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把我的灵魂装错了躯体-性身份识别障碍

时间:2023-11-27 00:09:03

【精神病自测】

看看给你的性身份识别障碍打几分

上帝把我的灵魂装错了躯体-性身份识别障碍

请你找一处安静的地方,回忆自己的情形,根据实际回答下面问题。

1.你是否渴望成为另一性别?

2.你是否对外坚定地宣称自己就是另一性别?

3.你是否对于自身的性别感到不适?

4.你是否对于自身的性别感到痛苦?

5.你是否对于自身的性别感到厌恶?

6.你是否没有自身性别的主观感受?

以上6个问题中,如果你的回答有1个以上为“是”,那么你可能有性身份识别障碍倾向;如果你的回答有3个以上为“是”,那么你很有可能患有性身份识别障碍,建议到专业机构做一下鉴定。

2岁左右的时候,孩子就开始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如果在这个时候不加以适当的引导,那么孩子长大后就很容易出现性身份识别障碍。

【问 题】

易性癖?双重角色异装症 ?

某天,我的好朋友阿T好奇地围着我观察了半天,一脸羡慕。阿T高挑丰满,拥有无数女孩子梦寐以求的好身材,可是她把头发剪得很短,也只喜欢穿男装或者中性装。我正在想她是对我的纤细的身材嫉妒了,还是被我白皙的肌肤折服了,正暗暗得意,结果她很严肃地问道:“你是怎么做到的——让自己的胸那么平?”

我鼻子都要气歪了,一脚把她踹到一边去,告诉她,因为我一直是个好学生,从小到大成绩都是A,各个方面都是A,我A证明我优秀,证明我上进,证明我不屈不挠。在听了我的一堆不知所云的掩饰之后,阿T揉着屁股从地上站起来,很无辜地说:“我一直以为你是做了缩胸手术的,还想问问你哪家医院好……”

我当时深吸了一口气,顿时感觉自己通了任督二脉,一套军体拳把她打趴下,这么多年你都知道我是女的还真是谢谢你了。

“不对啊,别人都要丰胸,你为什么要缩胸啊?”原来,阿T一直觉得自己应该是个“纯爷们”,对自己饱满的胸部很不满意,希望能够通过手术缩胸,让自己的胸部更加平坦,好让自己更“MAN”一些。

阿T的情况属于性身份识别障碍。

性身份识别障碍指的是个人对于自身性别的定位和其生物意义上的性别不一致,也就是说心理性别和生理性别不一致。从生理构造来看,明明是个女孩,但是在她的性别认知上,她却认为自己是一个男性,或者说性别角色倾向于男。或者,明明是个男人,但是在他的性别认知上,他却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女人,或者说扮演的应该是女性的角色。或者,一个人心理性别模糊,即使在生理上拥有男性或者女性的性别,但是对于自己心理上的性别定位却很迷茫,不知道自己是男是女。

性身份识别障碍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我们不能否认的是,有一部分人是受到了生理因素的影响,但是绝大多数性身份识别障碍患者都是由于在婴孩时期没有得到正确的性身份引导或者教育而导致的。事实上,几乎所有的父母或者亲属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尤其是中国的家长,很喜欢拿小孩子的性别来开玩笑,给孩子错误的性别暗示,导致孩子在形成性别观念的时候产生错位。

我们现在来介绍两种常见的性身份识别障碍:易性癖和双重角色异装症。

首先,我们要说的这种性身份识别障碍叫作“易性癖”。易性癖是一种比较彻底的性身份识别障碍。所谓“易”,也就是改变的意思。易性癖,字面来理解,就是试图改变自己的性别。他们不会迷茫,而是坚定地认为自己就是异性性别,而上帝只是把他们的灵魂装错了躯体。他们不会从心理上来寻求解决,而是会通过一系列手段来进行生理上的改造,以让自己的躯体适应自己的“灵魂”。很多易性癖患者都想通过手术的方式来拥有自己“真正”的性别。他们也会希望他人把自己当成真正的异性来对待。

