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代唐称帝-唐朝历史事件

时间:2024-01-09 10:17:08

武则天代唐称帝

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太宗因长孙皇后死,深感寂寞,闻故荆州都督武士蓑女“美容止,召入宫,立为才人”,赐号武媚,时年十四。

武氏名曌(载初元年即689年“自以望字为名,遂改诏书为制书”以避其名。),尊号则天(神龙元年即705年,中宗“上太后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当年死,遗制“去帝,称则天大圣皇后”。谥曰:“则天大圣皇后。”),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人。父武士彟,以经营木材致大富,隋末为府兵低级军官鹰扬府队正,颇好交结。高祖初行军于汾晋,休止其家,因蒙顾接,及为太原留守,引为行军司铠……义旗起,以士韄为大将军府铠曹,从平京城。官至工部尚书、荆州都督,封应国公。

武则天武氏入宫数年后,高宗被立为太子,“人侍太宗,见才人武氏而悦之”。及太宗死,武氏与地位较低的嫔御皆寄身感业寺为尼。太宗忌日,高宗入感业寺烧香,见武氏,两人皆感伤落泪。王皇后闻之,阴令武氏蓄发,劝高宗纳武氏入后宫。因王皇后无子,肖淑妃有宠,王皇后疾之,欲以此夺肖淑妃之宠,于是武氏第二次入宫。武氏性巧慧,多权数,初入宫“卑辞屈体”以事王皇后,后爱之,屡称誉于高宗,未久大受宠幸,拜为昭仪,王皇后、肖淑妃皆失宠。皇后舅中书令柳爽请辞,罢为吏部尚书。

武氏虽得宠幸,但高宗无意废掉王皇后。“会昭仪生女,后怜而弄之,后出,昭仪潜扼杀之,覆之以被。上至,昭仪阳欢笑,发被视之,女已死矣,即惊啼。伺左右,左右皆曰:‘皇后适来此’。上大怒曰:‘后杀吾女!’昭仪因泣数其罪。后无以自明,上自是有废立之志”。为废王皇后立武昭仪为皇后,高宗与武昭仪亲至长孙无忌家,拜无忌子三人皆为朝散大夫,赐无忌金宝缯锦十车,以期得无忌拥护,无忌接受赐与,仍然反对废后。昭仪母杨氏至无忌家屡次请求,无忌终不许。

高宗永徽六年(655)六月,武昭仪诬王皇后与其母柳氏为厌(ya)胜(求女巫行法术祈求鬼神加祸于敌对的人),敕令皇后母柳氏不得进宫,贬皇后舅吏尚书柳爽为遂州刺史。中书舍人李义府,为长孙无忌所恶,将贬为壁州司马,知高宗欲立武昭仪为后,正犹豫未决,乃上表请废王皇后,立武昭仪以满足万民心愿。高宗悦,“召见与语,赐珠一斗,留居旧职。昭仪又密遣使劳勉之,寻超拜中书侍郎”。大臣中不属于关中军事贵族的许敬宗、王德俭、袁公瑜、崔义玄、李勣等因受长孙派的排斥,皆拥护废立以投靠武氏。

武则天代唐称帝-唐朝历史事件

九月,高宗召长孙无忌、李勣、于志宁、褚遂良入内殿,李勣称疾不人。高宗曰:“皇后无子,武昭仪有子,今欲立昭仪为后,何如?”褚遂良对曰:“皇后名家,先帝为陛下所娶。先帝临崩,执陛下手谓臣曰:‘联佳儿佳妇,今以付卿。’此陛下所闻,言犹在耳。皇后未闻有过,岂可轻废!”明日又提此事,褚遂良力谏:“陛下必欲易皇后,伏请妙择天下令族,何必武氏。武氏经事先帝,众所具知,天下耳目,安可蔽也。”武氏在帘中大骂:“何不扑杀此獠(laǒ古骂人词语)!”长孙派的韩瑗、来济纷纷上表极谏,中有“妲己倾覆殷王”,褒姒灭亡周室,吴王拒谏,麋鹿逝于姑苏,废王立武荆棘将生于庭阙。语极痛切,高宗不听。他日,高宗谓李勋曰:“朕欲立武昭仪为后,遂良固执以为不可。遂良既顾命大臣,事当且已乎?”李勣对曰:“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高宗乃下决心。许敬宗更宣称:“田舍翁多收十斛麦,尚欲易妇;况天子欲立后,何豫诸人事而妄生异议乎!”褚遂良被贬为潭州都督。

