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性杨花的杨花原来是柳絮

时间:2023-11-23 07:39:01

“水性杨花”是一个歧视性的成语,比喻女人作风轻浮浪荡,用情不专一。“水性”容易理解,即水性随势而流;“杨花”到底是什么花?如果仅仅按照字面意思释为杨树之花,则不可解。杨树多生于北方,主要种植在大道两旁,起防风、遮阳、绿化作用,或者种植在墓地里,杨树叶大,无风自动,甚至声如涛涌,可以陪伴寂寞的逝者,兼以招魂。而且杨树挺拔,富有阳刚之气,跟“水性”搭配在一起,殊为不伦不类。

再者,“杨柳”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意象,比如《诗经·小雅·采薇》中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很多人望文生义,以为“杨柳”就是杨树和柳树的合称,其实大谬不然。如上所述,杨树树形高大,枝干挺拔,何来“依依”的娇弱之态?南朝诗人费昶也有诗:“杨柳何时归,袅袅复依依。”杨树同样也没有“袅袅”的娇弱之态。

原来,“杨花”之“杨”指水杨,也就是蒲柳,“杨花”即柳絮。

《说文解字》:“柳,小杨也。”北宋学者陆佃在《埤雅》一解释说:“柳柔脆易生之木,与杨同类,虽纵横颠倒植之皆生。”段玉裁则注解说:“杨之细茎小叶者曰柳。”这种种说法都是把杨和柳视为两种不同的树种,其实都是错误的。《尔雅·释木》:“杨,蒲柳。”北宋韵书《广韵》:“杨,赤茎柳。”可见最早的时候杨和柳是一个树种,杨是柳的一种,即蒲柳。

《战国策·西周策》中讲了一个故事:“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后来被总结为“百步穿杨”这个成语。养由基射的明明是柳叶,为何称为“穿杨”?这就是因为杨和柳是同一树种的缘故。

唐代还有一个很好玩的故事,也能够很好地说明杨柳一体。据唐代名臣李泌的儿子李繁为父亲所作的传记《邺侯家传》记载,李泌写诗讽刺杨国忠道:“青青东门柳,岁晏复憔悴。”杨国忠拿着诗去向唐玄宗李隆基告状,唐玄宗笑着说:“赋柳为讥卿,则赋李为讥朕可乎?”杨国忠明明姓杨,唐玄宗却说“赋柳为讥卿”,同样是杨柳一体的明证。

唐人传奇《炀帝开河记》中提供了一个生动有趣的传说。汴梁(今开封)的大渠修成后,为了避暑,隋炀帝亲自动手,和群臣及百姓将两岸都栽满了垂柳,当时的歌谣唱道:“天子先栽,然后百姓栽。”栽毕,隋炀帝御笔写赐垂柳姓杨,曰“杨柳”也。虽然是民间传说,但也间接证明了杨柳一体。

《说文解字》:“蒲,水草也。”因此称“蒲柳”或“水杨”。生长在水边的蒲柳,一到春天,柳絮漫天飞舞,落入水中,随水流而俱去,此之谓“水性杨花”。需要说明的是,柳絮并非“柳花”,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引述唐代医家陈藏器的话说:“花即初发时黄蕊,其子乃飞絮也。”柳絮原来是柳树的种子,被一层絮状的绵毛所包裹,故称“柳絮”。

“水性杨花”本来是一种自然现象,明代之后却被粗俗的市民文化比附到女人身上,真是对女性的污辱!

水性杨花的杨花原来是柳絮

《画闲看儿童捉柳花句意》局部及放大图,明代周臣绘,绢本设色,约1368-1644年绘制,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周臣(约1460-1535年),吴郡(今苏州)人,擅长山水,兼工人物,门下弟子包括明四家之唐寅和仇英。

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中“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两句为该画意所本。杨万里句意则出自白居易《别柳枝》:“谁能更学孩童戏,寻逐春风捉柳花。”画面中,一白衣中年文士在看三个孩童扑捉风中的柳絮为戏。看衣着,为暮春初夏,午后熏风,暖意盈盈,右边小童仅着肚兜。放大图中隐隐可见空中飘飞的几点淡淡白絮。一说,杨为直柳,柳为垂柳。总之,杨花柳花皆柳絮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