易性癖患者对于异性的身份是非常渴望的。他们的心理状态、穿着打扮、生活方式都向真正的异性看齐。同时,他们极度渴望“身心统一”。他们对于自己心理的坚定认同使得他们只能通过改变身体来得到统一。而他们更加渴望的,是社会对其异性身份的认同。

易性癖患者的性行为相对较少。他们会与同性发生爱情,但是由于他们的性别倒错,对于他们而言,与同性的爱情才是“异性恋”,是与社会主流文化相符的恋爱关系。比如,一个女孩,她认为自己其实是个男生。那么,她就会对另外的女孩产生爱慕和追求,并且认为这才是正常的爱情。如果要她和男生交往,或者和另一个男性化的女孩交往,她会觉得那才是同性恋。

说了易性癖,我们再来说说性身份识别障碍的另一种——双重角色异装症。双重角色异装症患者不像易性癖患者那么笃定自己的异性身份。他们并不否认自己的生理性别,在心理上也依旧有自己生理性别的心理特征。他们只是通过在生活中穿着异性服装,暂时获得异性身份,以此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因此,可以认为他们的性别是双重的,即自己的生理性别和让自己获得心理满足的异性性别。他们可能会在这两种性别角色中交替,更多的时候是处于两者皆有的矛盾中,而可能只是某一种性别角色占了上风而已。

需要和双重角色异装症区分开来的,是异装癖。异装癖和窥阴癖、恋物癖等一样,是一种性偏好障碍。

异装癖患者以男性居多,指的是一个人穿上异性的服装的时候,会感到性兴奋和性冲动,并在穿着异性服饰的时候进行自慰或者性交。他们可能起初只是在青少年时期由于对异性的好奇而进行了尝试,逐渐沉迷其中,一发不可收拾。他们喜欢偷偷穿母亲、姐妹甚至是妻子的服饰,有的还喜欢浓妆艳抹、打扮夸张,并且到公众场合示人。但是,他们最重要的目的,并不是在心理上进行性别角色的认同,而是为了唤起性欲,达到性兴奋。

因此,区别双重角色异装症和异装癖最重要的依据就是,在异装过程中是否伴随性兴奋。

比如,一个少年小Y,他会对自己的性别产生一些模糊的认识,有时候会觉得“哎呀讨厌,人家是女孩子啦”。他可能有些女生的爱好,比如爱看韩剧、喜欢长腿欧巴。那么,有时候他可能就会按照女孩子的样子来打扮自己。但是,他穿着女装的时候,是为了暂时得到女性的角色,只有“此时此刻”自己确实是个女生。一旦脱掉女装,他又重新回到男人的身份里。在穿着女装的时候,他也并没有感到性兴奋,而主要是心理的满足。他在两种性别之间摇摆,两种性别在不同的情况下分别占上风,让他产生不同的性别倾向。那么,他应该就是双重角色异装症患者。而如果小Y确定自己是男性,但是看到女装就控制不住, 看着镜子里自己画着眼线、留着胡碴、一身长裙摆着POSE的模样,觉得怎么这么性感,顿时按捺不住,兴奋不已。这种才应该是异装癖。

【案 例】

被禁锢的灵魂

眼前这个人三十几岁了,干净整洁,坐在轮椅上,脸上化着淡妆,穿着丝袜和裙子。他皮肤白皙,可以看得出来保养得很好。他语气轻柔,姿态优雅,眉目之间尽显温婉,举手投足都散发着强烈的女性气息,瞬间“秒杀”了我这个生理上的女人。

他对我最初称呼他为大哥有点儿不满,“如果方便的话,我希望你叫我大姐。”他笑着说,哧哧地笑起来,带着点羞涩。他表现得那么自然,丝毫都不显得矫揉造作。

“不怕你笑话,我对于人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去做变性手术,变成一个真正的大姐。”

他又有点儿不好意思地笑起来。“不过我这辈子都在贫困线上挣扎,一直都没有钱。而且现在得了病,更是没钱了。不然的话,也想去做个手术,变成女孩的身体。哪怕是死在手术台上也好。”他的语气里满是渴望和遗憾,还有淡淡的忧伤。我告诉他,他现在就已经很女人了,比我女人多了。