十月,高宗下诏称:“王皇后、肖淑妃谋行鸩毒,废为庶人。”说武氏出于功勋门第,以才行卓越选人后官,誉满宫闱。说自己做太子时侍从太宗朝夕不离左右,在宫内端正自身言行,宫廷女官之间未曾反目而视,对此太宗每加赞赏,“遂以武氏赐朕,事同政君可立为皇后”。十一月,武后“遣人杖王氏(故皇后)、萧氏(故淑妃)各一百,断手足,投酒瓮中,曰:‘令二妪骨醉’,数日而死,又斩之”。

高宗显庆元年(656)废皇太子忠为梁王,立武后子代王弘为皇太子。继而以拥护或反对废立为标准,大事贬诛长孙无忌、褚遂良等,重用李义府、许敬宗等。显庆二年三月,以李义府兼中书令,虽义府枉法释大理狱女囚,并擅杀六品大理寺丞,高宗亦不加罪。八月再贬褚遂良为爱州刺史,贬侍中韩瑗为振州刺史,贬中书令来济为台州刺史,终身不听朝觐。显庆三年十一月以许敬宗为中书令。是岁褚遂良卒于贬所。武后以长孙无忌受重赐而反对废立,深怨之。对废立问题于志宁中立不言,武后亦不悦,因令许敬宗伺隙陷害之。许敬宗使人诬告长孙无忌谋反,高宗闻之泣下,对母舅不忍加诛。许敬宗反复诬奏,并谓无忌与太宗谋取天下,天下服其智,任宰相三十年,天下畏其威,他如振臂一呼,群恶云集,必成大患,“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如再犹豫,恐变生肘腋悔之晚矣。显庆四年(659)四月,下诏削长孙无忌太尉及封邑,流放黔州(今四川彭水)。七月遣人至黔州逼无忌自缢。受此案株连,褚遂良已死追削官爵,柳爽、韩瑗除名,继又遣人追锁来京师,继诏所至斩决。于志宁免官,长孙氏、柳氏、韩氏三家财产没收,近亲皆流岭南、褚遂良子被杀。八月,长孙氏、柳氏贬降者十三人,于志宁贬荣州刺史,于氏贬降者九人,至此政敌尽除,大权归于武后。

是年六月,诏改《氏族志》为《姓氏录》。许敬宗以太宗时所修《氏族志》不叙武氏门族,奏请改之,武后为提高武氏一族及宠臣的社会地位,抑制旧门阀氏族及李唐皇族,改《氏族志》为《姓氏录》,以后族为第一等,其余按仕唐官品高下,共分九等。于是以军功致位五品者皆入士流,时人谓之“勋格”。

显庆五年七月废梁王忠为庶人,徙囚黔州。是年十月,高宗患风眩头重,目不能视,难于操持政务。百官奏事,高宗或使武后决之,颇为称旨,始委以政事,武后遂专国柄,威势日重。高宗大权旁落,动为武后所制。高宗怒欲废之,麟德元年(664)十二月,命宰相上官仪草废武后诏。左右奔告武后,武后闻之遽至高宗处自诉,诏草犹在,高宗懦弱不忍,乃曰:“我初无此心,皆上官仪教我。”武后乃使许敬宗诬奏上官仪与废太子忠谋反,上官仪下狱被杀,赐废太子忠死,株连流贬者甚众。自是高宗每临朝视事,武后则垂帘于后,政无大小,皆与闻之。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杀生,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谓之二圣。

武则天代唐称帝-唐朝历史事件

武后以将行封禅礼于泰山,表请参与奠献。诏社首山(在今山东泰安西南)祭地神以皇后为亚献。乾封元年(666)正月祭地于社首山,高宗初献,武后亚献。标志其非同皇后的政治地位。

乾封二年(667)高宗因久疾,命太子弘监国。上元元年(674)秋八月,高宗称天皇,武后称王后,名为避先帝、先后之称,实欲自尊。十二月武后上表建议十二事:“一,劝农桑,薄赋徭。二,给复三辅地(免除长安及其附近地区之徭役)。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四,南、北中尚(政府手工工场)禁浮巧。五,省功费力役。六,广言路。七,杜谗口。八,王公以降(下)皆习《老子》。九,父在为母服齐衰(丧服)三年(过去是一年)。十,上元《年号》前勋官已给告身(委任状)者,无追覈。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禀人(增加薪水)。十二,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进阶(提级)申滞。”高宗诏皆施行之。武则天能够重视农业生产,规定各州县境内,“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予以升奖;“为政苛滥,户口流移”者必加惩罚。所编《兆人本业》农书,颁行天下,影响很大。上元二年三月,武后在宫廷中召集大批文人学士,大量修书,先后撰成《玄览》、《古今内范》、《青宫纪要》、《少阳正范》、《维城典训》、《紫枢要录》、《凤楼新诫》、《孝子传》、《列女传》、《内范要略》、《乐书要录》、《百僚新诫》、《兆人本业》、《臣轨》等书。且密令参决朝廷奏议及百官表疏,以分宰相之权,时人谓之北门学士时高宗风眩更甚,拟使武后摄政,宰相郝处俊谏曰:“陛下奈何以高祖、太宗之天下,不传之子孙而委之天后乎!”事乃止。太子弘深为高宗钟爱,高宗欲禅位于太子。武后方图临朝,不满于太子弘,适太子弘见肖淑妃之女义阳、宣城二公主因母得罪幽禁宫中,年逾三十而未嫁,奏请出降,高宗许之。武后怒,继而太子死于合壁宫,时人以为武后所毒杀。五月,高宗下诏:“朕方欲禅位皇太子,而疾遗不起,宜申德命,加以尊名,可谥为孝敬皇帝。

