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意象称做同化的要素

时间:2023-12-13 14:59:02

除了这些明确的感觉性质与肌肉感觉和触觉相混淆的情况以外,复合中的彼此独立的组成成分一般说来是清楚可辨的,它们属于截然不同的感觉道,并在其他条件下以其他联结方式发生。一种外部激起的感知觉与其相关的记忆意象的联结,同样不能说是次要的同时发生联想。我们把这种联想称做“同化”(assimilation),记忆意象称做同化的要素,并把伴随着感官印象而发生的感觉称做同化的感觉。这些表述意指记忆的组成成分是决定因素,而传入的感官印象则由它们来决定。迄今为止,这是正确的。一种印象可以用十分不同的方式来理解,根据以往经验中所保持的心理倾向来理解。因此,复合的观念是知觉中所提供的印象的混合产物,是数目尚不明确的记忆意象的混合产物。但是,正因为观念是单一的复合,就不可能存在分解为两个组成成分的问题。再现的要素不变地涉及感知觉,它现在所包含的成分在唤起感知觉的印象中找不到。另一方面,感官印象的真正成分在产生的观念中可能是缺乏的,原因在于它们与具有较大强度的再现要素发生了冲突。

记忆意象称做同化的要素

因此,同化的过程不同于复合的过程,它无法由偶然的内省来发现。为了对它进行考察,我们必须仔细地将印象与印象引起的观念作比较。这种比较表明了两者的不一致,从而使我们去寻找它们之间差异的基础——在以往体验过的观念活动中可以发现的差异。一旦我们的注意转向它们的影响,我们便掌握了开启整个生活现象和实验操作的钥匙,尽管它们十分引人注目,但是,一般说来,仍然未被人们所注意或得到解释。我们在阅读中通常容易忽略印刷错误,也即对错误视而不见,那就是说,我们常常把词的形象硬塞进向我们呈现的印象中去。或者,我们在一个听得尚不清楚的演讲中填入一句句子,而不去对听得不清楚发表评论。另一方面,当我们用一组错误的记忆观念去补充听得不清楚的声音时,也同样会容易听错。在舞台布景中表示一种风景的粗略轮廓,通过人工的灯光照射,能在适当距离内使人看到一种真实场景的完善再现。这里,由合适的记忆要素提供的现成帮助,通过视网膜映像的轮廓而变得更加有效。如果三维物体的轮廓图纯粹是图解式的和没有阴影的话,便可以任意地把它看做三维的或者二维的,如果是前者的话,则可以看做沿这个方向或那个方向延伸,它的确定有赖于我们所使用的何种熟悉的空间观念。例如,硬币上的头像轮廓图可被任意地看做浮雕或凹雕。你们都很熟悉猜谜图,也即在一片树叶中镶嵌着某位名人的头像。起初,难以找出这个头像,但是一旦你把它找出以后,它就一直保持住了,你不易再把它抹除,无论你多么努力地想把它抹除。同样情况也常常可以在立体观察中被注意到。深度概念一度似乎难以获得,然而,突然之间,它以富有立体感的清晰度产生了。所有这些例子都表明,同化的记忆要素需要时间才能被外部感官印象的合适成分所唤起。

当然,在同化过程中,通常并非单一的记忆意象与特定的印象联合起来。我们从未看到过的一个立体物体,当它以正确的方式被呈现时,将会唤起一系列记忆要素(这些记忆要素产生自一系列原先彼此独立的知觉)的协作,从而可以用此方式唤起三维的观念。但是,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如果认为感官印象在同化中首先作为独立共存的观念来呈现,然后才融合成一种观念的统一体,这将是错误的。关于这些组成成分的独立共存的假设阶段,既未被内省所发现,实际上也不可能发现,这是因为,一般说来,同化的效应产生自大量的观念要素,而这些观念要素原先是通过十分不同的观念系列来分布的。我们只能认为,每一种感官印象起着一种激发作用,也即对先前印象中保留着的众多倾向进行刺激。如果众多倾向中有些倾向适合于该印象的话,那么,与此同时,它们就比其他倾向更容易被激发,从而有助于形成产生的观念。最后一点,在所有这些同化过程中,同化直接伴随着感官印象而产生,以外周形式激起的感觉便对记忆要素产生影响,致使增加再现感觉的强度。对此事实所作的唯一可能的解释是,甚至在正常的同化中,也不可能在外部刺激引起的观念要素和联想引起的观念要素之间作出区分。当联想引起的观念要素获得了优势地位,从而使产生的观念完全不适合感知觉时,这种不可能性便会变得更加清楚。我们把这种类型的同化称做错觉(illusions)。在错觉中,我们想象我们感知了某种不存在的东西,也就是说,我们把记忆要素和感官印象混淆起来了。只有当在两种组成成分的强度没有明显可察的差异时,才会发生错觉。

同化过程的发生能用绝对的肯定性予以证明,正如这些例子所表明的那样,当产生的同化产物(assimilation-product)是一种感知觉时,不论是实际的还是多少带点错觉的,都可以证明同化过程的发生。在两种情形的任何一种情形里,新观念与感官印象的差别如此明显,以至于同化活动成为一种直接推论的事情。但是,你们将会看到,同化根据纯粹而简单的记忆意象而发生,这至少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我们在下述的事实中也获得了明显的指示,也即一般说来特定的知觉不是由特定的记忆观念来同化的,而是由数目尚未确定的这些观念来同化的。假设不存在任何感知觉,但有些记忆意象却突然产生,记忆意象将会通过对涉及类似物体的其他观念的同化而经受连续的变化。所以,我们无法在记忆意象本身和所谓的幻象(fancy-image)之间画一条确实无疑的界线。心理学家习惯于把记忆意象界定为确实再现某种以往知觉的观念,并把幻象界定为由一系列知觉要素结合而成的观念。现在,从这一界定的意义上说,记忆意象根本不存在。普通的记忆表象(memorial representation)是由同一物体的若干知觉决定的。如果我们回忆一位经常看到的人,我们就决不会按照他在某个场合的那种模样去表征他,我们对他的观念是由许多知觉的结合产生的,这些知觉的组成成分(它们相互补充或彼此阻碍)结合起来,部分地加深一般轮廓,部分地则淡化一般轮廓。这就解释了大多数记忆意象的不确定性。甚至当我们回忆仅见到过一次的一个物体时,我们的观念也不符合原先的知觉,有些要素是缺乏的,其他一些要素,即不属于该物体的要素被错误地从类似的要素中迁移至原先的知觉中去。例如,你可以试着根据记忆画出你只见过一次的某张风景画,然后将你的画同原先的画作比较。你肯定会发现大量错误和遗漏,不过,同时你也会发现,你在根据回忆画出的风景画中也加进了不少原画中没有的东西,这些东西来自你在其他地方曾经见过的风景画。因此,根据一般的界定,每种记忆意象将是一种幻象,而且是与现实并不一致的观念再现。因为并不存在这样的记忆意象,它既能再现原始的知觉意象,又能再现同一知觉的任何其他记忆意象。我们必须记住,我们的观念不是永恒的物体,而是不会确切地重新发生的过程,因为它们发生的条件不会双倍地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