得,那些小人已经“死亡”。那么,这又是谁告诉他的?那是一个声音,在梦中听见一个声音是最有意思的事,我将出现在梦里的声音称作“潜意识自我的参与”,它标志着一种根植于心灵集体层面的知识。

彼得所获取的之前过度信任的、僵化的理性教条的理论,象征着梦中的转折点。最终,他到达了正确之地,选择了新方位,转向右边,面向意识与外部空间。在那里,他发现被他抛弃的同伴正在等他。如此,他便感受到以往从未感受到的各种自我人格的特点。既然其意识自我已然消除了独自面临的危险,那彼得便能重新加入集体,并获得一切资源。

突然的大雨倾盆消除了张力,使大地更加富饶。在神话故事里,万物被水冲刷之后,便会有一个声音说道:“苍天下雨,大地丰饶。”人们将这看作“天地之神”的结合,这样说来,雨便代表着词语本意上的“谜底”。

下山后,彼得再次遇上工具所象征的集体价值,并顺利地度过强化自我意识期。这表明他能够掌控命运,并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接触社会。但是,彼得接受了同伴的建议,第二天才去取自己的工具。如此,他便再次接受了他人的意见。第一次接受那位老妇人的指示是一种支配力量,第二次是一种集体模式。随着脚步的迈进,彼得越过了成熟之路的界碑。

作为彼得希望通过治疗而获得的一种内心成长征兆,这个梦境具有非同小可的、预示未来发展路线的能力。在梦中,让彼得的灵魂充满能量的、互相争执的对立组合得到了充分展现。一则,它具有积极向上的意识冲动;二则,它有着消极思考的心理偏向。此外,身穿白色长袍、扮演悲剧色彩的年轻女性与“死亡”的小人形成鲜明对比。不过,彼得只有经受过重重考验,战胜一切困难,才能与它们建立一种平衡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