六月立雍王贤为皇太子。调露元年(679),高宗命太子贤监国,太子处事贤明审慎,时人称之。贤又招集当时学者注范哗《后汉书》,在士人中颇著声望。永隆元年(680)正议大夫明崇俨以厌胜之术为武后所信使,密称:“太子不堪承继,英王貌类太宗。”武后曾命北门学士撰《少阳正范》及《孝子传》以赐太子,又几次作书谴责之,太子愈不自安。适明崇俨为盗所杀,武后疑是太子所为,遣人搜查东宫,于马坊中搜出皂甲数百领,以为谋反物证,遂废太子贤为庶人,送京师幽禁。立英王哲(原名显)为太子。

高宗永淳二年(683)高宗病危,召裴炎入受遗诏辅政。高宗去世,遗诏太子柩前即位,军事大事取决武后。太子显(曾更名哲)即位是为中宗,尊武后为皇太后,武后临朝称制,立太子妃韦氏为皇后。中宗欲以韦后父韦玄贞为侍中,裴炎固争不听,告于武后;乃命裴炎、程务挺等带兵人宫,废中宗为庐陵王,幽禁于别所。立豫王旦为皇帝,是为睿宗,武后继续临朝称制,睿宗居别殿,不得有所干预。

武后取代李唐之势日益明显,武后光宅元年(684)遣人逼废太子贤自杀,以武承嗣为太常卿、同中书门下三品,参预国政。时诸武用事,唐宗室人人自危,九月徐敬业、骆宾王等以挽救庐陵王为名,起兵扬州。敬业自号匡复府上将、领扬州大都督,开府库,赦囚徒,旬日间得胜兵十余万。发布檄文,历数武后“杀姊屠兄,弑君鸩母”等罪,肆意诋毁。中有“一不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试观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等语。武后见檄文,问作者为谁。告以“骆宾王”,武后曰:人有如此之才华,未能招致朝廷,皆宰相之过也!同时遣李孝逸等发兵三十万讨徐敬业。武后问计于裴炎,炎对以如太后归政于皇帝,则徐敬业可不讨自平。武承嗣使人言裴炎有异图,下狱斩于洛阳。徐敬业未能一鼓作气率兵直指洛阳,而先取洎州(今江苏镇江),欲借金陵王气称霸江南。结果大败于李孝逸,敬业为其部下所杀。裴炎下狱后,单于道安抚大使程务挺曾为之申理,遂诬程务挺与裴炎、徐敬业同谋,即军中斩之。则天后垂拱元年(685),下令九品以上官及百姓,都可“自举”,申达自己的才能以求升官或当官。

自徐敬业起兵,武后疑天下人多反对她,知唐宗室大臣心皆不服,欲大施诛杀以镇慑之。乃盛开告密之门,有告密者,臣下不得过问,皆给驿马,供五品食,使至行在,虽农夫樵人皆得召见。如所言称旨,则破例授官,不实者亦不问罪,于是四方告密者蜂起。武后任用酷吏推问告密案,索元礼讯一囚必令引数十百人;周兴、来俊臣募无赖数百人,欲陷害一人,则使数处告密,事状如一。来俊臣与司刑评事万国俊共撰《罗织经》一卷,专讲如何告密,网罗无辜,织成罪状,并竞为酷刑,使人但求速死,中外畏此数人,甚于虎狼。

