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洁的神”——腊玛古猿

时间:2024-01-08 20:26:04关键词:纯洁的,腊玛古猿,运古起源考古

“纯洁的神”——腊玛古猿

腊玛(又作拉玛)是印度史诗《腊玛延那》(中文又译为《罗摩衍那》)中的一个王子,是印度教的神,是纯洁的象征。1932年,美国耶鲁大学的研究生爱德华.刘易斯带领一个挖掘队,在印度新德里以北约160公里的西瓦立克山区哈里塔尔扬加村,发现了一块带有齿槽的右上颌骨碎片。1934年,刘易斯发表初步报告,将其命名为腊玛占猿。

也就是在1934年,刘易斯提出腊玛古猿属于人科。因为这个上颌骨有明显的人的特征。但是,这个观点立即遭到当时人类学权威艾勒斯.赫德利卡等人的反对。他们认为它只是一个雌性小猿,然而,艾勒斯本人也承认,腊玛古猿比南方古猿与人类相似的地方更多(当时只有少数研究者认为南方古猿属于人科)。因此,这个标本没有引起人们更多的注意。1937年,刘易斯在他的博士论文中进一步说明,腊玛古猿是南方古猿的祖先,但这篇文章没有发表。又过了二十来年,耶鲁大学的古生物学家埃尔温.西蒙斯重新对此进行研究,才再次提出了腊玛古猿属于人科的意见。

“纯洁的神”——腊玛古猿

从第一块腊玛古猿化石面世以来,在东非的肯尼亚,欧洲的匈牙利和希腊,亚洲的土耳其、巴基斯坦和中国都陆续有所发现。比如,在中国,从1975年起,在云南省禄丰县石灰坝不断发现大量古猿化石,其中包括在世界上首次发现的腊玛古猿头骨。而比它早十年左右在云南开远小龙潭煤矿发现的一些古猿牙齿化石,也可能是属于腊玛古猿类。与此同时,在世界各地还发现了西瓦猿的古猿化石。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他们认为腊玛古猿与西瓦古猿是同类,它们的区别只在于性别,腊玛古猿为雌性,而西瓦古猿为雄性。腊玛古猿和西瓦古猿生活在草地、休地混杂的环境中,它们主要还是以树栖攀缘方式生存。像在印度腊玛古猿被发现的地方,当时处在地势低洼的热带森林区,还有流势平缓的大河蜿蜒流过,由于河流季节性泛滥,使两岸形成了宽阔的草原。腊玛古猿既可以在茂密的森林里采食居住,又能到青草丰盛的草原上游戏。据测定,最早的腊玛古猿化石距今已超过了1400万年。

关于腊玛古猿是否是人类嫡系祖先的问题,一直有争论。有人认为,腊玛古猿是最早的人科代表。约1500万年前,腊玛古猿由森林古猿中的一支演化而来,然后发展成为20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接着进化为现代人。而森林古猿的其他几种则演变成现代古猿类。从人类进化的条件来看,使用工具和语言等因素是必不可少的。研究者认为腊玛古猿的犬齿较小,意味着它们能使用工具和两足直立行走。有人对此提出质疑,认为腊玛古猿及西瓦占猿与现代猩猩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更可能是猩猩的早期祖先。另外,至今还未发现腊玛古猿使用工具的痕迹,而且它们是素食动物,素食不利于脑的健全发育。像以植物嫩芽、果实和根茎为食的鲍氏古猿,素食不能为其体质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营养,对其大脑的发育也无济于事。而随着环境变化,森林面积减少,食物来源缺乏,躯体硕大的南猿难以维持生存,最终走向灭亡。

“纯洁的神”——腊玛古猿

暂且先把这些争执搁置不论,还是来看一下腊玛古猿化石本身的情况。腊玛古猿的颌骨开始缩短,前窄后宽,牙齿的排列呈拱型,与人类的颌骨和齿列相似,而与现代猿(猩猩)不同。现代猿猴门齿和犬齿增大,吻部相对突出,喉部收缩,牙齿呈“U”字型。另一方面,腊玛古猿牙齿的情况既有与人类相似之处,也有与现代猿相同的地方。从这些比较可以看出,腊玛古猿处于一个转变状态:猿的质素逐渐消失,而人的特征正在形成。

1983年,肯尼亚国家博物馆的理查德.利基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沃克,在肯尼亚北部发现了大约1700万年前的一种古猿的卜、下颌骨,其形态与两瓦古猿和猩猩相似。他们认为西瓦古猿更像现代的猩猩和早期人科成员的南方古猿。因此,现生的猩猩是一种活化石,它身上反映着人与猿共同祖先的特征。而西瓦古猿及腊玛古猿可能就是现代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

千万年前,地球气温升高,森林日趋减少,越来越多的是大片空旷的草原。这对于生活在丛林里的各种动物来说,是一场大灾难,尤其是那些以野果、树叶为生的素食动物,离开森林它们便进退维谷,其中就有各种猿。于是,一些种类无法适应环境的改变,被大自然淘汰了。还有一部分尝试着从树上到地上,穿过荒原,寻找另一片森林。它们生存了下来,逐渐演变成现代猿。而已经有了一点智慧的腊玛古猿类,却选择了与前两者不同的道路。为了生存,它们改变了生活习性,除了树叶草根以外,还开始以肉为食。肉食不仅为它们的身体提供了更多的营养,而且对大脑的发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就这样,腊玛古猿逃过了自然的厄运,并且逐渐走上了从猿到人的金光大道。腊玛,纯洁的神。

“纯洁的神”——腊玛古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