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眉竟然是女子美丽的眉妆

时间:2023-11-23 03:39:03

汉语词汇库中有愁眉苦脸、愁眉不展、愁眉泪眼、愁眉蹙额、愁容惨淡等等形容忧愁表现在脸上的成语或词汇。不过,在中古之前,“愁”字从来没有用于直接形容面部表情的忧愁,这和“愁”从心的造字法相一致,形容的是“心”中忧愁。

魏晋南北朝以迄隋唐的中古时期,“愁”字开始作为面部表情的修饰,最早的就是“愁眉”一词。今天的各种辞典都把“愁眉”解释为眉头紧皱或者紧锁,这一解释固然不错,但是我们知道,眉头即眉尖,是指双眉中间的部分,紧皱或者紧锁的只能是这个部位,而不是两条眉毛。“愁”既然用来修饰“眉”,最初修饰的当然就是两条眉毛,那么,到底什么才叫作“愁眉”呢?

鲜为人知的是,“愁眉”这个词的语源,竟然是指女子的眉妆,而且还是一种非常美丽的眉妆!

东晋干宝所著《搜神记》中完整地记载了“愁眉”这种眉妆:“汉桓帝元嘉中,京都妇女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愁眉者,细而曲折。啼妆者,薄拭目下,若啼处。堕马髻者,作一边。折腰步者,足不在下体。龋齿笑者,若齿痛,乐不欣欣。始自大将军梁冀妻孙寿所为,京都翕然,诸夏效之。天戒若曰:‘兵马将往收捕,妇女忧愁,踧眉啼哭,吏卒掣顿,折其腰脊,令髻邪倾,虽强语笑,无复气味也。’到延熹二年,冀举宗合诛。”

《后汉书·五行志》在重复了上述记载后评价道:“此近服妖也。”古人把奇装异服和怪异的妆饰视为“服妖”。“啼妆”指用粉在眼睛下面薄薄地涂拭一层,看起来就像啼痕;“堕马髻”也称“坠马髻”,将发髻偏于一侧,就像骑马时从一侧坠落的样子;“折腰步”是形容走路时腰肢扭捏,好像双脚撑不住身体一样;“龋齿笑”是故意模仿牙痛而笑的样子。

这些妆饰的发明者乃是东汉外戚、权臣梁冀的妻子孙寿,《后汉书》形容她“色美而善为妖态”。汉桓帝延熹二年(159),梁冀全族被诛,因此干宝将孙寿的这些妖态发明称为“天戒”,上天的警诫。

至于“愁眉”,李贤注引《风俗通》的解释:“愁眉者,细而曲折。”这个解释很奇怪,干宝明明说梁冀家族被捕的时候“妇女忧愁”,对应“愁眉”的谶语,但是“细而曲折”的眉妆跟忧愁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愁眉”之“愁”,和忧愁毫无关系!

我们来看看《礼记·乡饮酒义》中关于“愁”字的描述:“西方者秋,秋之为言愁也,愁之以时察,守义者也。”在五行体系中,西方是秋天的位置,秋天万物肃杀,因此要体察时令,这就叫守义(守节)。郑玄注解说:“愁,读为‘揫’,揫,敛也。”“愁”通“揫(jiū)”,聚敛、收敛之意,秋天是收敛的季节,紧接着冬天就是蛰伏的季节,此之谓“秋收冬藏”。

西汉学者扬雄在《方言》一写道:“敛物而细谓之揫。”凡物体收缩则为小为细,因此,“愁眉”实为“揫眉”,样式乃是剃去多余的眉毛,眉梢上勾,眉形细而曲折。这就是“愁眉”的来历,直到唐代仍然流行,白居易有诗“风流夸堕髻,时世斗愁眉”,权德舆有诗“丛鬓愁眉时势新,初笄绝代北方人”,牛峤有诗“绿云鬓上飞金雀,愁眉敛翠春烟薄”,吟咏的都是这种眉妆,哪里有半点忧愁的意思!

干宝虽然知道“愁眉者,细而曲折”的样式,但却没有深究“细而曲折”的眉妆与忧愁能扯上什么关系,因而妄作解语,将“愁眉”望文生义地解释作“妇女忧愁”,从而开启了忧愁之“愁”修饰面部表情的先河,“愁眉”也就顺理成章地用来形容眉头紧皱的忧愁之态,真是可惜了这种美丽的眉妆!

愁眉竟然是女子美丽的眉妆

《妇人相学拾体修眉》(『婦人相学拾躰眉そり』),喜多川歌麿绘,约1802-1803年。

喜多川歌麿(1753-1806),浮世绘三大家之一,擅长美人画,“大首绘”创始人。

《妇人相学拾体》系列美人画观察描绘了十种女子日常情态。喜多川歌麿最擅长捕捉描摹不同性格、身份的女子流露出的各样风情意态。这幅画的是一个正在修饰眉毛的女子。她对着镜子,把脸侧过来,一手扶额,一手拿剃刀小心地修理眉形,红唇微张,可能因为专心,或有点疼痛,舌尖轻吐。

浮世绘师笔下的美人都把眉毛修得弯弯细细,黑而浓。歌麿喜欢画女子面部特写,他的美人眉毛更加清晰真切,眉梢略扬,也许同中国历史上的“愁眉妆”有几分相似?江户时代,未婚女子才需要修眉画眉,已婚女子会直接剃光眉毛(以及染黑牙齿),这属于现代人难以理解的审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