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本-中国古代古籍常识

时间:2023-09-19 23:19:02关键词:善本,古籍常识

善本

善本善本最初的概念是指经过严格校勘、无讹文脱字的刻本。印刷术产生前,把原稿或别本认真缮写下来,经过与原文校核无误,就成为善本。唐以后,雕版印刷盛行,善本的内涵也比原来更扩大了,往往指校勘严密、刻印精美的古籍,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张之洞在《书目答问》中认为,所谓的善本之义有三:一是足本,无阙卷,无删削;二是精本,即精校精注;三是旧本,包括旧刻、旧抄。清末藏书家丁丙对善本也提出了四条标准:一是旧刻;二是精本;三是旧抄:四是旧校。现在通用的善本“三性”、“九条”说。“三性”指书籍应具备较高的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九条”主要包括: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抄写的图书:明代刻、抄写的图书;清代乾隆以前流传较少的刻本抄本;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刊印的图书;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辛亥革命以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辛亥革命以前的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过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本、抄本;在印刷术上能反映古代印刷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技术水平的各种活字印本、套印本或有精校版画、插画的刻本;明代的印谱、清代的集古印谱、名家篆刻印谱的钤印本,有特色的亲笔题记等。

善本-中国古代古籍常识

《永乐大典》-中国古代古籍常识

《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 是明永乐年间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初名《文献大成》。1403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解缙、姚广孝、王景、邹辑等人纂修大型类书,1404年十一月编成《文献大成》。全书目录六十卷,正文两万两千八百七十七卷,装成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查看详情

校勘四法-中国古代古籍常识

校勘四法 校勘四法 著名史学家陈垣在《校勘学释例》中第一次用近代科学方法对传统校勘学作了总结,归纳了古籍致误的通例,提出“对校”、“本校”、“他校”和“理校”等四法,以四法校版本、核异同、辨真伪、定是非,四者互相联系,各有长短,须综合运用……查看详情

坊刻本-中国古代古籍常识

坊刻本 坊刻本 版本类型之一,指中国唐至清历代各地书坊刻印的书本。编刻图书并经营书业的书坊,唐代已经出现,至两宋而兴盛。书坊,又名书斋、书轩、书林、书堂、书肆、书棚、经籍铺、书籍铺、纸马铺等。清代书坊遍布全国各地,但有的已是单纯经销,并不……查看详情

内府本-中国古代古籍常识

内府本 内府本 唐代有内府之役,它是指划归五府三卫和东官三府三卫管辖的折冲府,下设几个监分管内廷庶务。内府刻本,并不是专指由内务府各监所刻的书本。现在一般指中央各部院衙署和内廷各部门所刻的书本,或指官刻本中属中央国家机关所刻的那一部分书。……查看详情

十三经-中国古代古籍常识

十三经 十三经 是指由汉朝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的,最终形成于南宋的十三部儒家经典。 汉代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唐朝时,《春秋》分三传:《春秋左传》、《卷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礼经》分为三礼,《周礼》、《……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