他开心地笑起来,很有兴致地讲起了自己的故事。

“从一出生,我就知道自己是个女孩。”

他没说“觉得”,他说的是“知道”。

“我不喜欢那些飞机大炮的玩具,我喜欢小娃娃,喜欢发卡,喜欢裙子。我也不喜欢那些男孩子跑来跑去大喊大叫的,动不动就摔一跤。我觉得他们很粗鲁,我喜欢和女孩子们一起安安静静的,玩个过家家什么的。

“我小时候也有被打扮成小男孩的照片。可是我不喜欢,当时的内心不知道为何抗拒,就是觉得怎么我跟别的小女孩不一样。当时有个大人跟我说:‘你是小男生,你有小鸡鸡。’我当时就哭了,我说我是小女孩。他就大笑起来,说:‘等你的小鸡鸡没了,你就是小女孩了。’我真的相信了,就等着自己变得和别的小女孩一样。不过,我等了好几年,才知道那是不可能的。

“后来,长大一点了,就知道喜欢小男孩了。那时候我们班里有个淘气包,很精神,天天爬上爬下,不是把自己磕了碰了,就是把别的小孩弄哭了。但是别的小孩欺负我的时候,他就帮我,挡在我前面跟欺负我的孩子打架。我当时感觉就像遇到了救星一样,非常感激,后来,后来反正就是挺喜欢他的。那是我印象中第一次喜欢男生。

“后来,我发现我总是对男生抱有这种‘喜欢’的感觉,对女生只是喜欢和她们一起玩。当时我们按照男女生分组啊什么的,我就总想去女生那组,可是我每回都被分到男生那组。当时我很沮丧,那时候我还在相信着我的身体能变得像女生一样呢。不过长大之后,就发现了自己和女孩子相差很远。我不得不接受了自己拥有男性身体的事实。可是既然这样,那为什么我还是喜欢小男生呢?我是不是有毛病啊?

“自从发现自己真的是个男生之后,这个问题就一直很困扰我。后来长大点男女生不是会划分界限吗?但是女生不会跟我划分界限,她们还是和我一起玩。在她们的心里我好像并没什么不同。这一点让我特别感激。

“后来,接触到一些资料,知道这世界上还有许多像我这样的人,就是自己是男生,但是还是会喜欢男生的人。于是我知道,我并不是有什么特殊的毛病,我也就不再纠结了。高中的时候,我喜欢上了我们班一个男生,他真的太帅了。他阳光刚健,见到他的时候就好像你的整个人都被点亮了。我就总是找借口跟他搭话,帮他整理书桌什么的。我看到他就心扑通扑通跳,害羞得不得了。那完全是一个女孩对男孩的喜欢。

“到大学的时候,我交了第一个男朋友。我完全不觉得那是同性恋,要是我和女生在一起了,我才觉得是同性恋。而且不是我自夸,我可以算得上是温柔体贴、勤俭持家的好妻子。”他有点儿得意,脸上还泛着些娇羞的红晕。“洗衣做饭、唱歌跳舞什么的,女孩会的我都会,女孩不会的我也会。真的。我还公开地穿起了裙子来,在镜子前面照了好久,快乐得都快哭出来了。可是,大家都像看猴子一样看着我。还有很多人接受不了,导师也找我谈话。我想要做我自己,却要经过别人同意,这多可笑。唉。再后来,有人怀疑我们的关系了,他压力很大,我们就分手了。我——我不怪他。毕竟,毕竟……唉。”

他神色黯淡了些,不去谈自己的感情史了,“……我常常会想,我明明就是个女人,为什么要给我一个男人的躯体呢?我只是想要像其他女孩一样去生活,却难上加难。我不得不接受我男性的生理身份。我很恨自己的男儿身。很多次我都想到了去死,真的,我想快点投胎,下辈子做个女孩。你听我这么说肯定会觉得可笑吧?但是我真的是这么想的,无数次,我都是这么想的,整日整夜都认真地考虑这个问题。不过,还没等我想明白,我就大病了一场,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我现在病得很严重,也不知道能活上几年,这辈子是真的没什么希望了。我只愿下辈子上天别再跟我开玩笑,能给我个女孩的躯体,让我做本来的自己。”

【现 象】

变性人、人妖……我的性别听我的

说到变性人,我们先来介绍一位老爷子。这位老爷子是个书法家,前两年提交了变性申请。那么,在他提交变性申请的时候,他有多大岁数呢?80岁!

