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射的目的性

时间:2023-12-13 12:29:01

在这两种主要形式中,反射具有目的性(purposiveness)特征。如果运动仅限于肌肉群,或者直接毗邻的受刺激点,那么,其结果便是使受影响的部分摆脱刺激的影响。如果反应更加扩散,那么肌肉的作用主要是帮助摆脱运动;而且,只有在一些极端的例子中(在那里,整个肌肉群被投入到伸展运动中去),人们才难以发现目的性证据。

反射的目的性

关于这种目的性特征的主要理由是,反射运动通常指向某个目的(end),而且一旦达到目的,反射运动便会停止。这个目的是与受刺激的那个部分相联系的。如果你用一根尖针刺激无头蛙躯干的背部,那么,无头蛙的其中一条腿就会朝着受刺激的那个点剧烈地运动。这种触及运动看来就是整个运动的目的;而且,触及是以最简单的方式受影响的——通过一个肢体,或通过肌肉(它们可以用最少的力气发挥中介作用)。

对眼睛进行刺激会产生与皮肤刺激中获得的结果相类似的结果。如果你注视新生儿的一对眼睛,你一定会看到新生儿双眼凝视的固定性。事实上,眼睛在运动,尤其是当光刺激作用于眼睛时;但是,这种眼动是不规则的,仿佛在眼动和视觉印象的位置之间没有明确的联系。这种联系是逐步建立起来的。如果你将一盏灯放入出生才几天或几星期的婴儿视野之内,你就会发现婴儿将其眼睛转向于你,并凝视着灯光。如果你同时引入两盏灯或者两盏以上的灯,婴儿通常在一盏灯和其他的灯之间交替地凝视。但是,婴儿的凝视集中在灯上;他的眼睛以一种机械的必然性固定在灯光上面,而且只有在视觉印象由于疲劳而变弱时,或者在其他某个刺激物取代该灯光而出现时,眼睛才会离开原来的灯光。因此,可以这样说,我们面临着与反射运动中触及皮肤上受刺激的部分相类似的现象。当一种光刺激出现在视野之内时,眼睛便转向这种光刺激,正如手朝着皮肤上受刺激的部位移动一样。

然而,我们必须注意,眼的反射机制是双重的。一方面,在光觉(light-sensation)和使瞳孔收缩与眼睑闭合的肌肉之间存在一种联结;另一方面,在光觉和使眼球转动的肌肉之间也存在一种联结。如果一双眼睛处于黑暗环境中的话,那么眼睑反射可由相当微弱的光刺激引起。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当新生儿第一次睁开眼睛接触到光线时,伴随而来的便是激烈的和痉挛性的眼睑闭合反射。但是,眼睛这一器官很快对光线有了适应;于是,光觉和眼球肌肉之间的联结便产生了。正如我们已经见到的那样,起初,当光刺激进入视野时,仅仅产生运动;我们不能说这种运动具有控制性或导向性。它仅仅是对光线的一种不确定的探索而已。但是,在婴儿出生后的第二个星期和第四个星期之间,已经可以观察到某种规律性。婴儿开始凝视;出现在婴儿视野内的每种光刺激引发一种对它凝视的倾向。据假设,凝视取决于眼睛所处的位置,在该位置中,一种明确的光印象在视网膜的最敏感部位形成一个图像。这个点位于整个视网膜表面的中心,在该点旁边不远处,视神经进入眼睛,并从那里辐射开来布满视网膜。从解剖学角度讲,它具有这样的特征,即存在一组十分接近的视网膜元素来处理光的刺激,并带有黄色色彩。后者就是通常所谓的“黄斑”(yellow spot)。

眼睛反射的发展方式是这样的:首先,光刺激仅仅激起一些不规则的运动。接着,这些运动表现出一种明确的形式,并服务于明确的目的。眼睛以这样的方式运动,结果使刺激性的光图像落到了黄斑上。如果在这个阶段一种光在视野范围内来回运动,那么眼睛便以相等的连续运动跟随着它。

可是,通过哪些步骤使这种规律性从原先的无规律性中产生呢?很显然,黄斑与反射运动的确定性关系无法用制约这些反射运动的神经元素的相互联结形式来提供。如果情况果真如此的话,那么投射到视网膜上的第一条光线将会释放出同样特性的反射运动,正如我们后来观察到的特性那样。现在,除了反对这种观点的证据以外(这种观点是由经验的事实提供的),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提示它,在该方式中,释放运动的力量是在中枢器官内传递的。从感觉神经纤维向运动神经纤维传递的力量,就强度和扩散而言,有赖于刺激的强度,以及促进其传递的器官的临时状态。因此,没有理由说,为什么黄斑附近的一个集中刺激只能激起一种很轻微的眼动,而视网膜周边的微弱刺激却激起了强烈的眼动。不!在逐步使它产生这种情况的感觉发展期间,显然有一些影响在起作用,而一种反射运动的释放是受到物理机制影响的,它的规模和方向完全有赖于受刺激部位的地点;所以,器官感受性越强,或者刺激的强度越增加,只能从更强的能量和更快的运动中得到反映。为了对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问题获得一个完整的解释,我们必须密切地注意感觉器官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