武后垂拱四年(688),武后独与北门学士议明堂制度,不问诸儒。使僧怀义役数万人,毁乾元殿,于其地作明堂,近一年落成,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凡三层,上为圆盖,九龙捧之,上施铁凤,高一丈,饰以黄金,号曰万象神宫。明堂既成,又命僧怀义作夹纶大像,大像小指中犹容数十人,于明堂北起天堂五层以藏之。“月役万人采木江、岭,数年之间,所费以万亿计,府藏为之耗竭”。天堂落成,上至三层即可俯视明堂。是年武承嗣使人凿自石为文曰:“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称得于洛水,献于武后,武后大喜,命其石曰“宝图”。武后加尊号为圣母神皇。

古代名画武后谋夺李氏社稷,剪除唐宗室,诸王不自安,欲起兵匡复,议未定而博州刺史琅邪王冲先发,是年八月举兵博州(治今山东聊城东北)。豫州刺史越王贞起兵豫州(治今河南汝南)以应之。武后分遣丘神勣、麴崇裕击之。琅邪王冲起兵七日败死;九月,越王贞兵败自杀。武后欲悉诛诸王,使周兴等审讯之,迫韩王元嘉、鲁王灵夔、黄国公譔、东莞郡公融、常乐公主等自杀,亲党皆诛。穷治越王贞、琅邪王冲党等。

武后当政期间进一步发展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共录取进士205人,高宗武后统治期间共录取一千余人。平均每年录取人数比贞观时增加一倍以上。武后载初元年(690),武后在洛城殿对贡士亲发策问,是为殿试之始。是年遣存抚使十人巡抚诸道,推举人材,一年后各存抚使举荐一百余人,武后引见不问贤愚,悉加擢用,或为试风阁(中书省)舍人、给事中,或为试员外郎、侍御史、补阙、拾遗、校书郎。试官制度自此始,时人有“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之语。武后虽滥以禄位收人心,然不称职者亦予罢黜,或加刑诛。明察善断,故时人亦竞为之用。为奖励告密,武后对告密者破例授官,以卖饼为生的侯思止,素无赖,因诬告舒王元名与恒州刺史裴贞谋反,被擢为游击将军、侍御史。元名流和州,其子被杀,裴贞灭族。王弘义,素无行,见间里耆老作邑斋,遂告以谋反,杀二百余人,擢授游击将军、殿中侍御史。是年杀安南王颍等宗室十二人,又鞭杀故太子贤二子,唐之宗室至是杀戮殆尽,其幼弱幸存者亦流岭南,又诛其亲党数百家。

武则天代唐称帝-唐朝历史事件

是年七月,僧法明等撰大云经四卷,谓武后乃弥勒佛下世,当代唐为天下主,武后下令颁行天下。命两京诸州各置大云寺一所,藏大云经,使僧人讲解并升释教于道教之上。是年九月侍御史傅游艺率关中百姓九百人上表,请改国号为周,赐皇帝姓武氏。于是百官及帝室宗戚、百姓、四夷酋长、沙门、道士共六万余人,亦上表请改国号。武后准所请,改唐为周,改元天授。武后称圣神皇帝,以睿宗为皇嗣,赐姓武氏,以皇太子为皇孙。芷武氏七庙于神都,追尊周文王曰:始祖文皇帝。立武承嗣为魏王,武三思为梁王,其余武氏多人为王及长公主。

武周天授二年,左金吾大将军丘神勋获罪被诛,或告酷吏周兴与丘神勋同谋,武后命来俊臣审讯之。俊臣问周兴何法可使囚认罪,周兴曰:取大瓮,以炭火四周炙之,令囚人瓮中,何罪不认?俊臣如法布置毕,谓周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周兴伏罪流岭南,中途为仇家所杀。酷吏周兴、索元礼、来俊臣等竞为残暴,周兴、索元礼各杀数千人,来俊臣所破千余家。索元礼尤为残酷,武后亦杀之以慰人望。武后自徐敬业起兵以来,任用酷吏,诛唐宗室贵戚数百人,大臣数百家,刺史、郎将以下不可胜数。时告密之风仍胜,武后亦厌其烦,命监察御史严善思按问之,告密不实而伏罪者850余人,罗织之党为之不振。近臣亦上疏言告密罗织严刑酷吏之害,武后亦颇采纳,随武周政权之建立,斗争趋向缓和,此风才有所收敛。

安西四镇于武后垂拱二年(686),由于唐军败于吐蕃而再次失守,武周长寿元年(692),西州都督唐休璟请复取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四镇。以王李杰知吐蕃虚实,命为武威军总管与阿史那忠节等率兵击吐蕃,大破之。收复四镇,吸取安西四镇几度失陷的教训,唐政府为巩固西部边防,遣军二万四千人常驻四镇,自此安西四镇始得稳定。