老爷子的意思是,自己虽是男儿身,但实际上是个女娇娥。只是因为身处社会,不得不考虑很多因素,尤其他还有妻子儿女。直到80岁的时候,他下定了决心,并且认为自己各个方面条件都已经成熟了。这个时候,真正地可以说年龄不是问题、流言不足为惧啊,别的都不管了,他一心只想变成女人。

他认为过去的80年真正的自己一直被尘封着,自己真正的那个女性的灵魂必须时时警醒,不能轻易露面。他只能“装”出男性的样子,以配合他这男人的躯体。他认为,在人生最后的这段时间,他终于做好了准备,将真正的自己展示到众人面前来。他吃激素、隆胸、化妆、穿裙子,准备像所有女性一样生活。

我想也许这老爷子想的是,虽然没有作为女人出生,没有作为女人活着,但至少要以女人的身份走完生命最后的旅程。

很多人可能会完全不理解。为什么活到这么大岁数了,还得去折腾,非得要变性呢?不能就这么安安稳稳地过完这辈子吗?

我记得我对于变性的案例的最初印象源于小时候看到的一篇报道,说是一个女模变性成为男人,并且成为了一个男同性恋。当时我也很不理解,觉得这有什么区别吗?事实上,区别大了。

近年来,咱们流行这么一个词,叫作“追求自我”。也就是说,从心理上进行自我认同。自我认同包括很多方面,其中一点就是性别角色的认同。常人都会对自己的生理性别进行认同,而易性癖患者的认同则完全相反。比如,上面这老爷子,他对自己的性别认同就是一个女人。而后面这位女模,她认为自己就是一个男同性恋者。如果这种心理认同不能改变,那么他们就会将身体改变以适应自己的心理状态,也就是会采用变性的手段。

对于易性癖患者,他们每天面对自己的时候,想的是:“这不是我,我不该是这样的。”你是不是每天也一万遍地纠结:“这不是我,我的生活不该是这样的。”但是相信我,他们比你痛苦一万倍。

因此,我认为变性人是非常值得尊重的。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的性别,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很大的牺牲。他们要面临社会、家人甚至是自我的拷问和质疑,尽管他们并没有伤害到任何人。他们坚持去追求自己的梦想,非常令人钦佩。试想,普通人中又有几个敢于抛下一切去追梦呢?

另外,在同性恋中,其实有很多性身份识别障碍患者,但是,其中很多都是双重角色异装症患者。比如,女同性恋中,扮演男性角色的一方往往喜欢身着男性或者中性服装,以暂时获得男性的身份。但是,她们大多数并不否认自己的女性身份,心理上也往往有着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等特点。

说到这些,大家可能会想到一个词,那就是“人妖”。人妖可谓是处在男女之间的典型一类。人妖是很有争议的一个群体,一方面,人们用这个词来骂人,讥讽一些男士不男不女;另一方面,人们也被网络上人妖们美艳的照片惊呆了。

那么,人妖是否属于我们说的这些情况呢?

以泰国人妖为例,各种人妖皇后层出不穷,大多数都比真正的女人还要美丽。但是,他们往往并不是在自愿的情况下成为人妖的,而是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往培养人妖的机构。他们要服用雌性激素,学习各种才艺表演,再长大一些还要做一些身体改造的手术。

这种情况下,人妖们并不能被界定为患有易性癖等。但是,在这样扭曲的生活中,他们的心理已经因外在环境而发生了改变。有的干脆做变性手术,有的继续进行表演,各自选择不同的生活。

在外貌上,他们是女性;在实质上,他们是男性;在法律上,他们是男性。在人们的心里,对他们的定位各不相同,但是一般都认为他们非男非女。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心里对自身的性别角色出现认同障碍也就不足为奇了。

【解 答】

性身份识别障碍的心理原因

造成性身份识别障碍有心理原因也有生理原因。在这里,我们只讨论心理原因。

人在出生的时候,就会带有明显的性别特征,所以,父母才能在孩子一出生的时候就亢奋地大喊:“是男孩!”“是女孩!”不过我得说,兴奋的父母们,你们太天真了。你们以为你们看到的就是你的孩子的性别吗?大错特错!那只是你孩子的生理性别,而他们的心理性别,完全在于你们的引导!

