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纬禄-世界航天人物

时间:2023-09-25 13:19:02关键词:世界航天人物

黄纬禄-世界航天人物

黄纬禄,1916年12月18日生于安徽芜湖,1940年在中央大学毕业后,怀着“科学救国”的愿望赴英国伦敦大学留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使这位远离祖国的青年饱尝了战乱之苦,特别是德国法西斯向伦敦发射的V-2导弹震撼了他的心灵。他暗下决心要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报效祖国,要用自己研制的先进武器使祖国强盛起来。黄纬禄在异国他乡孕育的理想,在他回国多年后终于实现了。

黄纬禄-世界航天人物

1947年,黄纬禄获英国伦敦大学电信专业硕士学位后立即启程回国,但当时空怀壮志,报国无门。直到1949年上海解放,黄纬禄才找到了报国之路,先后在华东工业部电工研究所和通信兵部电讯技术研究所从事电讯技术研究工作。1956年初,黄纬禄参加了军队组织的一个报告会,听到钱学森讲述国外火箭技术状况和发展我国火箭事业的构想。第二年他就随电讯技术研究所合并到国防部五院二分院,开始从事火箭控制系统的研究工作。

从仿制P-2导弹到研制成功洲际导弹,黄纬禄领导解决了液体导弹制导稳定的许多工程技术问题,在研制控制系统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1970年,他担任七机部第二研究院副院长,并被任命为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从主持研制液体火箭的控制系统到全面领导固体战略火箭研制,开始为一种新型火箭的诞生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在黄纬禄的主持下,为保证潜地火箭箭体的气密、水密和结构强度,进行了精心分析计算和设计,并用严格的工艺保证生产的可靠性。由于火箭尺寸的限制,仪器舱体积比较小,科技人员采用集成电路代替分立元件,使设备体积大为缩小,计算机的体积减小到原来的二分之一以下,并把一些设备进行合并,对外壳形状按仪器舱的形状进行了特殊设计,使设置更加紧凑。最初设计的固体火箭,其发动机不能按要求随时关机,设计人员经过仔细分析计算,在二级发动机的前封头上配置了三个反向喷管,解决了这一难题。在黄纬禄的指导下,采用发射模型火箭解决了怎样保证潜艇水下发射安全,对平台如何调平,对目标如何瞄准,对确定射程的数据如何装订,火箭发射后出水姿态角如何控制,发动机如何点火等一系列问题。

对于潜艇火箭,溅落深度是至关重要的。为了防止潜艇发射的火箭因故障落入水中砸沉潜艇,黄纬禄带领总体部的科研人员设计出一套灵巧的排水装置,在回落入水前把火箭水箱中的水排尽,从而减轻冲击重量。但排尽水箱中水的火箭从高空回落到水中后到底能冲人多深?是否会对潜艇构成威胁?还必须通过溅落试验来验证。根据在江桥上做溅落测试的结果,火箭入水深度不大于20米,排完水后再溅落水中对于潜艇是安全的。黄纬禄选择了直接从海上发射模型火箭的方式,按照“台、筒、艇”三个步骤,跨越了国外研制的七个阶段,取得了成功。

黄纬禄-世界航天人物

有一年的夏天,黄纬禄带领一,队科技人员到南京,利用长江大桥做火箭箭体入水试验。当时天气炎热,火箭壳体也被太阳光烤得烫手。他们却要钻进箭体内粘贴防水胶囊,人蹲在里面操作就像进了蒸笼里一样,全身流汗,闷热难当,再加上刺鼻的化学药品味道,使人喘不过气来。黄纬禄身先士卒,首先钻进箭体工作,每10分钟左右出来唤唤气,直到完成试验任务。这为攻克水下发射的技术难关打下了良好基础。

1979年5月,黄纬禄率领试验队到海军基地进行模型火箭水下发射试验,前4发都未获得满意的海情下的弹道参数,特别是第4发由于电池电压不足连遥测数据都未拿到。于是,黄纬禄指导试验队对前4发模型火箭出现的问题逐一作了纠正,不留下一个隐患,不放过一个疑点,对第5、6发按设计要求做了精心准备,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都严格把关,终于获得第5、6发高海情发射的圆满成功。

