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以群分,经随群定-《旧约》入门

时间:2023-12-05 12:29:02

人以群分,经随群定

旧约一词通常被解释为基督教圣经的第一部分。然而,在宗教研究中,实际情况往往比表象复杂得多,因此上述定义就略显含混,甚至是失当。

人以群分,经随群定-《旧约》入门

基督教在公元1世纪时还只是犹太教中的若干支系之一,但很快就在信仰和实践上同犹太教渐行渐远,部分原因是由于后来很多非犹太人也成为了基督徒。但正如亲子关系一样,这种关联也不可能完全断裂。早期基督教作者将犹太教经籍奉为权威典籍,那时尚无“新”约,因为新约尚处在创作过程中。《提摩太后书》在提到“圣经”时,称它“都是神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提后3:15–16)。此处“圣经”指犹太教的经籍,至少从公元前2世纪初开始,它就包括了三个部分:律法书、先知书和圣录。这三部分对应的希伯来文分别为Torah(托拉)、Neviim(众先知)和Ketuvim(作品集),这三个词的首字母拼在一起,就有了所谓的Tanak(“泰纳克”,亦作Tanakh)。犹太人常用“泰纳克”来指代圣经。

托拉是第一部分。托拉一词不仅指“律法”,也指“教训”或“教导”。它包括圣经的头五卷书,起于《创世记》,结以《申命记》。《创世记》开篇记载了创世和大洪水的经过,接着讲述古代以色列人列祖的故事,例如亚伯拉罕和撒拉;以撒和利百加;雅各和利亚、拉结、悉帕、辟拉及其子女。其余的四卷书为《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它们紧接着《创世记》的叙事讲述了出埃及的故事,道出了雅各的后裔如何逃离埃及为奴之地并长途跋涉到应许之地东部边境的原委。与《创世记》中好几世代的历史相比,这四卷书记载的年代要短得多。这几卷书以主要人物摩西的生平为叙事框架:《出埃及记》第二章记载了摩西的出生,而《申命记》的结尾则描述了摩西的去世和安葬。圣经前五卷还穿插着数百条上帝颁布的律法,故托拉又被解释为“律法”。

犹太教圣经的第二部分是先知书,这部分又分为前先知书和后先知书。前先知书包括《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和《列王纪》。这些书卷接着托拉的结尾继续叙述,讲述以色列人在迦南这一应许之地上的历史:摩西的接班人约书亚带领以色列民征服迦南,经过了混乱的以色列列王时期,最后,在公元前6世纪早期,以色列人的国土被巴比伦人占领。后先知书的书卷以各位先知的名字命名,其中包括三部“大”先知书:《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以西结书》,之所以称为大先知书是因为这些书卷的篇幅较长;此外还有从《何西阿书》到《玛拉基书》的十二“斜先知书;又称篇幅较短的先知书。

犹太教圣经的第三部分是圣录。这部分集合了若干不同体裁的作品,相当于圣经这部大选集中的小选集。其中《诗篇》、《箴言》、《雅歌》和《耶利米哀歌》中载有不同类型的诗歌。《传道书》以及以诗歌为主体的《约伯记》中蕴含着许多对人类处境的思考。《路得记》、《以斯帖记》和《但以理书》等书卷中则包含了历史小说。圣录中也有历史叙事:《历代志》上下两卷内容的年代跨度与托拉和前先知书相同,结尾记载了公元前6世纪下半叶犹太人从巴比伦被掳之地的回归。《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讲述了之后犹太人在公元前6世纪末到公元前5世纪的历史。

到公元1世纪末,托拉、先知书和圣录已成为古代犹太教的圣经,它是“宗教经典”,来自于上帝的默示,因而具有特别权威。在今天的犹太人看来,这些才是圣经正宗。现代学者常用“希伯来文圣经”(Hebrew Bible)来指代这三部分经卷,一方面区别于包括新约在内的“基督教圣经”,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公元2世纪晚期才出现的“旧约”一语似乎有贬义,暗示着犹太教经籍构成的“旧约”已然被之后的“新约”中的著述所取代。然而,“希伯来文圣经”一词本身也是误称,因为有些章节的经文并非希伯来文,而是与之相近的闪米特语系中的亚兰文。

在公元1世纪晚期之前,众多犹太教团体对哪些经卷应列入圣经各持己见。当时托拉和先知书的内容已经确定,但圣录的内容仍有变动。在公元前一二世纪和公元1世纪——也就是旧约圣经时代结束之际,其他一些犹太宗教文本也已成书,而且对于某些群体来说,这些著作也都是经书。《便西拉智训》就是其中之一。此书原用希伯来文撰写,于公元前200年左右成书,包含了许多箴言和诗歌。公元前2世纪晚期,便西拉之孙将其译成希腊文,并在前言中提到经文分为三部分:“律法、先知书和其他书卷”。虽然一些犹太教团体把《便西拉智训》奉为圣经,而且一直到中世纪都对其尊崇备至,但是大体而言,犹太人并未将《便西拉智训》归入“泰纳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