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的根源来自家庭

时间:2023-11-25 16:29:02

儿童的恐惧和爱一样,都是家庭造成的。在孩子3岁时,他的全部的情绪生活和倾向,将成为他未来情绪生活的雏形,而这一雏形的成因,便是其父母的影响所致。

我们现在着手造就一个人,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一个蠕动小肉团,他只能做几种简单的反应,如啼哭,手足动作,喉咙里发出一些声响等。就是这么一个“材料”,一个小生命,经过父母一步一步地制造,最终成就了一个适合他们口味的人。换言之,当一个孩子降临之后,其父母无论是否意识到,事实上,便已开始了对他的各种训练。

恐惧的根源来自家庭

而儿童情绪生活的塑造就始于人生早期。其情形类似于:一个铁匠,对着铁砧上一块被烧红的铁块塑形,做出他想要的东西。于是,开始在心中形成模型,然后,只见他一会用重锤敲打,一会又用轻锤敲打;有时动作的力度很大,有时力度有很轻。这种情景跟父母对待刚刚出生的婴儿一样。只是,铁匠手中的物品即便用重锤敲击得变了形,也可以回炉重塑:但是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没有机会对他重新塑造的。他们对于孩子的“锤击”,无论好坏,都将给孩子造成一定影响。

那么,对于一些稍大的孩子,3岁或者青春期的少年,以及胆小怕事的成年人来说,他们的恐惧生活所显现出来的复杂状况,是怎样形成的呢?就拿我们身边成人为例说吧,我曾经看到一个成年人在听到枪响之后吓得浑身哆嗦;也听说一个成年男人,当家中人都外出时,他一个人不敢独居一室,宁愿去住饭店;我也看到过一位太太,被从外面飞进屋子的蝙蝠吓得大声喊叫;我还看到一个孩子因一个动物玩具而惊吓到。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对于闪电雷鸣、汽车、火车、远航、失火等都会产生恐惧。相比于新生婴儿,我们的恐惧生活是多么复杂啊!

然而,又有多少人相信,所有的这些恐惧都是后天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的。

在实验中可以看到,一个9个月大的健康的女婴,在我们将一只兔子放在她的小床上时,她先是用一只手去摸它,后来另一只手也伸过去摸,并一直用那双漂亮的大眼睛盯着兔子看。事实上,在这之前她从没有见过兔子。当兔子换成一只小狗和一只小猫时,对于我们放在她面前的每一只小动物,她都好奇地盯着它看,并且伸出小手抚摸它。

所以,婴儿对毛茸茸的东西并不害怕。但他们害怕又湿又冷的蠕动的动物,害怕鱼和青蛙。而在我们变换一种方式后,她的恐惧似乎就消失了。我们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给那个女婴面前放了一只活泼、跳跃的小金鱼,又放了一只绿色的青蛙。这样的一种组合的场景出现后,新的景象取代了原来印象中不好的景象,所以她立刻变得活泼起来,并接近它们,就像之前愉悦地对待小兔子、狗和猫等一样。人类对蛇的害怕,可以追溯到很古老的年代,古书上说人类对蛇有种本能的躲避倾向。然而, 9个月大的女婴却不害怕蛇。我们把一只小蟒蛇(没有毒)放在她面前时,她不但没有感到害怕,还兴奋地将它拿在手里,一副爱不释手的样子。

那么,当她被抱入一个没有光线的黑暗的屋子时,会感到害怕吗?实验结果表明,她不会害怕。另外,让成人感到害怕的火焰,婴儿的表现也是不恐惧。我们抬出一口铁锅,放入一些旧报纸,然后点燃它们,使小锅内形成一个小小的篝火,我们把女婴抱到小锅前(在保证安全不被烧伤的距离),结果她毫不恐惧。

或许有人对这个孩子的情感生活产生质疑,认为她对外界毫不在意。而事实并非这样。我们进行过这样一个实验:把这个孩子安排坐好,看着在场的人,然后我一只手拿着一根钢条,一只手拿一只小锤子,站在她背后,并且在她没有注意到我时,我用小锤子用力击打钢条,使它发出尖锐的响声。这时,孩子一下子哭了起来,而且呼吸急促,全身僵硬,将双手拉向旁边;然后哭声越来越大。我又一次敲响钢条后,她的反应显得更加强烈。滚到在地上,号啕大哭,并试图朝着别的方向爬去。

我们还做过另一个实验,让孩子安静地坐在毯子上面,过了一会儿她困了,这时,我猛然抽走她身下的毯子,或者就在她全神贯注地玩着玩具时,将她身下的毯子抽走。这样使她的身体一下子失去了平衡,这时她的反应与之前敲打钢条时是一样的。事实上,我只是抽走了她的毯子,一点也没有伤到她,而她平日里自己也会跌倒无数次,但从没有哭闹过,可是被抽走毯子后,她的反应显得异常强烈。由此我们认为,当身体失去平衡和听到巨大声响后所产生的恐惧,和我们的训练没有关系。不仅如此,这种恐惧也无法通过后天训练根除。我曾经看到过一个“久经沙场”的猎人,当他坐在地上打盹儿时,他的同伴擦着一根火柴准备点灯,他一下子被惊醒跳了起来,完全失去常态。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情景,本来一位平时很勇敢的女性,在她走上一条小桥时,尽管桥是很安全的,但由于桥身在她身体重量的作用下剧烈摇晃,于是她吓得脸色发白,浑身颤抖。

所以,行为主义者认为,除了在身体突然失去平衡和听到巨响所反映出的恐惧外,其余的恐惧都是人为造成的。就此,我想用我们的实验结果向大家证明。我们重新将那个9个月大的孩子放在我们面前。我让我的助手将婴儿之前摸过的小兔子,从装着它的箱子中拿出来,并将它递给婴儿。就在婴儿用手触摸到它时,我在她的脑后敲响钢条。她一下哭了起来,吓得十分害怕。又过了一会儿,在她平静下来后,我把积木递给她,她开始埋头玩了起来。这时,我让我的助手再次将兔子取出来,放在她面前,这一次她没有像之前那样,马上伸出手去触摸它。而是显得很犹豫,不过最终她还是小心翼翼地凑了过去,想再试一试。此时,我又一次在她脑后敲响了钢条。我看到了她对恐惧的强烈反应。我再一次使她平静下来,继续玩起了积木,助手又将兔子放到了她的面前。这时我们发现,已经无须我将钢条敲响,她在看到兔子的一刹那,就害怕了起来。她对兔子的反应,和听到钢条的声音发生的反应是一样的。开始哭了起来,并朝着别的方向爬去。

为了拿出更加有力的证明,我们在过了一个月之后,再次将小兔子放到这个孩子面前,她的反应仍然是恐惧的,也就是说这种恐惧具有延续性,这一证据证明了我们提出来的观点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儿童早年形成的恐惧将会影响他们的一生。而我们通过各种方式,形成的这种人为的恐惧,被我们称之为“条件性恐惧”。事实上,它也意味着个体的恐惧是家庭造成的。所以我认为,生活中的任何物件都能引起恐惧的反应。

在对婴儿进行过小兔子的试验后,我们还对她没有接触过的很多带毛的小动物都做了实验,并观察到她的恐惧反应。由此,使她见到带毛的东西就会害怕,如皮大衣,毛毯。对于这些东西,在不需要她接触的情况下,甚至她也会表现出害怕的反应。通过这些实验,让我们对儿童早期造成的恐慌有了非常明晰的认识。如果人们能够真正认识到这些,就可以在养育后代的时候,帮助他们更好地摆脱恐惧情绪的侵扰,以避免在幼年时期埋下恐惧的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