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无完肤原来是形容身上的刺青

时间:2023-11-23 03:39:01

“体无完肤”,遍体上下没有一处完好的皮肤。这个成语的意思从字面上就看得清清楚楚,而且人们多理解为此乃古代酷刑所致,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据《三国志·魏书·邓艾传》载,魏国杰出将领邓艾和其子邓忠灭蜀,师纂是其部将。邓艾居功自傲,野心家钟会趁机向司马昭进谗言,导致邓艾父子被杀。裴松之注引《世语》曰:“师纂亦与艾俱死。纂性急少恩,死之日体无完皮。”“性急少恩”,这是形容师纂性格暴躁,对下刻薄寡恩,因此行刑前遭到士卒报复,施以酷刑,以至于“体无完皮”。

从唐代开始,“体无完皮”变化为“体无完肤”,含义却迥然不同。

唐人段成式所著《酉阳杂俎》卷八有“黥”这一条目,“黥(qíng)”本是古代一种肉刑,在犯人脸上刻字,用墨涂黑,以防止犯人逃跑,后来引申把人体上的刺青也称为“黥”。这一条目记载的全是各种各样的人体刺青,其中“体无完肤”一词凡两见。

“荆州街子葛清,勇不肤挠,自颈已下,遍刺白居易舍人诗。成式常与荆客陈至呼观之,令其自解,背上亦能暗记。反手指其劄处,至‘不是此花偏爱菊’,则有一人持杯临菊丛;又‘黄夹缬林寒有叶’,则指一树,树上挂缬,缬窠锁胜绝细。凡刻三十余处,首体无完肤,陈至呼为‘白舍人行诗图’也。”

“街子”即街卒,掌管街道治安、扫除等事的差役;“肤挠”指肌肤被刺而屈服;“劄(zhā)”,针刺。唐代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时代,连一个街卒都对白居易的诗爱不释手,竟至于将白诗浑身刺青、“首体无完肤”的地步!

“杨虞卿为京兆尹,时市里有三王子,力能揭巨石,遍身图刺,体无完肤。前后合抵死数四,皆匿军以免。一日有过,杨令五百人捕获,闭门杖杀之,判云:‘錾刺四支,只称王子,何须讯问,便合当辜。’”

“錾(zàn)”,雕刻。杨虞卿在唐文宗时任京兆尹,即京师的最高长官,他杀三王子的判词非常有趣:四肢刺青就能称“王子”,还用讯问什么,一定有罪!

这就是“体无完肤”这个成语的原始含义,指浑身上下没有一处皮肤不刺青。不过,后人使用这个成语的时候,又返回到“体无完皮”的最初形态,用来形容酷刑所致的后果。随着肉刑的消亡,今天的“体无完肤”一词只用于比喻,比如辩论时被驳得体无完肤,或者文章被删改得体无完肤,等等。

体无完肤原来是形容身上的刺青

《通俗水浒传豪杰百八人之一个浪子燕青》(『通俗水滸伝豪傑百八人之一個浪子燕青』),歌川国芳绘,约1827-1830年,『武者绘』。

燕青自幼孤苦,流浪街头,被卢俊义带回家中收为家仆,虽为家仆,却极得卢俊义宠爱。写道:“为见他一身雪练也似白肉,卢员外叫一个高手匠人,与他刺了这身遍体花绣,却似玉亭柱上铺着软翠。若赛锦体,由你是谁,都输与他。”泰山争交一段,他甫一脱衣,万众喝彩,连那贪官也起了爱才之意。

国芳笔下的燕青伸展裸身以整个背部面对观者,一脚踩着被征服的敌人擎天柱的脸,两手扛起巨柱,虽然脸容清秀,但显得十分孔武有力。画面聚焦于背部刺青,周遭浓重花纹与之呼应。肌肉线条与花绣共同表现出燕青的力与美。相比之下,明末清初陈洪绶的版画纸牌《水浒叶子》中的燕青,却是一身得体华服,簪花,吹笛,一派儒雅,花绣一丝不露,“体有完肤”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