周长寿三年(694),武三思率四夷首领请以铜铁铸天枢,立于端门外,以颂武后功德。武后亲题曰:“大周万国颂德天枢。”天枢铸造历时八月而成,其形制若柱,高一百零五尺,直径十一二尺,八面,面各五尺,下为铁山,周一百七十尺,以铜为蟠龙、麒麟环绕之;上为腾云承露盘直径三丈,盘上四龙直立捧火珠,高一丈。工人毛婆罗造模,武三思为文,刻百官及四夷首领之名于其上。用铜铁二百万斤,“请胡聚钱百万亿,买铜铁不能足,赋民间农器以足之”。

周神功元年(697),武后使武懿宗审讯刘思礼谋反事,武懿宗令刘思礼广引朝士,许免其死,于是刘思礼诬引宰相李元素、孙元亨等三十六家“海内名士”,致使皆遭灭族,亲旧连坐流窜者千余人。时人以为武懿宗之残暴仅亚于周兴、来俊臣。

是年,来俊臣,欲罗告武氏诸王及太平公主(中宗之妹,武则天唯一的亲生女儿),又欲诬皇嗣(睿宗)及庐陵王(中宗)与南北衙共同谋反,拟一网打尽以盗国权。武氏诸王与太平公主恐惧,共同揭发其罪行,下狱处以极刑。仇家争啖其陶,须臾而尽。来俊臣凶狡贪暴网罗无辜,织成反状,杀人不可胜计。“赃贿如山,冤魂塞路”,武后亦知天下愤怨,下制数罪恶并没收其家财。

周圣历元年(698),武承嗣、武三思谋求当太子,几次使人对武后说:“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武后犹豫未决,狄仁杰从容对武后说:“姑侄之与母子孰亲?”(武承嗣、武三思皆武后之侄,中宗、睿宗则武后之子)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祭祀于太庙;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祭姑于太庙者。又劝武后召还庐陵王(中宗)。武后由是无立武承嗣、武三思之意。乃召庐陵王还东都,皇嗣(睿宗)请逊位于庐陵王,武后立卢陵王为皇太子,命为元帅,狄仁杰为副元帅率兵击突厥。武后信重仁杰,常谓之“国老”而不呼其名。仁杰好诤谏,武后每屈意从之。仁杰卒,武后泣曰:“朝堂空矣!”常叹:“天夺吾国老何太早邪!”

周长安二年(702)初设武举,以箭法、枪法、材貌、言语、举重等项选人。是年置北庭都护府于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

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年少美姿容,入侍武后,皆得幸。二人常傅朱粉、衣锦绣。武承嗣、武三思等皆等候门庭,争为执鞭牵马。武后每于内殿小宴,辄引诸武及张易之、张昌宗欢饮戏谑,武三思奏昌宗乃王子晋后身,武后命昌宗以鸟羽为衣,吹笙,乘木鹤于庭中,文士皆赋诗赞美。武后年迈,政事多委张易之兄弟,二张势倾朝野。昌宗弟昌仪为洛阳令,有候选官员姓薛者,以金五十两赂之求官,并呈一状。昌仪受金,以状授天官侍郎张锡,命即授官。继而张锡失其状,再见昌仪问求官者姓名,昌仪曰:“我亦不记,但姓薛者即与之。”于是候选官员中姓薛者六十余人悉授官。

邵王重润(中宗长子,出生后高宗大悦,为之改元永淳,满月后立为皇太孙,开府置官属。中宗第二次为太子时封为邵王)与其妹永泰郡主及郡主婿武延基窃议张易之兄弟何得任意人宫,易之诉于武后,武后皆逼令自杀。

宰相魏元忠于武后前斥二张为小人,被诬谋反,遭贬逐。

周长安四年(704)武后卧病于长生院,宰相累月不得见,惟张易之、张昌宗侍侧。二张恐武后一死大祸将临,结党密为准备。有人屡以匿名书告二张谋反,武后皆不问。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武后病重,张易之、张昌宗居中用事,宰相张柬之、崔玄旰与敬晖、桓彦范、袁恕己等谋诛之,密陈其策于太子(中宗),太子许之。张柬之等乃率羽林兵(禁卫军)五百余人拥太子入宫,斩张易之、张昌宗,逼武后传位于太子。中宗复位。徙武后于上阳宫,上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恢复唐国号、百官、旗帜、服色、文字等皆复旧制,复以神都为东都。是岁武后卒于上阳宫,年八十二。遗制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在武则天当政的五十年间,由于沉重地打击了旧土族和大贵族、大官僚集团,执行了一些具有进步性的政策,所以社会经济有所发展,封建国家控制的人口从贞观末永徽初的380万户猛增到615万户。商业交通出现了贞观时期未有的繁荣,唐朝从此进入鼎盛时期。