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本假说-《旧约》入门

时间:2023-12-05 12:39:02

底本假说

17世纪晚期至19世纪晚期的种种问题使学者们得出结论:托拉——或摩西五经(pentateuch,源自希腊语,意为“五卷书”)——是一部作品合集。学者们首先注意到《创世记》中上帝的不同名字和称谓,然后就可以在摩西五经中鉴别出各种不同材料来源,每一种都有各自独特的词汇和主题。这种来源分析方法后来得以充分发展,被称为底本假说。这是现代批判学最早期的重要研究成果。

底本假说-《旧约》入门

底本假说首先仅仅是一个假说,是对于数据的理论性阐释。它所解释的数据前后矛盾、内容重复、年代错误,诸如此类的细节问题表明材料的作者绝非一个。典型的底本假说会这样解释上述现象:假设有时期不同、作者不同的底本或者来源,它们随后被整合到了一起。学术上把对于摩西五经来源的鉴别和分析称为文学批判(literary criticism),但这种分析与解读文学作品相去甚远,与其称其为文学批判,不如称之为来源批判(sources criticism)。学界在来源的数量、出处和时间等问题上多有歧见。底本假说中最普遍的说法是:在现存旧约摩西五经之中,有四种较早的材料来源,一般以字母来标识。最早的来源是J(这一标注来自上帝圣名的德语拼法Jahveh,因为最早提倡该假说的学者多为德国人)。底本J成书于公元前第一个千年早期。该底本开篇(始于创2:4)就将上帝称为耶和华(Jahweh)。在这一底本中,上帝常常亲自与人直接交流。第二个来源为E,这个字母源于希伯来语的“上帝”一词埃洛希姆(Elohim)。这一底本为片段式,日期上比J稍晚。在E来源中,上帝在《创世记》中被称为埃洛希姆,他常常通过梦,先知或者天使与人间接交流,而不是亲自显现。按照时间顺序,下一个来源是D,因为该底本绝大部分都只是出现在《申命记》(Deuteronomy)之中。这一部分形成于公元前8世纪晚期至公元前7世纪。最后一个来源是P,对应Priestly一词,这部分成书于公元前500年之前的某一时期,主要关注宗教礼仪和仪式。在P来源和E来源中,《创世记》中的上帝都被称为埃洛希姆,直到《出埃及记》6章中上帝才将自己的名字耶和华启示给摩西。P来源在时间上最晚,同时也是摩西五经的最后编辑者,因此托拉的第一部分——《创世记》1章和结尾的大部分——《申命记》34章都是源自P。

底本假说被认为是对摩西作五经这一教义的背离,也就是对圣经权威的攻击,因此,这一理论屡遭责难,许多早期的支持者都受到谴责并被迫离开教职。然而,这一理论在19世纪末得到新教学者的广泛认同,到20世纪中叶,犹太和天主教学者也与新教学界达成一致。当然,保守派犹太教徒和基督徒仍排斥这一理论。

到20世纪晚期,原先的共识开始四分五裂。学者们开始质疑一些来源的形成时期和真实性,以及来源批判是否有助于理解现有文本。然而,尽管学者大多认为仅凭假说无法阐明摩西五经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但是对于阐释者来说,底本假说仍然是一个必要的起点。从20世纪初开始,其他分析方法也初见端倪。形式批判(Form Criticism)就是其中一种,它考察各来源中的组成部分,通过对它们的鉴别和了解,探究来源形成之前的历史。随着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兴起,其他方法也应运而生。解读圣经的策略方法目前仍在发展,除了名目繁多的批判方法,还有圣经学者所采用的其他各种“主义”——形式批判主义、修订批判主义、(一般意义上的)文学批判主义、正典批判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令人目不暇接。

底本假说实例

四种来源通常以大段的形式并列出现。不过,这些材料有时也会彼此交织,比如对于埃及瘟疫的记载(出7-11),还有下文摘录的洪水事件(创6-9)。根据底本假说,这段文本只有两个来源。其中J文本(正体)使用“耶和华”(原文为the Lord,希伯来语为yhwh),P文本(斜体)则使用“神”(原文为God,希伯来语为elohim),当然这两个来源还有许多其他细节差异。

当洪水泛滥在地上的时候,挪亚整六百岁。挪亚就同他的妻和儿子、儿妇,都进入方舟,躲避洪水。洁净的畜类和不洁净的畜类,飞鸟并地上一切的昆虫,都是一对一对地,有公有母,到挪亚那里进入方舟,正如神所吩咐挪亚的。过了那七天,洪水泛滥在地上。当挪亚六百岁,二月十七日那一天,大渊的泉源都裂开了,天上的窗户也敞开了。四十昼夜降大雨在地上。正当那日,挪亚和他三个儿子闪、含、雅弗,并挪亚的妻子和三个儿妇,都进入方舟。他们和百兽,各从其类;一切牲畜,各从其类;爬在地上的昆虫,各从其类;一切禽鸟,各从其类,都进入方舟。凡有血肉、有气息的活物,都一对一对地到挪亚那里,进入方舟。凡有血肉进入方舟的,都是有公有母,正如神所吩咐挪亚的。耶和华就把他关在方舟里头。(创7: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