1982年,黄纬禄主持研制的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同年10月在渤海之滨,近百艘舰船云集,上万名参试人员各就各位。新华社受权发表公告:中国将于1982年10月7日至26日进行水下运载火箭的发射试验。黄纬禄对自己研制的火箭了如指掌,充满信心。这一次他从火箭各系统的检查情况到发射预案准备情况,从试验队上下的各种意见到发射不发射的利弊,都作了周密思考,进行了分析权衡。他拿起电话向上级报告:“我认为发射条件已经具备,不宜推迟。”上级同意了黄纬禄的意见,决定按时发射。10月12日,黄纬禄在指挥所里,先是听见指挥员下达“发射”指令,随后看见运载火箭像劈波斩浪的蛟龙跃出海面,腾上空中。数百秒钟后,末区传来火箭击中目标的喜讯,我国第一枚潜艇水下火箭发射试验获得圆满成功。人们并不知道,为了这一天黄纬禄和科研试验人员付出了多少代价,仅在发射基地两个多月的操劳就使黄纬禄的体重从64千克一下降到了53千克。黄纬禄仍然抑制不住欢欣和高兴,因为经过广大科技人员和工人的努力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4个能够自己研制潜地运载火箭并掌握水下发射技术的国家。

这次海上试验以后,黄纬禄的身体越来越虚弱,胃溃疡病复发不得不住进了医院,但他在治疗中仍然在考虑下一步工作。他一边考虑如何完善水下发射运载火箭的性能,一边又提出潜地火箭从海上走向陆地的设想。黄纬禄想,在研制潜地火箭的过程中,曾在陆上用发射筒试验发射成功,现在水下发射通过了,如果再把它搬到陆上用发射筒装在公路车上开着跑,不是又多了一种陆基固体车载运载火箭吗!他的这一设想具体化后得到了上级的支持和批准。于是他双管齐下,一方面继续指挥改进水下发射的运载火箭,另一方面又开始领导研制第一代陆基机动运载火箭。黄纬禄不顾体弱多病,一出医院就用5个月的时间跑了6个省的科研试验单位,了解情况,指导工作。无论在成功或是失败的时候,他总是鼓励大家说:“只要我们胜不骄败不馁,从胜利中总结出经验,从失败中吸取教训,都会产生前进的动力。”

黄纬禄-世界航天人物

有一次陆上发射试验时,由于惯性平台帽盖改后,没有在地面做充分试验,造成火箭在空中程序转弯时平台框架受阻不能转动。火箭失去基准,姿态无法稳定,结果在空中爆炸自毁。黄纬禄带领科技人员总结教训:今后在地面进行试验时,一定要尽可能模拟空中飞行的实际情况,以便提前发现和解决问题,一切经过试验,不带疑点上天,这是成功的一条法则。

一次火箭进行总装测试时,有一个继电器偶尔出现不吸合现象,经过反复测试,这个现象不再重复,有的人就认为可能不是继电器酌问题,不再去查明原因。黄纬禄可不答应,严肃地说:“我们搞科学的就要有科学态度,不能来‘大概’、‘可能’,一定要抓住这个‘偶尔’不放,查个水落石出才行。”于是,他同大家一起进行测试观察和分析,结果发现是继电器衔铁上有一片微小的铁屑,当小铁屑竖起来时,继电器就不吸合,当小铁屑倒下去后就能吸合,原因找到了。黄纬禄指着小片铁屑对大家说:“可不要小看这个小东西,如果在火箭飞行过程中它突然竖起来,就会招致整个飞行试验的失败。”大家都为黄纬禄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所折服,无不赞赏他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

不仅如此,黄纬禄作为一名技术指挥员,凭借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火箭各个部分及其工作状态都心中有数,在千钧一发的紧急关头,总能当机立断,镇定自若。有一次,运载火箭进入发射前“5分钟准备”的关键时刻,突然出现一级伺服机构反馈电压表指针摆动现象。人们惊呆了,不知如何处理。黄纬禄从容镇定地问:“平台有没有问题?”负责平台测试的人员答:“平台没有问题!”黄纬禄略思片刻,果断决定:“按时发射!”指挥所里的人都为他的决斯捏着一把汗,大家的心都快跳出来了。随着一声巨响,火箭喷射出火焰腾空升起,发射成功了。后来黄纬禄在回答人们的疑问时说:“我们这个火箭灵敏度非常高,对阵风或微小振动都很敏感。在地面测试时,就发现过有人走近它时,曾出现过反馈电压摆动,因此当我问明平台情况正常时,就肯定火箭本身没有问题,是外部原因造成的,这才下了发射的决心。”我国陆上固体机动运载火箭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火箭技术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航天工程是成千上万人集体的事业,因此黄纬禄总是依靠大家群策群力,把每个人的智慧集中起来攻克技术难关。他总结了四句话:“有问题共同商量,有困难共同克服,有余量共同掌握,有风险共同承担。”他说:“这四句话的核心是‘共同’两个字,回忆我们在研制固体火箭的过程中不知遇到过多少难题,攻克过多少难关,没有一件事不是依靠集体来解决的,作为总设计师的我,也只是起到集体中一员的作用罢了。但是,人们不会忘记黄纬禄为开创中国固体运载火箭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