通常,孩子在两岁左右开始有了性别意识,到了三四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够判断自己或者别人的性别。也就是说,从不到两岁的时候开始,父母们就应该对孩子做出正确的性别引导了,否则孩子就有可能对于自己的性角色认知出现问题!

我们可以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这是个小男孩的故事。他父母给他起了一个极其男性化而且富有深意的大名,我们就不透露这个名字了。不过,同时,他们也给他起了一个很女性化的乳名,叫“囡囡”。

为什么起这么个乳名呢?因为这家的奶奶生了四个孩子,都是儿子,始终没能生个女儿。这四个儿子长大后呢,三个哥哥家里生的也都是儿子。这可把老太太急坏了,就想要个小女孩,希望能好好疼爱,结果呢,小儿子结婚后生的还是儿子。老太太虽然也喜欢这个孙子,不过还是觉得失望。正好呢,老太太的这个小儿媳,也就是这位新妈妈,也非常想要生一个女孩,希望能每天把女儿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于是,两个人一拍即合,完全无视了爸爸的意见,开始了给小男婴扎小辫、穿裙子、买洋娃娃的“不归路”。

不仅如此,她们还很喜欢逗弄小男孩:“你是男生还是女生啊?”“你看你穿裙子,你是小女生。”你可别觉得这是开玩笑,对于一片空白的孩子来说,他们会记住你告诉他们的一切。于是,小男孩在这样的环境下,坚定了自己“是女生”的信念,对于自己男性化的外表、男性化的性征、男性化的名字以及男性化的一切都十分不满,对外坚称自己是女孩,给自己起了一个女性味十足的名字,并且在成年后有强烈的想要变性的念头。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能够发现两个问题:一是家长们给孩子营造了一个性别错乱的环境,让孩子从小就对自己的性别有了完全错误的认知;二是父亲在家中缺乏威严,没有能够让男孩在成长的过程中将对母亲的依恋转换成对父亲的崇拜,从而获得男性性别的强化。

也就是说,在孩子出生后,父母们就应该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符合其生理性别的成长环境,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别引导,为他们营造一个符合社会对于性别普遍认知的生活环境。父母们要通过语言、动作等多方面对孩子进行性别引导。

另外,父母也应该扮演好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母亲应该表现出温柔的一面,父亲则应该表现出自己有担当的一面,两人的关系应该是平等而和谐的。当孩子认同自己的性别后,就会选择父母中与自己性别相同的一个进行模仿和学习。因此,如果父母中与孩子同性别的那一方没能发挥好自己的榜样作用,那么就可能让孩子放弃,转而模仿另一方。这也可能造成孩子的性身份识别障碍。

那么,是不是孩子在过了三四岁这个阶段,性别认知就可以固定下来了呢?事实上,这个问题一直到青春期都应该注意。

如果孩子出现了性身份识别障碍,家长不要马上慌乱。首先应该仔细观察孩子的行为,及时发现其异性化的方面,并反思自己过去有哪些对于孩子的性别塑造产生了不良影响的地方;对于孩子现有的状态应该表示理解,让他们知道自己的父母愿意陪伴自己并且帮助自己渡过心理上的难关。

如果孩子对于自身的性别认知已经成熟,那么父母们应该尽量表示理解和支持,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并在适当的时机予以引导。

【生存法则】

4种效应助你避免性身份识别障碍

1. 角色效应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各自拥有自身的社会角色,不同的角色引发的不同心理变化,便称为“角色效应”。人的角色往往是为了回应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期待而形成和发展的。

