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错乱连续体

时间:2023-11-20 04:59:04

杰弗里·米勒(Geoffrey Miller):

新墨西哥州立大学进化心理学家,著有《付出》(Spent:Sex, Evolution, and Consumer Behavior)。

人格-错乱连续体

我们总是在正常和异常行为之间划出清晰的界限。对于那些认为自己正常的人来说,这是在强调与确认自己的正常状态。但是,这并不准确。心理学、精神病学和行为遗传学都发现:在人格特质的“正常变异”与“异常”的精神疾病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限。我们对于精神错乱的本能态度大错特错。

要真正理解精神错乱,我们就必须了解人格。关于人格特质有一个科学上的共识:人格可以由五个维度来解释。大五人格理论阐释人格的五个维度分别为:开放性、尽责性、外向性、宜人性和情绪稳定性。大五人格分布呈现典型的钟形曲线,五个维度在统计上相互独立,具有遗传性,在一生中相对稳定,在我们选择朋友和配偶时会将其作为无意识的选择标准,而且在黑猩猩等其他物种中也发现了相关维度。大五人格特质可以广泛预测人们在学习、工作、婚姻、养育、犯罪、经济和政治中的行为表现。

精神疾病往往和大五人格特质中的非适应性的极端特质有关。过分的责任感可能会引起强迫症,而低水平的责任感则可能造成药物成瘾和其他冲动控制障碍。情绪稳定性差意味着抑郁、焦虑、躁郁、边缘性和表演型人格障碍。外向性低的人可能会有回避型或分裂型人格障碍。低宜人性的人可能有心理变态和偏执型人格障碍。高开放性的人可能介于分裂型人格障碍与精神分裂之间。相关的双胞胎研究发现,这种人格特质和精神疾病之间的相关性不仅存在于行为层面,也存在于基因层面。在某些人格特质上比较极端的父母的后代也会有相关的精神疾病。

通常情况下,“精神错乱者”只是在人格特质上比现代社会所要求的成功特质更极端一些,或是比让我们感到舒服的程度更极端一些。或者说,我们所有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有精神病。每个人都会有很多精神障碍,其中大多数表现都不明显,只有小部分会被表现出来。这里面不仅包括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典型的精神疾病,也包括愚蠢、无理性、无道德、冲动、异化等多种形式。正如积极心理学这个心理学新领域指出的那样,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都不完美,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在不同方面发疯。但是,传统的精神病学以一种近乎本能的思维,坚持将发生率高于10%的都称为障碍。

人格-错乱连续体概念对精神卫生政策和护理方面非常重要。2013年出版的第五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5)的修订过程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其中一个问题在于:精神病学家主导着这一争论,但美国医疗保险体系要求在病人获得药物与治疗前,必须有一个独立清晰的诊断。而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也只批准有明确诊断的精神病药物。保险和药物批准等将各种精神疾病的定义推向了一个极端,它们变得相互排斥,其诊断只是基于简单化的症状清单。保险公司为了省钱,也不同意将害羞、懒惰、易怒、保守主义等常见的人格变异列入参保范围。但是科学家并未意识到保险系统的重要性。第五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是将有利于美国的保险商与食品、药物管理局方面,还是会保证国际上的科学精确性,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心理学家已经证明,我们的很多本能直觉都是错误的,哪怕它们通常是适用的。直观物理学,如时间、空间、重力、动力等一般物理概念,和相对论、量子力学和宇宙学并不一致。而我们直观的生物学,如物种本质论和目的论等概念,与进化论、种群遗传学和同化理论也有很大出入。无论是与亚里士多德学派、康德学派,还是与利他主义相比,我们本能的道德性,如自我欺骗、裙带关系、宗派主义、人类中心论、苛刻惩罚等,都显然与道德价值观格格不入。很显然,我们直观的精神疾病观也有同样的局限性。我们能越早发现这些问题,就越能更好地帮助那些有严重精神疾病的人,也会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抱有更谦卑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