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本能-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

时间:2023-12-04 07:59:02

攻击本能

在本章之初我们引用了弗洛伊德的结论:“恨,作为与对象的一种关系,是早于爱的。”这句话来自他1915年写的一篇名为《本能与它们的变迁》的论文。弗洛伊德是第一个将“攻击本能”确立为一个与性本能不同的自我的组成部分。在此之前,弗洛伊德曾将攻击本能视作性本能中构成施虐狂的方面,认为它是一种“掌控的强烈欲望”、一种力图拥有和主宰性对象的原始形式。

攻击本能-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

在这个初级阶段中这种形式的爱,在对待对象的态度上很难与恨区分开来。只有在生殖系统成熟以后,爱才成为恨的对立面。

(《弗洛伊德全集英文标准版》,XIV, 139)

弗洛伊德拐弯抹角地逐渐承认了“攻击本能”全然独立于性本能之外。

我记起了当一种破坏性本能的观点首次出现在心理学文献中时,自己所采取的防范态度,以及最终接受它需要的时间。

(《弗洛伊德全集英文标准版》,XXI, 120)

弗洛伊德频繁使用“本能”一词,现在看来有些过时,因为现代心理学家和研究动物行为的学者们基本上已经不再使用这个词汇。本能最初是指行为中被认为是天生的、不受环境影响而独立发展的方面。当今,人们普遍认为,所有的行为都既受遗传因素又受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条件的影响。除非适当的环境刺激在恰当的阶段出现,甚至一些看似不变的典型行为,如鸟的歌唱,都未必会出现。弗洛伊德提出,环境在影响性行为模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这一点上他领先于他的时代。但是除了他自己的个人偏好之外,没有明显的理由可将本能限定为仅有两种。例如,吃饭和睡觉也基本上都是与生俱来的需求。

弗洛伊德在《超越唯乐原则》一文中首次全面认可了攻击本能,这是一篇发表于1920年的思考性文章。尽管他继续坚持认为,人主要是受享乐原则的主导,这种享乐原则在自我对现实原则的接受中得以修订而不是被废除,但是他下结论说,还有另外一种原则一定也在起作用。正如我们在上一章里看到的,对“创伤后压力障碍”——一种由突发事故或震惊造成的神经官能症疾勃—的患者的研究显示,他们的梦经常几乎一成不变地重复该事件。因为创伤性事件,从定义上看,都是不愉快的经历,那么它的重现显得与享乐原则相悖。弗洛伊德还注意到,小孩子倾向于重复不愉快的经历,例如与父母的分离,他们通过把这些事件变成一种重复性游戏以在幻觉中获得对这些事件某种程度的控制。弗洛伊德下结论说,曾受过惊吓的神经官能症患者和曾有过悲痛经历的儿童都试图通过在梦中或游戏中重复这些不愉快的经历来征服它们。

在本章前一部分,我们引用了弗洛伊德的看法:恨比爱出现得要早,恨与自我将对象作为产生不安刺激的缘由而对其进行的原始拒绝相关。回顾这个观点有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弗洛伊德将攻击性与对上述震惊和悲痛的克服,及强迫性重复不愉快经历的倾向联系在一起。

这种要去不断重复的强迫性行为表现……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种本能特征,当它们与享乐原则相背离时,就有一些“恶魔的”力量出现了。

(《弗洛伊德全集英文标准版》,XVIII. 35)

但是弗洛伊德的分析并没有止于此,依旧坚信他的观念——心理机制的功能就是除掉到达它的刺激,他下结论说,这个“恶魔的”、本能的强迫性重复的冲动是所有本能中普遍存在的特质。他写道:

似乎,本能是有机生命中固有的一种强烈愿望,它试图将生命体在外界纷扰的压力下放弃的东西恢复到早先的状态。

(《弗洛伊德全集英文标准版》,XVIII. 36)

那么,什么是本能力图恢复的事物的最早状态呢?在我们星球的历史上,无机物先于有机物出现,因此它只能是力图达到生命存在之前的状态。

如果我们把它作为真理,认为所有有生命的东西都因内在原因而死亡——再次变成无机物,那么我们不得不说,“所有生命的目标就是死亡”,而且回顾过去,“无机物早于生命体存在”。

(《弗洛伊德全集英文标准版》,XVIII.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