比如,一个女孩生长的家庭环境是非常喜欢男孩的,父母也总是把她当成男孩子来对待,那么,为了回应父母,她会逐渐倾向于扮演男孩的角色,以符合父母心中对她的角色期待。而在长大之后,她又要扮演女性的社会角色。在两种不同的角色之间摇摆,她就很有可能出现性身份识别障碍。

对于性身份识别障碍患者而言,最重要的就是确认自己的性别角色。从生理到心理去接受自己的性别。社会上对于男女两性有较为明显的角色分配,如一般认为女性应该温柔可爱、漂亮整洁、比较感性,而男性则应该勇敢果决、健壮有力、比较理性。个人不必完全按照社会上对于两性角色的普遍认知来改变自己,但是可以以此为参考依据,以便对自己的性别角色产生认同。

2. 罗森塔尔效应

前面我们介绍过皮格马利翁效应,这里我们要介绍的罗森塔尔效应与其有类似之处,但是并不完全相同。

有这么一个实验。心理学家们到一所小学中进行所谓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并且将所挑选出的“最有发展前景的”学生名单交给老师。实际上呢?这份名单是随机拟定的,名单上的学生也都是很普通的学生。但是,由于这是一份“权威性”的测试结果,因此教师们对此深信不疑,并对名单上的学生怀有特殊的期待心理。在几个月之后,再次测验时,这些榜上有名的学生的成绩都有所提高,教师对他们也都给予了较高的综合评价。这就是罗森塔尔效应。

他人对性身份识别障碍患者会产生一定的性别期望,在这种期望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性身份识别障碍患者自身为了迎合外在期望会改变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例如,一位外表男性化的女孩,虽然其他人知道她是女生,但是由于其外表酷似男生,于是也总是对她抱有男性的期望。例如,让她帮忙搬运货物或者修理电脑。那么,他人对她的这种男性化的期望,也使得该女生自己在做一些普遍是男性在做的事情的时候感到理所应当,并且在对自己性别的认知上会偏向男性。

身份识别障碍患者要克服外在的期望,坚信自己对性别的定位是唯一的、确定的,并不会被他人的意志改变,因此,自己不必迎合他人期望。

3. 名片效应

名片效应指的是,如果在社交中表明自己和对方有相同的态度或者价值观,那么就相当于向对方递交了一张名片,表明了你和他站在同样的立场上,可以让你们迅速地缩小彼此的心理距离,双方关系也可以迅速发展。

对于很多性身份识别障碍患者来说,他们自身与本人的生理性别完全不符合的穿着打扮、性格态度、为人处世等就是他们的性别名片。比如,一个女生可能理着毛寸,束胸,穿着宽大的球衣活跃在球场上,为人爽朗,豪放不羁。同样,一个男生可能留着长发,穿着裙子,文静优雅,慢条斯理,细声细气。只要看到他们的穿着和表现,人们便马上认识到他们有性身份识别障碍,并对他们产生相应的期望。

所以,性身份识别障碍患者如果想要认同自己的生理性别,首先要从外貌上改变自己,收回自己错位的性别名片,进而对自己的生理性别进行认同。

4.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和前面所说的禁果效应类似,但是其更加强调的是恋爱关系中出现的效应。罗密欧与朱丽叶深深相爱,可是他们家族却是世仇。他们的爱情注定要遭到双方家族的极力反对。然而,在重重阻碍下,他们的爱情非但没有褪色反而更加坚固,并最终为了对方而死,成就了完美的爱情。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指的就是当爱情面对强大的外部阻力的时候,双方的感情反而会更加坚定。

对于性身份识别障碍患者,尤其是易性癖患者而言,世俗对于他们的爱情怀有偏见并缺乏包容,这种情况很有可能会激发双方继续走下去的决心。而在这种情况下,性身份识别障碍患者会更加努力地扮演好自身的心理性别角色,以期和自己的伴侣更加长久地走下去。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反过来也可以帮助性身份识别障碍患者重新审视自己的生理性别。在爱情受到家人或者社会的阻力的时候,两个人是否还能够坚贞不渝?是否能够相互包容爱护?是否能够完全接受这错位的性别?这都是在面临阻力的时候会遇到的问题。在这个时候,性身份识别障碍患者应当重新审视自己的生理性别和心理性别的不协调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